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生源录取分数超普高,萧山技师学院为什么能?
时间:2022-03-04 来源:新华社

当大学生“就业难”与制造业企业“招工难”并存成为一种现象时,杭州萧山技师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当期就业率100%,近半数起步年薪超过10万元……他们在车间里磨砺五六年,也在产业链、价值链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与空间。

技工也是成才路

初中毕业那年,中考成绩超过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的陈超,依照个人兴趣特长,选择了一条非常规的发展路径:读技校。

在校就读5年多,他越来越相信当初的选择没错:学校管理严格、教学扎实,学生必须每天六点多起床,车间实训、文化课、运动课等安排得满满当当。

“付出的努力、学到的知识、锤炼的品质,终究会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回报。”临近毕业的他眼神坚定,认为在校坚持这样的作息,已经给自己的生活方式打下了烙印。

学生上课无精打采、频繁逃课,专业教学空洞、门槛虚设,是部分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甚至一些高等院校的常见现象。然而在杭州萧山技师学院,学生必须早晨6点多就起床。

时代变化在悄然之间。20世纪八九十年代,考中专曾是许多优秀初中毕业生的优先选择。之后随着大学扩招,念高中、考大学,则是每年数以千万计的初中生的默认方向。

现如今,少年成才路有了新的选项。越来越多的家长和青少年认识到,技工也是成才路。

杭州萧山技师学院近五年的生源中,90%以上超过了当地普通高中的录取分数线,甚至有9%超过了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这里的技校生,不再是人们印象中无书可读的“差生”。

生源不断向好的前提是,学校办学质量、学生就业层次的稳步提升。记者了解到,2009年至2020年,杭州萧山技师学院累计在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1366项,其中国家级91项,省级241项。学院近三年共培养学生1592人,有多位同学入选多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CAD机械设计、云计算等项目的国家集训队。

2019年,学校首批技师班25名毕业生被多家大型制造业公司的203个岗位争抢,最终全部进入杰牌控股、德国采埃孚、海康威视、国家电网、通用电气等头部企业技术中心工作。

2020年,53家知名企业为该校212名实习生提供1000余个岗位,技师段毕业生供需比稳定在1:10以上,其中最高岗位月薪超过1.5万元。

长年在实验室里锤炼的功夫、磨砺的心智,让这所技师学院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当期就业率100%,95%从事本行业,47%进入企业研发岗位,近半数起薪超过10万元。

当人们感慨大学生“就业难”与工厂“招工难”并存时,这所技工学校立足教育质量突围,基本做到了技工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并行办学”,培养的学生自信踏实、本领过硬,逐步得到企业、家长和社会认可。

与“并行办学”相对应的概念是“分层教育”。在不少人的认知里,技工教育是兜底的、“低人一等”的教育,难与普通高中教育相提并论,“技工”也是边缘化的身份。

杭州萧山技师学院院长许红平,也是浙江省教育名师、浙江大学特聘教授、浙江省机电行业协会副会长。他回想当年,技术工人社会地位可不低:乡镇长到企业、到村里来,往往不被当回事,但如果是工人老大哥、工程师来了,“那可不得了”。

为什么会在萧山

杭州萧山技师学院成立于1979年,是隶属于萧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前身是萧山技工学校、萧山高级技工学校。

该院所在的萧山,是浙江民营经济高地,经济体量超过2000亿元,曾经多年领跑浙江90个县市区,智能制造、化工、数字经济等产业集聚发展。荣盛、恒逸、万向、传化等营收上千亿元的大型民企,都是从萧山起步发展成跨国公司。

2019年,萧山全面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十”个工业互联网平台、“百”个智能制造项目、“千”个数字化改造项目、“万”个企业上云项目。

立足萧山肥沃的制造业土壤,这所技师学院围绕产教融合落到实处,找到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杭州萧山技师学院成长至今,院长许红平是关键的推动者。1985年从机械专业本科毕业后,他先在萧山电大教学,而后下海创业,办过一家排在萧山区前100位的规上工业企业。在老校长感召下,他回到萧山电大办学,通过做强集成电缆专业盘活了全校。

2009年,他又被安排接手萧山技工学校,彼时该校只有15个编制,生源的中考成绩基本是所在地最靠后的15%。

13年来,这所学校不断融入萧山制造业,从“技工学校”到“高级技工学校”,再到“技师学院”,目前生源的中考成绩均排在所在县市区的前50%,学校编制突破320个,办学资源越来越丰厚。

因为在萧山,学校看到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也看到了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方向。

许红平说,当前产业形态正从分散型低端软件、硬件生态向集成型高端软件、硬件与数智新技术相融合的方向发展,技师学院由此要培养“脑手能并用、数据能掌控、产业能力足、适变能力强”的集成型人才。

