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巴西教育合作交流的现状、挑战与展望
时间:2022-07-27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

摘要:

自1985年中巴签订第一份文化教育合作协定以来,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流规模不断扩大,呈现以下特点:合作内容与路径多元化;多主体、多层次合作格局逐步成型;语言教育增量提质;特色教育推动文明互鉴。中巴教育合作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缺乏系统性合作和保障机制;教育合作层次与规模有待拓宽;双方在教育领域对于彼此的认知仍待增强。未来,两国可通过推动教育合作机制建设、注重质量保障、深化国别研究、搭建线上资源库、加强职业教育合作等措施,提升教育合作水平,实现合作共赢。


中国与巴西于1974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最初,两国之间的交往比较有限,多集中在经贸领域。1984年,巴西时任总统若昂·菲格雷多访华,是巴西领导人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为中巴关系翻开新篇章。此后,随着两国对外开放的趋势增强,双边关系不断拉近,教育也成为双方合作的重要领域。2012年,中巴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交往达到历史新高度。中国—巴西高层协调与合作委员会(COSBAN,以下简称中巴高委会)是中巴交流合作的主要机制,其下设的教育分委会推动中巴教育合作稳定向好发展。作为东西半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巴两国拥有广泛共同利益,教育交流作为推动民心相通与文明互鉴的重要途径,在中巴双边关系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梳理中国与巴西在教育领域交流合作的现状和挑战,并对未来双方的教育合作走向提出建议。

一、中国与巴西教育合作现状与特点

中国与巴西于1985年签订了第一份文化教育交流协定。经过多年发展,中巴教育合作逐步形成了多主体参与、形式多元的交流体系,呈现如下特点。

(一)合作内容与路径多元化

中巴教育合作内容从最初的语言交流向多个领域延伸扩展,除传统的人员交流外,在以下方面也取得一定成果。

高等教育教学方面,中巴两国高校展现出融合彼此优势资源开展联合培养的意愿与趋势。2020年,我国中原工学院和巴西圣保罗大学签署联合培养计算机专业博士研究生协议。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与圣保罗大学以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联盟为依托,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双方教育界人士通过线上方式保持交流。例如,在“21世纪中国和巴西教育”中巴学术对话会上,双方代表就两国教学经验、教学理念、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总结,加强交流互鉴。

科研合作方面,中巴两国在农业、矿业、航天等双方优势领域展开联合科研,合作水平不断提升。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巴西农牧研究院合作成立中国—巴西农业科学联合实验室,充分利用和发挥双方机构的科技资源优势,推动两国在农业和自然资源领域的科技合作,提升中国与巴西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国别研究方面,双方以高校为依托,以深入了解和科研交流为目的,成立了“巴西中国问题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巴西气候变化与能源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集结深耕中巴关系的学者,针对两国历史、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议题展开研究,出版《巴西黄皮书:巴西发展报告》等一系列学术成果,为增进两国民众和学界的了解提供有深度的渠道。

人力资源进修方面,人力资源培训成为中巴教育合作的重要领域,两国政府举办了一系列主题多元的研修班,为双方人员在多个领域赋能。除政府外,企业也积极承担这一功能。例如,徐工集团巴西工厂联合江苏师范大学为圣保罗市警察开展警务交流培训。受疫情影响,人员流动受阻,研修班大多转为线上举行,巴西劳工党青年团干部网络研修班、葡语国家贸易与投资便利化线上研修班、葡语国家中小企业能力建设研修班等开发的课程均吸引了巴西学员参与。

(二)多主体、多层次合作格局逐步成型

最初,中巴教育的参与主体主要为政府机构以及双方院校,私人部门参与度较低。近年来,企业和各类组织机构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在推动双方科技合作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方企业当属华为。华为与当地科研机构以及相关院校保持合作,在2009年与巴西国家电子通讯学院共同成立能力创新中心,旨在结合双方理论经验优势,为巴西运营商的网络发展献计献策,为当地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据统计,能力创新中心累计为当地培养超过3万名信息通信技术人才。2017年,华为再次与巴西国家电子通讯学院合作,开展人才工厂项目,旨在培养信息科技及通信领域人才,助力巴西应对数字化转型挑战。巴西矿业巨头——淡水河谷公司(VALE)也积极与中方机构合作。2010年,淡水河谷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签署科研合作协议,其旗下的钢铁技术中心与北京科技大学的钢铁冶金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达成合作关系,就铁矿石高效利用进行联合科研攻关。

