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自查报告
时间:2017-12-27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近年来,衢州市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省教育厅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浙教职成[2016]31号)、《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衢政发〔201621号)等文件精神,充分整合企业、学校优势资源,积极营造校企合一、工学一体的技能人才培养氛围,全力打造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新阵地”,力争为我市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大衢工匠”。

一、主要做法

(一)突出三级联动,做好顶层设计,为现代学徒制“保驾护航”

1.市教育局高度重视,重点围绕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百校千企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分类分层分专业开展不同形式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把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放在全市职业教育改革的全局中统筹设计,放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课程改革中统筹考虑,放在校企合作的各项举措中统筹安排,系统设计改革试点方案,成立校企“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整体设计、经费筹措、组织实施;进一步完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将现代学徒制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评范畴,不断强化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绩效考评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对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质量监控、评估、验收。召开了全市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工作推进会,助推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力求载体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要素共通、合作共赢。

2.各中职学校分别成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由各县市区教育局分管领导担任顾问,学校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校内各相关部门及专业负责人担任成员。制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任务书,积极探索切合实际的现代学徒制实现形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立德树人,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职业精神,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

3.积极引导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职学校联合企业单位建立实习工厂、研发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经济实体,结合衢州实际,探索机械、化工、互联网、健康养老养生、乡村旅游等“校企合作共同体”建设。目前我市现代学徒制省级试点单位有6家,市级试点单位10家,涉及29个专业,2309名学生,十所中职学校先后与省内外311家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建有23家校企合作共同体,5家职业教育集团,与省内外39所院校49个专业开展校校合作。

(二)围绕三大主体,积极为现代学徒制“牵线搭桥”

市教育局早在2010年在全国率先成立校企合作协会,组织校企之间,校校之间的沟通联系工作,积极推广典型案例、典型做法,鼓励校企之间寻找可以合作的专业,鼓励校校之间互相借鉴。

1.学生层面:将现代学徒制试点招生纳入招生计划,允许不同特点的生源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案。鼓励学校开设职业体验课,高一入学即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宣传,带所有新生进企业开展一堂企业见习课,由学生给家长带回一则现代学徒制信息,在学生及家长心中广撒现代学徒制的“种子”。按照“做中学,学中做”的要求,创新教学机制和学习机制,每个专业的学生每学期都安排一到两周时间进企业车间实践,建立健全长短学期、半工半读、“白+黑”等教学组织形式,校企共建课堂,形成工学交替、知行合一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企业通过师带徒形式,进行岗位技能训练,真正实现校企无缝对接、一体化育人。提早感受未来职场氛围,学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早明确职场目标,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2.学校层面:完善校企双导师制,明确双导师职责,校企共同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激励制度,形成“互聘共用、专兼结合”的管理机制。推广“双师带徒”制度,完善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将企业实践纳入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和业绩考核范畴,指导改进顶岗实习和生产见习活动,提升学校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学校根据教学需要,聘任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兼职担任专业课或实习指导教学任务,并按专兼职教师总数的30%左右比例予以落实。对中职学校实行“编内外聘、财政定补”政策,聘任总数在规定比例之内的,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鼓励支持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从教,担任学徒的企业导师,共同利用师资力量,共同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促进课程改革,丰富教学内容。

3.企业层面:大力宣传现代学徒制的优势,招工招生一体为企业免去“用工荒”的短板,合理利用校企资源领先一步培养“新工匠”。如衢州工程技术学校制定的“三四五”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了“在校学习、进企业学徒、进企业顶岗实习”的三段式和“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四个递进,及“学校与企业,教师与师傅、基地与车间、专业与产业、学生与员工”的五个对接,几乎所有环节都是和企业环环相扣,为企业能在不断变化的同类竞争中拔得头筹。同时现代学徒制给企业技术革新也带来了优质的教育和人才资源。衢州是国家级空气动力机械特色产业基地,红五环是衢州的空气动力机械产业的龙头企业。2002年开始,红五环集团和衢州中专“联姻”,随着现代学徒制的开展,校企之间开展深度产教融合。2012年衢州中专牵头成立了衢州市“空气动力机械产学研联合体”,共同开展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50余项,申报专利10余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径向内臂钻专用机床和油马达内曲线定子的研发,为企业和学校的发展都带来了甜头。

