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 问道江阳
时间:2017-03-21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记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中德合作教学团队赴泸州学习之旅

中德合作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余姚市职成教中心学校的一个全新项目,所以我们一直在摸索中前行。为了做好中期考试设备招标前期准备工作,中德合作教学团队特地到扬州技师学院考察学习。出发前,团队成员组织集体备课。然后带上卷尺、相机、笔记本电脑,带上团队成员的疑问前去“取经”。白天,我们测量、拍照、请教;晚上,我们根据照片、笔记整理技术文本,同时列出疑问,以便第二天再次请教。就这样,我们完成了招标所需技术文本的“升级版”。

今年寒假,德国专家Suttner第二次来校指导,中德班团队全体成员参加了培训。考虑到德国专家来校指导的机会难得,学校还安排了中德班高二学生代表与老师们共同参加培训,高一中德班学生代表参加培训观摩并与德国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会等活动。就在这次培训中,我们得到并确认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将在3月中下旬进行中德合作HWK机电一体化师中期考试。如果我们能前去考察学习,不仅能学习对方学校的备考经验,而且还可以向德国考官请教不少困扰我们的专业问题。征得学校领导的同意后,我们便有了这次难得的“西行取经”之旅。

——题记

第一印象

314日早上四点多起床,五点钟从余姚出发,经过2个多小时的飞行,我们来到重庆。一行人顾不上吃中饭,立即乘车前往泸州。虽然是山城,但200多公里的路途非常畅通,我们顺利到达弥漫着酒香的泸州。

来到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南门,学校主轴线上的一幢标志性的建筑立即映入眼帘,玻璃幕墙,气势恢宏,隐约可见图书馆几个字。偌大的校园静悄悄的,不见一个人影,难以想象这竟然是一座有上万学生在读的高职院校。校园的建筑沿着山坡而建,拾阶而上,完美地解决了人车分离的难题。进入校门,我们一眼就看到了要找的5号楼。门口挂着两条醒目的横幅:“预祝‘机电一体化师’、‘精密机械加工师’中期考试圆满成功”。               

由于当天正好是对方学校准备考试的最后一天,学校负责中德项目的老师都非常忙,又正值中午休息时间,我们就先自行参观起来。5号楼的墙上挂着两块醒目的匾:四川中的培训学院、德国HWK四川考试中心。拐过一楼走廊,就是第二天中期考试的操作现场。里面,一些老师和学生正在紧张地调试中。想到明天可能就没有机会进入试场,我们一行人一阵欣喜!此时的感觉仿佛是球场上前锋接到一记妙传,又正好找到对方后卫一个空档。与对方老师简单交流后,无需指挥,大家便分头忙碌起来。看设备、查布线、记备料、问情况…… 而这仅仅是这次“取经”的开始。

网孔板下的木块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使我们想起寒假培训时,董军林老师和黄建军老师拧螺丝的场面。原来,他们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在隔壁的工位上,我们又看到了支架的升级版,我们赶紧用手机拍下来,生怕回来给忘了。电气柜的接头、电线的颜色、工位的排列……同行的专业老师用镜头一一予以记录。同时,我们还及时索要了对方学校负责技术的老师的联系方式。他的身份比较特殊,既是学校老师,又是技术相关的公司老板,属于校企合作的一部分。就这样,我们一直忙到差不多两点。

实训室走访

在该院与德国专家进行理论试卷翻译沟通时,学院院长助理李老师安排人员带我们参观实训室。一路走下来,还是有一些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

实验员准备室

看到这块牌子,我们的老师禁不住流露出了羡慕的表情,有老师不禁感叹:“如果能有专门人员负责准备上课(实训)素材,那么授课老师就能更减轻很多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电视机维修

当我们经过CRT彩电维修实训室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现在哪里还会需要这样的技术?“大屁股”电视机也引发了我们的讨论。与其纸上谈兵,还真不如拿淘汰的CRT彩电练手,关键是老师能否就地取材,创设项目,让学生融会贯通。我们学校也有很多换下的电视堆在角落,也许我们也可以废物利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洁净的台钻

带我们参观的王老师告诉我们,德国的标准特别高,为此他们已经奋斗了很久。为了让机床、钻床一尘不染,他们可清理了很多遍。与速度相比,德国人更关注质量和标准。这一点,几位去德国培训过的老师深有体会。

实训场地走完了,肚子也咕咕叫了,一行人方才想到今天已经把两顿饭并起来了。于是不禁自我表扬一番:这也是一种工匠精神啊。

切磋在江阳

理论考试时,我们只能在窗外张望。待学生考完,我们赶紧向学生打听考试的情况,“逮到”一个问一个,仿佛自己的孩子即将参加高考,赶紧向人家打听难易程度,注意事项。

得知我们到泸州取经的消息,镇海职教中心中德班负责人也带着团队前来考察。趁着东道主忙碌之际,我们利用他们的小会议室搞起了临时的教研活动。从国内的教学安排到德国的培训,真得有太多的共同语言。

下午,东道主刚忙完理论考阅卷工作,就帮我们安排了交流会。泸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李刚、机械工程系张安民主任、党支部李书记以及精密机械、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负责老师一起参加交流。张主任介绍说,这是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和鲜明办学特色的学校,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创建于1901年的川南经纬学堂。学院占地956亩,是四川省示范高等职业院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工教育职业培训先进集体。2014年,学院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增挂泸州技师学院,实行一校两牌。学院现有商学院、白酒学院、机械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等14个教学单位,有机械、土建、电子信息、财经商贸等37个类别的高职专科专业,拥有550多名教师和近万人全日制在校生。他们刚刚从老校区搬过来,新校区还将进行二期和三期建设。中德合作项目就落在机械工程系。

为了提高交流效率,学院安排我们分组交流。虽是第一次见面,但泸州人的热情给我们“天下职教是一家”的感觉。我们仔细地请教了中德合作专业管理、专业、备考等方面的问题。一行人细致记录,收获颇丰。

课程整合

按照德国模式,我们的课时远远不够。为此,他们在德国课程本土化中做了有益的尝试,很好地解决了德国模式中学校理论和跨企业培训中心教学重复的矛盾。

课时调整

除了整合课时外,每周的专业课课时达到32节。学生和老师之敬业着实让我们震惊。学生的吃苦精神还吸引不少大型企业的猎头。

授之于渔

通过这次考试,东道主还与我们分享了理论考试中一些学生存在的问题。尽管在考试中学生可以查阅工具书,但由于学生查阅不够熟练,耽误了不少时间。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调整角色,不做“保姆”做“评委”。

离开泸州前,我们还想请教德国考官一些问题。由于两个老外都是考官,我们只好等待一个交流的时机。找到空挡,在翻译的帮助下,我们摇身一变,成了难缠的记者。得知我们专程前来学习,德国专家也被我们的诚意感动,耐心地回答了我们很多问题。此外,他还帮我们介绍了他的中国朋友,解决了我们复习资料的困惑。

早出晚归的行程足以表明我们“取经”的诚意,此次行程虽然辛苦,但人人都觉得收获满满。我们由衷地感谢泸州人的热情,也期待他们的回访,期待下次交流。

中德合作班的教学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的调整,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碰撞,我们将继续砥砺前行。(徐文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