比如手机,原来所有的硬件分离、拼装,现在所有软硬件集成在一块芯片上;原来制造一个零件,需要几十台设备、几十个工人、几十道工序,现在需要的是一套集成设备和一个操作设备的现代技工。

培养路径方面,立足萧山“名园+名企+名专业”,打造实战状态、产教结合下的对接产业式教育,主打智能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与装备、数字与信息技术三大专业链。

聚焦制造业,该校全面提升五年制、六年制、七年制技师培养层次,智能设计与制造、智能控制与装备大类专业逐渐走向全国第一方阵。2019年,该校在全国技师学院中首开“智能设计与制造专业7年制技师研修班”。

为了让学生真正面向企业、面向市场去做有价值的产品,该校实验室设备总价值超过1.3亿元,生均达到5万元,远超同类学校。

2014年起,该校陆续与百度、新华三、中科新松、科大讯飞、美国Autodesk、德国西门子等建立合作关系培养专业人才。

学生能学到实用技能,学风也在潜移默化改善。在杭州萧山技师学院,实战化的混合式教学、个性化教学,让许多不到20岁的学生下晚自修后,依然自发继续学习、训练。

留住本地年轻人

春节刚过,谢亚楠就来到用人单位,提前适应上班生活。她是杭州萧山技师学院云网融合专业2023届毕业生,因为实习期间表现优异,提前一年与国内一家大型通信企业签订就业意向合同,从事技术岗位。

2018年初中毕业那年,中考成绩足以读一所普通高中的谢亚楠,从老家河南省郸城县赶到杭州萧山读技校。她的父母在萧山工作多年,认为女儿尽早学、持续学一门专业技术,以后可以在车间、实验室做技术工人、工程师,发展空间也很广阔。

因为了解,所以选择。杭州萧山技师学院也据此提出这样的办学理念:以区域一流的技工院校,培养区域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学院生源大多来自萧山本地,天然有最大的概率留在本地。

本地年轻人大量外流,招揽人才“零敲碎打”、充满无力感,产业培育缺乏支撑,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当前在不少地方,人口成为掣肘发展的关键因素,明知道有年轻人才有未来,却总是抓不住。

许红平对此认为,把优秀的本地学生留下来,通过本地技师学院的培养,服务于本地的发展,应当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共识。

这样的观点,有务实的依据:一是技师学院的人才培养层次与应用型本科一致;二是本土技师学院培养的学生更受用人单位欢迎;三是本土技师学院培养的毕业生几乎100%留在本地工作,为本地发展服务。

他测算认为,技师学院多为本地培养一名高级技工、技师毕业生,相当于每年多为当地创造税收5万元以上。

然而年轻人不愿意下车间、老师傅手艺“后继无人”,技术工难找、流动性大,“宁可月薪五千当白领、不愿月薪过万当蓝领”……在浙江多地,企业普遍反映这样的困惑。

“技工是太少了,而不是过剩了;是落后了,而不是过时了。”许红平直言,制造业依旧是全球产业竞争的主战场,技术依旧是产业链、科技链、价值链上的关键元素,车间里的年轻人依旧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力,而具备“集成”能力的现代技工,正是社会发展的稀缺品。

技工教育服务乡村振兴

2021年8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深化技工院校改革 大力发展技工教育的意见》明确“实施优质技工院校建设计划”,提出以技师学院为重点,在全国遴选300所左右优质技工院校、500个左右优质专业。

《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浙江省“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与浙江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相匹配的10所全国一流技师学院和15所万人技师学院。

当前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浙江省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进程中,对技工群体的格外关注,已经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有了更宏大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许红平认为,一些农村地区发展的人才观面临重塑:从对少数名牌大学生的追捧,转向对多数派、中坚力量的支持,这甚至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关键转变。

“把有点模样的年轻人都送出去了,中国乡村如何振兴?”有专家认为,没有年轻人、缺乏活力的中国乡村,显然难以承载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而加强技工教育,则以本地年轻人为“压舱石”和纽带,能直接为乡村发展注入一股生机。

在萧山,技工教育已逐渐从专注经济,走向带动乡村振兴。2021年度,萧山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6657元,同比增长9.5%,增速高于城镇1.0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13年保持下降至1.63∶1。

此外,萧山技能人才培育已经作为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方式,助力西部地区乡村振兴。

2020年11月,杭州萧山技师学院与甘肃省高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高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选派优秀学生,委托萧山技师学院进行培养。

萧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阐述了技能人才培育东西部协作的设想:技能是实现高质量就业、走向富裕的“快速路”,西部地区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缺少优质技能培育资源,而萧山正好与之优势互补。通过中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不断扩大生源和劳动力蓄水池。培养期满后,可帮扶培养对象在萧就业,返乡后也有基础成为乡村振兴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