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的构成要素
时间:2022-04-08 来源:《浙江教育报》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某个环节、某门课程点缀一下的“小菜”。从系统构成角度审视,课程思政至少包括下列六个要素:

一是为人师表的专任教师。专任教师的师德师风、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会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品行。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慎之又慎。教师的选拔一定是以德为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及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四有”标准中,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等三条均是“德”的标准,只有“扎实学识”一条属于“才”的标准。

二是错落有致的思政内容。课程思政并不要求每个教学内容都要安排课程思政的内容,而是要善于将课程思政的内容错落有致地安排在相关时段。有时是讲课开始时结合某个时政内容做一些引导,有时是课堂结束时结合自学环节做一些开导,有时是课堂进行中恰到好处穿插一个感人故事。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内容,要有机地巧妙地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无形之中使学生受到思政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苦练内功。善于课程思政的好教师必然是善于练功积累的教师。

三是课堂讨论的评价反馈。课堂讨论首先要选好讨论题目,既不能太大,防止大而无当;又不能太小,小得难以发挥。我在给本科生讲授微观经济学时,往往会在课程结束前安排一次“环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的课堂讨论。学生可以结合“经济人”假设、均衡理论、成本理论、垄断理论等,就环境保护问题进行经济学分析。分析到最后,自然涉及环境保护的责任问题。教师在最终点评时强化一下:环境保护不是某个主体的责任,而是包括政府、企业、公众在内的各个主体的共同责任。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四是宜学宜思的教室环境。教室是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空间。好的教室环境可以使得学生沉浸其中,可以使得教师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在高教园区建设中、新校区建设中,一定要事先谋划好教室的设计方案,精心打磨好教室的内外环境。宜学宜思的教学楼会留下一代学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构成大学的文化。因此,包括教室在内的教学楼的建设千万不能搞“大跃进”,也不能简单地定“造价标准”。而要努力使每一间教室都成为一种文化,每一栋教学楼都成为一座文物。

五是课前课后的点睛插曲。课前课后穿插一些引导性的话题是课程思政的生动表现。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新时代”的概念。在课前可以安排“不负伟大时代”的课程思政内容,以自己的亲身体会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擘画,未来的30年左右同样是伟大的时代,我国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靠谁来实现?就是当代大学生。现身说法,一定会把大道理说到令人信服。

六是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既是特定学科专业的自身要求,又是思政课程的要求,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要求,还是课程思政的要求。例如,在带领研究生、本科生参加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的实地调研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新安江水电站建设者的创业精神以及29万移民的大局意识,了解到浙皖两省跨界生态补偿机制设计和实施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创新精神。(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 沈满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