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江区职业中专打造产教融合“衢江”样本
时间:2019-05-21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近日,在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省一级中等职业学校、省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衢江区职业中专的校园,蓄力已久的“志高班”正式启动,不久以后,这里的实习车间内将有一条条企业的生产线,学校的课堂无异于企业的车间,学生在里面上课就如同在企业生产车间里工作。

日前,位于莲花镇的盛世莲花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也迎来了一批十六七岁的“不速之客”,他们认真聆听着公司总经理的报告,并不停地做着笔记。听完报告后,他们又马不停蹄地来到现代化的钢架大棚里,摆弄起百合、剑兰等花卉的种植。原来,这是衢江区职业中专开办的现代农业管理培训班来到现场实习,也是衢江区职业中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本地企业的创新举措——从等米下锅变为借鸡生蛋——筑巢引凤,引企入校,校企联姻等等,并产生良性循环的效果,应证了“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那句俗语。

“职业教育更多的是为地方产业和地方经济服务,职校如何抓住企业抛出的“橄榄枝”,又是如何与企业实现无缝对接,这成为一所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衢江区职业中专校长舒明祥如是说,校企合作不能仅仅停留在“为企业提供多少员工”,校企联姻“抱团”发展更多地需要创新之举。

主动出击 理念创新与时俱进

校企合作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这是每一家职业学校的人才“输出”之路。衢江区职业中专又是如何做好这篇文章的呢?“方式多,形式新。”舒明祥扳起手指随口道来:如与浙江神舟智控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办学的“神舟班”,还有之前的“志高班”;有与浙江民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电子商务团队;还有与浙江嘉禾网络科技公司联合开办的农特产电子商务网络营销培训班,为新农村建设输送新鲜血液;更有校园里的“格林特班”,企业将生产线放到了校园……  

“积极主动寻找企业,寻找支持,寻找合作,探索校企合作的机制与模式创新。”在衢江区职业中专教师的观念中,应该按照“因地制宜、深挖资源、不拘形式、互惠互利”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

“应该说职业教育模式和机制创新,不仅是一个新观点,更应该是可实现、有操作性的模式。”舒明祥的观点提炼成一种模式,并将之总结为四个“敏感期”:一是设备敏感期,学校从一开始关注企业给予自己多少设备,到借助企业支持科学地购置设备,不断完善学校的实训基地,并逐步与企业合作研发教具设备。二是技术敏感期,学校不仅引进企业先进技术、工艺流程,还把教师送到企业去培训,取得企业培训师资资格。三是理念敏感期,企业的先进理念开始内化,学校开始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并在企业文化的影响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改革。四是服务敏感期,学校不再关注企业能给自己什么,而是关注企业需要什么,学校不仅向企业输送合格的毕业生,还要帮助企业员工技术提升,参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职业学校必须意识到,只有服务学生、服务行业企业,才能获得更大发展。只要沿着这个思路扎扎实实地做好分内的事情,就不愁没有企业来合作。”舒明祥说。  

教企结合 教师暑假进企业当“学徒”

培育好学生,教师很关键。为了给“实践教学”添“砝码”,衢江区职业中专把教师派到企业当起了“学徒”成为一种惯例。

去年暑假学校就将10位机械专业师派到浙江永力达数控机床有限公司“上班”。曾有过在企业当工人经验的教师朱越峰说,有了在企业当“学徒”的经历,今后上起课来就更容易表达了。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企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学生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动手能力,因此职校的教学体系既要有理论教学体系,也需要有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合格的职业学校教师,除了要胜任课堂教学,还必须要了解企业和市场,具备较高的技能水平,“只有在实践中比学生付出得多,探索得多,才能够摸索到捷径,从而有效地开展实践教学。”

校企合作给教师提供了联系实际,改进教学的极好机会,他们把带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或开展科研协作中的收获用来充实教学内容,把遇到的问题带回来进行教学研究,有效地推动了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产学研结合成了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催化”“练兵场”;成了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课题库”。

