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城藤桥镇校地联动 助推美丽城镇建设
时间:2020-11-26 来源:浙江在线

秋高气爽,位于鹿城区藤桥镇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温州种子种苗科技园里一派丰收的景象。占地面积1095.3亩、总投资1.8亿元的种子种苗园系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于2013年启动建设,集“种质优选、教学实训、示范推广、创业孵化、文化体验”五位一体,既拓展了学校的办学空间,又服务了温州新农村建设。

聚焦立德树人,培养“智慧新农匠”;聚焦技术革新,开展立地式研发;聚焦乡村振兴,服务农民奔小康,建校以来,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立足三农、服务三农,在农类专业教育、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走出了特色化办学的新路子。这所高职院校是如何做到科研和教学统筹发展的?近日,记者对话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张亨利。

记者:张书记您好!翻阅您的履历,发现您与农业有着很深的渊源。今年8月,您来到温州科技职业学院,是如何快速适应高职院校一把手的角色的?您的办学理念又是怎么样的?

张亨利:我与“农”的缘分可以追溯到2011年任乐清市委副书记的时候,分管农业、农村。2015年,我在温州市委农办(市农业局)担任一把手的时候,跟温科院接触较多,如科研团队、科技特派员、农村指导员等。来温科院履职,对我来讲可以说是毫无陌生感。来这里之后,我一直在思索学校的办学定位与目标,怎样做足“农”字文章,彰显“农”的特色,向以农立校、教研相长的高水平院校迈进。

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有两个路径:一是借势借力,往本科院校的方向走;二是把藤桥校区做大做强,打造全国知名的涉农学科和专业群,规模上去以后可以升本。

记者:这几年,温科院的发展速度大家有目共睹。刚才张书记为学校的未来规划了路线、指明了方向,那么要实现这个办学目标,我们有什么样的举措呢?

张亨利:角色与定位找准了,就要付诸行动,当好学校发展的继承者、追赶者和创新者。当好继承者,是就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而言的。温科院是一所有着70多年历史的农业特色高职院校,秉承了浙江省立温州农业技术学校和温州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农业职业教育和农业科研的优质基因,我们首先要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在涉农的学科、专业以及文化上进行传承和发扬。

当好追赶者,是就学校的地位而言的。无论从办学历史还是综合实力上,学校距离全国高水平职业院校还有一定差距,我们要以学为主,努力向兄弟院校取经,争创浙江省“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行列,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

当好创新者,是就学校的发展前景而言的。进入新时代,国家的农业正朝着大农业和大健康的方向迈进,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过渡。现代农业培养的是职业农民和农民企业家,为此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科研和教学上进行创新。教育创新上我们要从提高生源质量和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着手。比如今年我们动物科学学院的平均录取分数线较高。2008年建校时,我们以农科院的发展带动学校建设,可以说是科研带动教育。现在学校的规模上去了,我们进而追求办学质量,不断调整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在两者之间找一个平衡点。

记者: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家长,尤为关注孩子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和学校的育人质量。温科院有哪些特色优势专业?又是如何解决毕业生“出口”问题的?

张亨利:温科院是全国唯一一所在农科院的基础上建成的高职院校,新农科的专业特色鲜明,科研实力雄厚。我们的专业建在研究所上。比如说,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现代园艺、畜牧兽医、农经商贸、数字农业等专业群都非常有特色,学校有17个实体研究所,每个专业建设都依托相应的研究所,研究所长兼任专业主任。我们实施“导师+项目+团队”的教科研模式,也就是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以参加导师的研究团队,享受的是研究生的学习模式。

我院设有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园林与水利工程学院、动物科学学院、经贸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等5个二级学院,设立涵盖农林牧渔、食品药品与粮食、财经商贸、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水利、土木建筑、资源环境与安全、旅游等九大类29个专业,涉农类专业数、招生人数全省第一。我们坚持产教融合,校地、校企合作办学,设有隆平学院、百珍堂学院、一鸣学院、直播学院等合作办学班,与温州市水利局共建水利工程专业,与武汉美和易思有限公司共建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校企特色班等,实施“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

我们也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创业,2019年浙江省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和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显示,我校综合评价位列全省第三。今年我们经管学院的学生创业项目入围了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学校2019届毕业生中有10个专业就业率达100%,平均就业率为98.9%,毕业一年后平均月工资水平为5592元。2018届毕业生创业率为7.79%,比全省平均高出3.9个百分点,有的学生自己创业,当起了现代农场主。

记者:温科院是在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的,相较其他学校,雄厚的科研实力既是学校的特色也是优势。您刚才也说了学校要向教研相长的高水平院校迈进,未来温科院要如何做到教研相长,相得益彰?

张亨利:温科院从建设初期开始,就是一所由温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带动学科建设,以科研带动育人的高职院校。学校经历了以温州农校办学基础办专业,以农科院科研优势办专业,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错位发展原则办专业的三个发展阶段。“十三五”期间,学校引进各类人才174人,新立项科研项目345项,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8个,省基础公益性计划项目立项数居全省高职领先,科技创新能力与水平总体稳步提升。

大学时期是青年开启科学探索道路的起步阶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真正落地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教研相长。在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科研团队的同时,我们也鼓励专业教师兼顾教学,在教学中科研,在科研中教学,让教学成为一种科研的过程,让科研成为一种教学展示的过程。鼓励有志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大学生到实验室参与研究,引领更多有潜力的优秀学子走上学术发展道路。未来,学校将凝练重点研究方向,组建重点创新团队,同时,继续鼓励专业教师提高科研能力,改进教学方法等入手,在培养青年学生学术志趣上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面对乡村振兴的契机,作为涉农的职业院校,温科院如何抢抓机遇,发挥“农”字专长进一步服务地方?

张亨利:“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作为一所涉农的职业院校,我们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做乡村振兴的“拓荒者”——第一时间,成立了全国首家乡村振兴研究室以及乡村振兴工作组,全力服务乡村振兴和温州西部休闲产业带建设。围绕精准扶贫、生态农业发展、农村金融改革等主题,推进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服务,近三年有20多项调研成果获得省、市领导批示肯定。

同时我们抢抓机遇,努力做乡村振兴“播种者”——与温州12个县(市、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示范基地建设、技术服务、成果转化等领域开展合作与服务;与市直农口部门单位携手,在专业、研究院、研究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密切合作。积极对接产业,成立乡村振兴产业服务团队,下派市级科技特派员,年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面积近200万亩;组建温州农民学院,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每年举办乡村振兴特色培训班100多期,培训家庭农场主等农业从业人员上万人次。2013年,学校启动“温州种子种苗科技园”建设,所育品种整体推广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为农户增收超15亿元。

接下来,学校将以进入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行列为目标,加大服务地方力度,力争把“农”字文章做得更好,做乡村振兴的“培育者”——我们在继续高质量培养好学生的基础上,将开展产业技术服务,发挥市级科技特派员队伍作用,继续在粮食、蔬菜、花卉等主导产业及农业信息化、农产品营销上开展服务,组织乡村振兴产业服务团队开展“要约式”服务,促进产业提升。此外,进一步发挥好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作用,确保促成果、促提升、促增收、扩影响。积极开展主题科技下乡,对已建立的对口扶贫乡镇或基地开展造血式产业扶贫。

聚焦特色、对标先进、找准定位,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温科院将紧抓职教大改革大发展的战略机遇,锚定目标,担当作为,向以农立校、教研相长的高水平院校迈进。(潘舒畅 卓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