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迷雾中渐渐清晰的路
时间:2017-01-10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杭州聋人学校 李钰静

三年前的任何一天,我从没想过会成为一名聋校的心理老师;今天以后的有生之年,我将倾心、尽力,一直走在特殊教育的道路上……

也许这就是缘分,三年前的一天,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现在的工作单位报名参加招聘考试。因为来校的交通非常不便,报完名已是下午四点多,教学楼里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学生。慢慢走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我试着和这个陌生的群体做简单的交流。几天后我参加了统一笔试。两周后,我幸运地获得了这个工作机会,但彼时迷茫大于喜悦:完全陌生的教育对象,基本交流都是巨大的障碍,好像隔了一个世界,又谈何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

一两年前,如果有人问我对特殊教育这份工作有什么打算,我会说真的不知道,工作最初的适应期让我体验到了异常巨大的压力:手语交流不顺畅,聋孩子思维的局限性,开课的年段跨度大,同班学生异质性大,没有适应学情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可以获得的助力少之又少……而且我还是个追求完美的人,重重迷雾严严实实地遮住了前方的路,每天都在小心地摸索着前行……不过,我从没有放弃过希望,“用心交流,用爱对话”是我的座右铭,“做让聋生信任、带给聋生幸福感的心灵伙伴”是我每每自勉的动力。

永远有梦想,有梦想就有希望。怀抱希望,坚持——尝试,失败;再尝试,再失败;再尝试……偶尔有点成就感幸运地降临,而每一点小小的成就都好似一只为我拨开迷雾的手,让我渐渐明晰了眼前的路。

第一只手:用身体说话

普校里的心理课,多么有趣!丰富的思维,温馨的氛围,灵动的声音,还有很多心灵的碰撞。这是我曾熟悉的模式,也是一开始工作我想象能在聋校心理课堂里实现的状态,不过除了灵动的声音。我以为精准、流利的手语是实现这种状态的关键,于是我开始很努力地学习手语,试着用清晰的手语动作表达准确的含义。可现实并非如此:尽管常有学生夸我手语学得快,但现实是聋生的词汇量和生活阅历非常有限,稍微复杂的手语就常常难以理解;和学生沟通我也觉得非常郁闷,他们难以说出完整的语句,也常常用奇怪的词语,要明白他们的意思需要连蒙带猜。而心理辅导课上,深入的体验、清晰的交流又是那么重要,我困惑并思索着,有效的沟通是什么样的呢?我有意识地让自己生活在无声环境中,不听音乐,看电视关掉声音,捂起耳朵观察行人……渐渐地,我悟道,口头语言是抽象的,而聋生的语言是图像思维过程,手语配合体态、表情形成统一的画面达到全身心的卷入,才能有效传言达意。

聋生的培养中,语训是非常重要的,能教会聋孩子怎样说话,但据我观察,孩子们和健全人交流的机会非常有限,自我的情绪表达比较简单,也很难体会到他人话语中的情感。作为老师,我想一方面要顺应聋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关注学生说话的内容,及时帮他们语训,用合适的语句表达,更重要的是同时关注到他们的身体语言,感受他们体语中表达的心情、想法,实现有效的沟通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成为聋生认识社会的桥梁,用身体和聋生有效对话,并用更丰富的体态语言带给聋生更多的情绪体验,从情绪的互动中渐渐了解多彩的社会,丰富他们的社会化发展。

第二只手: 温润你我他

由于家庭教育欠缺、手足竞争、自信心缺乏、认知能力发展受限等原因,聋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表现在对他人的猜忌以及不同观点的难以接纳、难以包容,甚至拒绝与他人继续交往。这让我们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大打折扣。因为在心理辅导中,和谐的关系是有效辅导的重要要素,也是团体成员在活动中有所收益的保证。于是,我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将关系的培育穿插在日常课程中,让和谐的氛围温润你我他。

首先要行动的是我自己——要让学生感受到心理老师和其他老师不太一样,是完全可以信赖、总会给予支持、能够安全交流的。这看似简单,但做起来相当不容易:由于听力的缺损,聋生心理非常敏感,很容易猜忌。为了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心理老师与众不同的形象,我真诚、包容、共情,努力为学生们创设私密的辅导环境,真切地尊重并关注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说出心里话,在公众场合以平静的姿态和他人交流,第一时间处理学生的来访和约谈,对表现特殊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我期待在这一切的努力中让学生感受到安全、温暖、润泽,能被温润的氛围滋养着、成长着。

当那些一筹莫展的孩子愿意一次次走进我的咨询室;当内向的学生腼腆地提醒我看一下他们放在信箱里的信件;当教师节的早晨,一个性格倔强而不合群的学生给我送来了礼物——一个摇摆的笑脸娃娃;当那位上课爱理不理,动不动还发脾气的男生主动来和我讨论他心仪的女生时;当那个在班主任眼里挺自以为是的家长打来电话向我咨询教育策略时;当越来越多的学生们能围坐着互相鼓励、真诚分享时,我感觉前方的路明亮而充满希望。

第三只手:倾听内心的声音

真正的宁静,来自于内心。身处纷扰而能保持内心宁静,需要巨大的心理正能量。我幻想能引导我的学生们去追寻这股正能量。心理的成长一定是需要思考的,需要互助的。但思考常常是聋生不擅长的抽象思维,因此,每一次课上的团体活动中,学生的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体验是学生和内心对话的指路灯,是传递能量的通道,选取合适的体验活动,鼓励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和感悟,走近内心,倾听内心的声音。

学生们在体验中倾听自己的内心,同时也给了我倾听他们内心的机会,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抗挫能力培养课上我播放了一个小视频,片中一个聋哑女孩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不断遭到来自他人的鄙视、嘲弄。没想到学生看到这里纷纷禁不住喊叫,说着自己曾经遭遇过类似的事情:有的从小被邻居嘲笑“聋子”,有的被别人倒过脏水,有的常被别人用鄙夷的眼神注视和议论,有的被当成替罪羊来欺负……学生的反应程度大大超过了我的预想。经过调查,每位学生都感受过来自社会的鄙视和不公。由于身体的残缺而不受人尊敬,这种被别人看不起的感觉是我们健全人无法体会的,却也是最难改变的。

从学生最真实的反馈中,我慢慢对不同年段、不同背景的聋孩子有了越来越深刻的了解。因为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限制,聋孩子的心理课不会像健全孩子的课堂那么生动、那么精彩,但我坚持本真的课堂。即便是公开课,也不会为了追求发言热烈的课堂氛围做额外的课外铺垫。主动参与、课堂生成、体验感悟,我愿意也有信心陪伴我的学生们,揽集正性能量,一步步踏实有力地前行。

梦想,不付诸行动,是虚无飘渺的迷雾。只要勇敢地踏出第一步,就能迈出第二步、第三步……带爱躬行,我必将生长出更多只拨开重重迷雾的大手,前方的路上一定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