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俊能:在工程和学术之间 把自己建成一座“桥”
时间:2017-06-06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叶俊能的女儿上小学四年级了。小姑娘在“六一”作文里这样写道:“我的爸爸是一位土木工程师,一位了不起的城市建设者……”

这两年春节回老家福建,叶俊能乘坐地铁2号线到火车站。“跟普通乘客的感受肯定不太一样。亲手参与、亲眼见证,一座城市从无到有的重大工程,改变千万市民的出行方式,心里多少有点自豪。”

2003年,叶俊能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来到了宁波,投身重大工程实践和科技攻关工作。十四年间,他先后全程参与举世瞩目的特大型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工程。

目前,叶俊能担任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总师办副主任。“到2020年,宁波市将建成总长约20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目前规划还在修编,线网应该会加密,估计我会参与建设一直到退休。”叶俊能笑着告诉记者。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桥功臣”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我国最早开展实施性研究和设计的海上长桥,是当时在建的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36公里,形成以上海为中心的江浙沪两小时交通圈。

2003年6月至2008年5月,叶俊能参与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全过程建设。

“建造杭州湾跨海大桥没有规范可循,需要制定适合跨海长桥的设计原则和技术标准。加上自然环境恶劣,工程规模浩大,又缺乏海上施工经验,为了避免重大失误,我们针对建桥条件进行了100多项专题研究、科学试验和技术咨询。”

要架起这座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究竟有多难?

叶俊能说,建桥之初就面临着解决建桥对钱塘江涌潮的影响、对乍浦港的影响、强潮河口桥梁基础冲刷等等众多难题。其中,海上深水区引桥上、下部结构设计方案和南岸滩涂区引桥上部结构设计方案是本桥设计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在大桥工作期间,叶俊能参与了一系列科研技术攻关。

“大吨位70米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整体预制和强潮海域海上运输架设技术”项目攻关,解决了2200吨大型预应力箱梁预制和强潮海域海上运输和架设难题,节约工程费用8000万元,获得浙江省科技一等奖。

“杭州湾大桥风环境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和对策研究”项目攻关,开创了我国桥梁工程设置风障的先河,节约工程费用4000万元,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尽管在这些项目中我所做的贡献有限。”叶俊能说,“但是通过参与这些重大科研攻关,我的科研能力逐渐得到了提高和锻炼。”

他用五年时间,见证杭州湾大桥的从无到有。

“宁波地铁岩土工程学科带头人”

与大桥挥别,叶俊能马不停蹄加入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

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是宁波市首次启动的轨道交通建设,经验缺乏,一切从零开始。

2009年,叶俊能担任总师办副主任,主要管理岩土工程勘察、地形修测、管线详查和科研技术攻关工作。“与在大桥工作相比,我的角色由课题参与人转变成课题负责人。”

叶俊能分析,宁波属于高流变性软土地层,比上海土质强度更低、灵敏度更高。光这一特性,已是宁波轨道交通修建的一大难点。

1号线一期工程被确定场地为复杂类型,勘探孔的间距按复杂场地类型要求进行布置。叶俊能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按复杂场地要求和按中等复杂场地要求意味着勘察间距不同。”

按复杂场地要求将大幅度地提高岩土工程勘察费用,增加整个工程的造价。为此,他经过大量调研,了解到国内软土地区的轨道交通工程勘察多数定为中等复杂场地,及时地将复杂场地类型变更为中等复杂场地类型。

叶俊能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更像个当家人。“该花的钱需要花,能省的钱应该省。”

他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本适用于软土地区的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地方标准。所有到宁波轨道交通进行勘察技术交流的专家均认为宁波轨道交通勘察技术已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针对宁波首次大规模地建设轨道交通中的深基坑技术难题,叶俊能系统地开展深基坑变形特性研究,集中解决宁波复杂地质条件下地下连续墙和钻孔咬合桩施工工艺及控制措施,深基坑支护设计评估及优化建议,深基坑不同施工阶段的控制标准等三个主要问题。“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节约成本、降低造价,避免重大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

轨道指挥部破例让他在指挥部跨部门兼职锻炼,兼任工程处副处长。“深入工程一线,科研攻关才更接地气。”叶俊能说。

他用五年时间,见证了宁波地铁的从无到有。

做工程建设和学术研究的连接者

叶俊能坦言,刚出校门,就能参加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的建设,自然很兴奋,也感到很荣幸。但是他并不是没有迷茫过。

“读硕士和读博士时,我所受的训练更多的是学术训练,对于工程一线的施工管理,我缺乏训练,没有经验,起初感觉难以适应。”直到后来他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优势:能够深入推进和实践大型工程建设中的工程界和学术界的深度合作。

此后,他不再迷茫,感觉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定位:做一个工程建设和学术研究的连接者,把自己建成一座“桥”,做一个在工程一线脚踏实地、长期和持续地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的科技工作者。

多年来,叶俊能先后获得“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桥功臣”、“宁波市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先后入选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宁波市领军和拔尖人才工程第一层次、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16年底,又获得了浙江省十佳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