(三)创新“三大体系”,为现代学徒制“广开门路”

学徒制古来有之,一般就是通过拜师学习师傅的技术。而现代学徒制不仅要结合学校的教育,还要顺应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流模式和发展趋势,因此在落实“一核心、两主体、六共同”的基础上,我市积极开动脑筋,寻找符合本地企业特色的培养模式。

1.培养模式创新

紧扣责任管理线,落实校企双方主体责任。前期,学校和企业进行双向意向选择,企业遴选专业建设能力强、具备一定研发基础的学校,学校遴选有文化、有规模、有技术、有感情、有层次的企业。中期,共同制定现代学徒制管理办法、培养方案,明确双方责任,广泛开展学校与企业人员互聘、双向挂职、横向课题研发、应用技术服务等工作。后期,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开展灵活多样的合作机制。如衢州中专全程交互式现代学徒制培养,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的交互,校内场所和生产现场的交互,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交互。再如常山中专构建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三维九段、四环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保障学生专业大类、专业和专业方向的三次专业体验三次选择机会,将三个学年分成九段,设计了“工学交替、四环递进”技能提升流程:“一环”为学生在校教学性实训,“二环”为企业的体验性实习,“三环”为学生毕业作品创作的生产性实训,“四环”为学生在企业的定岗实习。

紧扣教学线,校企双元开发教学资源。以满足本地企业需求为目的,以掌握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实现双向挂职锻炼,一方面在校内建以企业师傅为带头人的名师工作室,如龙游职业技术学院设置长短学期课程培养学生技能,长学期在校“理实一体化”实习和实训,短学期通过“企业课堂”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在企业建立以学校老师为带头人的技师工作室,如浙江意中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建立常山中专教师和意大利维罗纳圣.曾诺职业职业学校教师为带头人的技师工作室。除了技能进学校,还将企业文化带进学校,创建校内外学徒环境,如红五环集团连续几年带着衢州中专的学徒代表开展“天路行”活动,让学徒参与到企业文化中来,培养学徒们的归属感。

在创新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更加灵活地为他们创造就业机会。衢州工程技术学校采用“1+N企”、“1+N专”的新模式,即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到不同企业进行实习,一个企业接受多个专业的学生实习的形式开展工学交替培养模式。开化职业教育中心执行校企联合开发“学校课程”+“企业课程”双线交织的课程体系,开设“舌尖上的微课程超市”,学生自行选择菜谱进行“大厨修炼”。

2.评价体系创新

依托校企双方,共同开展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量化、细化学生评价体系,从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两方面打分,同时,依托技能比赛,以赛促学。如江山中专数控专业的“技能卡”模式,将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相结合,评分细化至每一项具体操作上。要求学徒一年后均能达到初级工要求,其中每人必须具备一项核心岗位技能达到中级工以上水平,提高学生就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实现“人人有技术,人人有专攻”的目标。依托展示活动,以展促学,如龙游职业技术学校结合龙游县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将学生作品在龙游龙邦玉石城展示中心进行展示交流,比赛和展示既是学徒之间的技能比拼,又是师傅之间的技能比拼,促进师徒技能传承,促进师徒“匠心”传递;同时通过展示技艺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满足感,也是学校现代学徒制成果的展示平台。

依托信息渠道,建立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经常性的实习信息通报制度,完善实习巡视和跟踪管理制度,分人分片负责,通过学生自我、教师、带徒师傅、管片老师、企业、社会等开展立体评价。积极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积极引入行业协会对学徒进行技能达标考核,并颁发相应的技能鉴定证书。

3.校企共建平台创新

校企双方在培养现代学徒制过程中也催生了一系列的新平台,如产学研联合体、大师工作室、创业中心等,多角度、各有侧重地为中职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平台。如开化职教中心的烹饪专业通过产学融合,创立“闻里香”餐饮业;衢州中专建立虚拟加工仿真平台、大器创业中心、生产性实训平台等。这些平台均大大丰富了现代学徒制的形式,促进了现代学徒制的内涵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

