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滢元:一台报废车起步
时间:2017-03-17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近日,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开展的第二届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奖评选工作落下帷幕,通过专家网评和会议评审,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汽修部教师朱滢元在全国各职业院校参评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得第二届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名师奖

一台报废车起步 创建一个新专业

朱滢元今年54岁,19827月从嘉兴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毕业,分配到当时的东山中学当老师教数学。1989年学校转向职业教育,开设“汽车维修专业”,当时由于缺少专业教师,学校在教师中征询后,确定让朱滢元改行从事汽车维修专业教育工作,从此他和汽车结下了不解之缘。

万事开头难,汽车专业教学只有朱滢元和一位文科教师、一位物理教师来承担。面对一个全新的专业,困难无处不在:没有场地,那就挤出一间仓库;资金不够,那就买报废汽车。

回忆起艰苦创业的那个时代,朱滢元记忆犹新,他说当年学校买的第一辆教学用车就是一辆报废汽车。当时,那辆车停在物资回收中心,中心又远在郊区,他带着汽修班的老师和学生,步行到物资回收中心,拿长绳拴住车,再齐心协力,嘿哟嘿哟把车子拉到了学校。

 “当时不是车载人,而是人拉车。”朱滢元笑着说,不仅报废汽车是师生一步一步拉回学校的,连教学用的小零件都是老师拿着蛇皮袋到海宁各家汽车维修企业讨要的。就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海宁市汽车技术运用初级人才的培养由此拉开序幕。

不断学习 从“门外汉”到业内专家

暂时解决了教学设备问题,更要解决教什么这个关键问题,“你要教学生,自己不懂怎么行。所以我们老师就到修理厂,利用双休日找一些可以当师傅的人,平时只要有空就去向他们请教,跟着他们学一点,就这样慢慢地进入这个领域。”朱滢元说。

自从改行教汽车维修后,朱滢元与专业教师一起建立了与海宁市各家汽车维修企业的联系,只要一有空,他就带领大家到维修企业里学技术。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朱滢元及其教研组通过学习和不断钻研,掌握了摩托车维修知识技能,利用专业优势,联合劳动部门开展“摩托车维修”技能培训,为职工再就业提供帮助。一大批工人通过培训获得新技能,找到生存与发展的新途径,这种职业教育与社会力量合力解决再就业的方法吸引了人民日报进行报道。

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学习,朱滢元从一个汽修专业的“门外汉”变成了业内有名的专家。业余时间,他还一头扎进科研工作中,自2002年以来,已先后在汽车技术等方面申请了7项专利,并都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近三年,他还为4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在行业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如今,朱滢元的学生早已经遍布各地,许多成了各大4S店汽车维修的一把好手。

用课改提升素养,用科研引领教学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朱滢元老师不仅有高尚的敬业精神,而且在课堂教学、教育科研方面也取得了优异成绩。长期的教学实践使他深深明白:一名教师,仅靠前人和自己的经验组织教学,可以成为一个比较好的教师,但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经过反复实践,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一名科研型的教师,这是朱滢元老师努力追求的目标。

海宁职高教科室主任张韩良说起朱老师,赞扬之意溢于言表:“海宁职高实行课程与课堂教育改革,汽修专业走在前列,朱滢元老师利用暑假,主编了一本教材《汽修使用与维护》,以行动体系为教育理念,以项目训练为教育模式,把学生的课堂搬进了车间,体现了‘教学 做’合一,真正体现了学生学得会用得上。朱滢元老师是汽修专业教学与改革的领军人物,在他的领导下,汽修专业的老师具有团队的合作精神,使我们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科研取得了飞速的进步”。

二十多年来,朱滢元老师一方面不断学习教学和专业理论知识,不断吸取知识的养料;一方面在教学工作中坚持科学研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逐渐在汽修专业教学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朱老师深知:因为学生是初中毕业生,他们出去以后从事的是一线的基础维修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的出发点就是以“实用、够用、适用”为原则,这样既让学生出去以后找到适合于现在的当前工作,同时也能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在朱滢元积极奔走下,成立了汽修讲师团,现代学徒制也深入进行着,传经送宝辐射引领嘉兴、丽水地区多所职高,共同提高进步。这次获奖,朱滢元挺开心的,回顾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他很感慨,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更多学生领上专业道路,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成就一番事业。(项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