创新创业教育还得加点“料”
时间:2016-11-07 来源:经济日报

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持续不断的过程,应当贯穿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各个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实现速成并不现实。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不妨给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加上不同的营养“料”。

最近,我国又在一项国际比拼中掀起一阵“中国风”。在巴西维多利亚市举行的世界职教院校联盟2016年世界大会上,我国高职院校在“应用研究与创新”“高等技术技能”“领导力发展”“创业精神与校企合作”等7个奖项中收获了213铜。这些奖项表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结出硕果。

其实,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上,我国起步相当晚。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1947年就开设了创业课程,至今已有将近70年的历史。而我国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伴随近两年的“双创”热潮兴起的,还处在爬坡过坎的阶段。也正因为有着大大小小的坡坡坎坎,才需要改革不断加“料”。

加些什么“料”?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先弄清楚哪些环节缺“料”。所谓教学,涵盖的是教与学两个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也不例外。这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要把“料”下在“如何教”和“怎么学”上。

“如何教”涉及课程设置与师资水平,无论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加点跨界混搭的“料”。基本以选修课形式开设,没有在课程体系中予以体现;类型单一,方式不够多元,没有做到与实践接轨……造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这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开来。实际上,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是包括心理教育、生命教育、风险教育等在内的多维度教育,其教学内容要与各学科相结合。况且,当下的创新创业越来越呈现出学科交叉和产业跨界的趋势,为培养学生的“跨界能力”,各高校也很有必要将创新创业教育打造成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平台。

师资水平是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最大的软肋。大学生创新创业好比到大江大河中搏击风浪,不能只凭一个“勇”字,下水之前掌握游泳技能至关重要。但现实是,很多教师自己还是只“旱鸭子”,个别教师甚至从未离开过三尺讲台,创新创业经历几乎为零。要想破此困局,不妨先“混搭”,在确保本校有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学的同时,引进既有丰富教学经验又有实践经历的教师以及企业家,做好师资保障;然后“跨界”,开展校企合作,对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培训,或借鉴国外大学的做法,鼓励教授创业,让他们看清社会的真正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

学生“怎么学”,则需添加精神层面的“料”。说到底,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去创业。学生们从创新创业教育中学到的应该是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社会担当、忧患意识和人文素养。拥有了这些精神层面的“料”,即使最终没有选择创业,也能为就业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其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持续不断的过程,应当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阶段,在高等教育阶段实现速成并不现实。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不妨给不同阶段、不同类型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加上不同的营养“料”。牛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