在衢州市 “数控技术协会杯”论文评选中,该校教师徐莹的《创新教学思路 发展校企合作 培养创业人才》荣获一等奖;刘小康等11师分获二三等奖。在决出的27篇获奖论文中,该校教师占了12篇。

2018年度,该校有129篇科研论文在国家、省、市级获奖或发表;有1项科研项目在国家级立项;有9项科研项目在省、市级立项和获奖。学校还派出教师进竹炭企业,与企业共同编写竹炭培训教材。  

引企入校 企业生产线搬进了校园  

人才供求怎样才能更加合理,职校如何更好地服务本地企业,实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无缝对接”?这些都是衢江区职业中专长期以来一直努力研究的课题。近年来,在深入市场调研、调整课程安排、加大与企业定向培养力度等基础上,学校更进一步创新思路,通过“引企入校”,与校企“抱团”办学,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近日,衢江区职业中专“三陶轩”生产线上,呈现出这样的场景:20多名学生聚精会神地忙碌着,在“三陶轩”公司派驻学校指导员的教导下,轮到担任“车间主任”的学生,仔细听取“生产线组长”的汇报,学生质量监督员正精益求精地测试产品质量。

衢州“三陶轩”负责人徐瑞鸿对前来视察的衢州市市长汤飞帆说:“我们落户衢州,企业发展很快,但遇到了管理人员和技术蓝领短缺的问题,这次与学校合作,把生产线搬进校园,培养管理人才,既解决了订单多、生产能力不足的难题,也为公司今后发展提供了人力储备。”

该校实习处负责人介绍说,“引企入校”就是学校先建设好实验、实训场所,再由校企双方在校内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全面引进企业正在运行的生产线,在校内设立全真的实训场景,变“消耗性实习”为“生产性实习”,把车间“搬进”课堂,把课堂“引进”车间,“车间即课堂,课堂即车间”,实现车间与教室合一,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技能与加工产品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  

正是这种引企入校,产教融合,以及共建基地的方式,学校按照“工学结合、理实一体、项目驱动、做学合一”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实施了“课堂即车间、教师即师傅、学生即徒弟、作业即产品”的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实现了专业教育教学与课堂车间零距离接触,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在仿真工程的背景下得到了提升,实现学校、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

据介绍,该校机电技术应用实训基地被评为省级实训基地,而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经省专家组初审,国家专家组审核评定,从众多的申报者当中脱颖而出,被教育部、财政部评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项目。成为衢州市首个国家级农学类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订单”培养 零距离就业解用工荒

衢江区龙头骨干企业浙江志高机械有限公司,作为国内常温空气压缩领域、工程凿岩掘进领域的骨干支柱企业,企业发展迈上了超快车道。“我们公司拥有一流的专业技术专家队伍,但严重缺乏一线的高技能工人。”说到企业缺高级技工,该公司谢总显得十分感慨。

其实,企业缺高技能工人不是个别情况,“我们很难在劳动力市场上招到对路的工人,这成为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一块‘心病’。”衢江区特种纸龙头企业仙鹤公司负责人也有同感。随着经济的逐渐复苏,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企业发展急需高技能工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衢江区职业中专“订单”培养因此全面展开。  

据介绍,学校先后与衢州东方大酒店股份有限公司、衢州建沃精工股份等10余家企业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联合开班,采用了根据企业的需求“量身定制”企业用工模式,教学时间、课程设计、实验实训等都以企业需要为标准。这样学生中途就有半年时间在工厂进行生产性实习,毕业后学生直接到公司上班。

该校自开办“开元班”“东方班”“嘉联益班”等校企冠名班,先后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高级技能人才在公司就业。这些人才熟悉企业当家产品的加工制造原理和流程,具备处理常见故障的能力,很快就能顶岗操作,有的已成为骨干,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有的企业把前往实习的整个班的毕业生全部录用,充实了企业的人力资源。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如鱼得水。担任浙江山海机械有限公司金工车间主任,技术部长的郑龙,主持生产铁汽缸、空压机汽缸和电机轮等产品。在他的带领下,一批熟练的工人团队快速成长,车间年产值突破千万元大关,他个人的月薪也超万元。(杨斌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