1.企业参与度低

现代学徒制实施核心是校企合作,但是衢州大型企业不多,企业作为现代学徒制的主体地位不突出,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比例不高,仅仅是原有“订单”式培养的“升级版”。而不是以“现代学徒制”为切入点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升化版”。培养现代学徒需要利用昂贵的,最新的设备,比普通职业教育办学成本更高。企业提供培训机会的取决于企业经济效益。企业不仅要考虑培训成本,还要考虑劳动力需求,承担更多离职的风险。目前企业管理者大多缺乏这方面的学徒培训经验,且利益周期较长,短时间内看不到经济收益。这一现实导致目前现代学徒制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学校摩拳擦掌,企业反映平淡。

 2.学校合作能力低

虽然学校有强烈的愿望,但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由于学校合作能力与企业的期望存在不对等性,因此,校企合作难以深入开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尚处于起步阶段,学校自身的合作能力不强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如学校专业建设内涵缺乏、师资能力尚不和现代学徒制匹配、现有的课程内容安排和行业标准相差较大等。

三、相关建议

1.强化政策保障

虽然现代学徒制初现成果,但是政府对现代学徒制相关政策法规较少,特别是在现代学徒制试点企业,政府没有一定的经费支持,校企合作缺乏宏观制度保障。

一是学校方面,建议加大政府行政推动力量,设立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专项经费,在为校企合作打造良好平台,支持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设备等要素参与职业院校联合办学,鼓励企业改组职教集团,组建全产业链、跨行业的职教集团,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等方面出台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意见。积极引入国内国际大型企业对接我市职业院校,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和现代学徒制工作,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生产基地。鼓励行业协会也参与到现代学徒制中来,行业协会对本专业本行业的发展及职业标准具有清晰的了解,更适合参与到学校现代学徒制校内课程的制定上来,有利于提升现代学徒制培养质量。

二是企业方面,企业容易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经济局势、行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建议尽快出台校企合作补贴制度,落实《衢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企业因接受实习生所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支出,按现行税收法律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对职业院校自办、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目的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等相关规定。对参与校企合作的市本级企业,职技院校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培训,财政给予一定的合作补贴,补贴金额与学生毕业时的留岗率挂钩,以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主动性,改变校企合作中学校“一头热”现象。

三是学生方面,建议确立“现代学徒制培训条例”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如学生作为学徒身份在企业内的基本生活、医疗、工龄计算、工伤保险的保障。

2.巩固培养阵地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院校内涵建设能力以及企业人才培养的参与度,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是学校要提升内涵建设,选择更多的、合适的专业进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发挥学校教育优势,基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职业岗位要求,联合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学校要更加重视以“对企业有利”为目的的合作方式,树立“校企合作双赢,以他赢为律”的合作意识,坚持服务企业为主体,合作过程中善于站在企业的角度,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实行“交互训教、共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建立命运共同体,消除企业对人才流失的担忧,共同开发技术产品,解决核心技术问题。要改变企业短线考虑的思维模式,鼓励企业承担全程交互式的现代学徒制模式试点。要强化“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管”的管理意识,避免双方因信息沟通问题导致的冲突和矛盾。

三是要重视导师能力培养。企业方面要定期选拔一批优秀高技能人才、技术骨干到院校进行“教师专业化素质”培训,积累企业导师人才储备,明确企业导师工作职责、教学任务的同时明确职业标准、考核细则、奖惩制度。把真正有责任心、工作敬业、素质高、技能精的优秀员工充实到导师队伍中来。同时学校方面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内部培养,选派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习,学习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另一方面通过外部引进,从企业中选聘能工巧匠加入兼职教师队伍。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师傅评价机制。要深入研究现代学徒制企业师傅选聘管理机制,探索现代学徒制企业师傅考核评价机制,为做好现代学徒制工作提供人才支撑。成立专家工作站,邀请专家指导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研究,提高此项工作的质量与时效,以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3.营造社会氛围

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形成重视技能人才的社会风尚和“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舆论氛围,进一步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通过健全就业和用人保障政策,进一步规范企业用工及用工环境,切实提高产业工人特别是技术工人的薪酬待遇和社会福利,实行技能型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健全技能大赛制度,定期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和技能型人才评选活动,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组建衢州市技师协会,建设技能人才智慧管理服务平台,打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立交桥”,推进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的融通,构建劳动者终身技能培训管理服务体系,从源头上提高职业技能教育影响和地位,让“工匠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