除了多主体的特点外,中巴教育合作还呈现多层次的态势,即除了双边政府间以及高校间合作外,还纵向拓展合作层级,在多边机制层面以及地方层面进行合作。多边机制层面,双方逐渐将教育议题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中拉论坛、中葡论坛、中巴高委会等机制框架,以此带动教育合作开展。地方层面,中巴教育合作主导部门下沉至省市,在教育领域进行资源共享。例如,2021年中国福建省与巴西塞阿拉州就高等教育合作举办交流会,探讨如何发挥各自区位优势,加强彼此在科技创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济南市承接了巴西里约中国国际学校办学工作,为中巴基础教育合作提供了范例。

(三)语言教育增量提质,向培养复合型人才方向迈进   

语言作为沟通的途径与思想的载体,是促进中巴双边交流的重要基础,是中巴教育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巴语言合作主要包含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

目前,语言教学任务主要由高校承担。自1960年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开办全国第一个葡语专业以来,截至2021年,中国内地开设葡语专业的院校超过40所。中文教学方面,巴西境内共建有11所孔子学院和3个孔子课堂,巴西利亚大学和圣保罗大学均设有中文教学点。语言测试层面,两国互设中文与葡萄牙语语言水平测试考点,为语言学习者提供能力认证服务。

近年来,两国学习中文和葡萄牙语的人员数量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随着中巴各领域合作的不断深入,对于语言的要求逐步超越交流层次,上升到更为复杂和专业的阶段,语言课程的调整与改革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我国多所语言院校将葡萄牙语培养目标由语言文化人才调整为“语言+专业”的复合型人才,除翻译课程外,逐步开设法律、经贸等专业课程,并邀请专业院校教师授课或进行联合培养,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的同时学习专业课程。

(四)特色教育受到关注,推动中巴文明交流互鉴

随着中巴关系的不断拉近,两国民众对于彼此的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特色教育成为推动双方民众互识互鉴的重要途径。此类交流通常由私人部门推进,活跃在由政府主导的机制性交流之外。虽相对松散,但内容与形式多元化,使教育合作渗入民间,为中巴文明互鉴带来独特的活力。

足球教育方面,巴西作为足球传统强国,在多年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足球人才培养与输送体系,其优势资源恰好能够满足中国提出的加强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需求,构成合作基础。2017年,中国足球协会和巴西足球协会签署备忘录。2018年,同济大学与桑托斯俱乐部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发展校园足球。巴西足球也走入了我国中等教育,深圳、开封等地学校聘请巴西籍优秀足球教师。江苏省江阴市教育局与巴西亚洲商务文化交流中心签订青少年校园足球项目合作协议,推动足球进校园;浙江省临海市灵江中学与巴西高桥足球学校达成共建足球学校的协议,以足球为纽带,结为姊妹学校。疫情期间,中巴在足球教育领域的交往并未止步,巴西足球协会旗下的足球学院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的形式开办了首届国际课程,吸收中国籍学员参与。

中医药教育方面,早在20世纪,巴西官方便认可针灸师这一职业,并将针灸划为医学专业。目前,巴西已有巴西利亚大学、圣保罗医科大学、里约州联邦大学医学院、圣卡塔里娜州联邦大学等10余所医学院校开设针灸课程,全国开设约280门中医课程,中医针灸医师超过15万人。目前,双方在中医领域的交流往来与短期培训不断。2019年,巴西达明公司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联合成立中国—巴西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同年,孔子学院与当地高校签署《中国孔子学院总部与巴西戈亚斯联邦大学关于合作设立戈亚斯联邦大学中医孔子学院的协议》,旨在传播中医文化,搭建友谊桥梁,为更多巴西民众提供了解或学习中医知识的机会。我国利用中医药诊疗方案抗击疫情,取得了良好成效,吸引了巴西社会的目光。疫情期间,双方举办“中巴传统医药产业合作”线上研讨会等活动,进一步为中巴中医教育交流合作创造空间。

二、中国与巴西教育合作面临的挑战

(一)缺乏系统性合作和保障机制

近年来,中巴教育合作种类丰富,项目数量繁多,但两国现有的合作内容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多主体参与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巴教育合作缺乏协同性,呈现出碎片化、松散化的现象。不同部门及单位引导的合作项目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有效沟通及协作的缺失使得重复工作的数量增加,不利于扩大合作规模、提高合作效率。另外,双方教育合作中不同部门的职责仍待明确。巴方相关人员表示,部分案例中,双方虽具有强烈的合作意愿,但由于缺少对接双方的平台机制以及专门的单位,该意愿往往泯灭于合作难以推进、项目缺乏支持的窘境之中。

此外,对于双边合作后续发展的关注不足。中巴教育合作项目落地过程中的监督、评估以及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合作协议内容的具体落实与成果产出需要更为详实的数据支撑和分析报告,以便于及时纠正与反思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短板或缺陷,保证项目发展的可持续性,避免形式化风险。

(二)教育合作层次有待丰富、规模有待拓宽

近年来,中巴教育合作的层次与内容出现多样化趋势,逐步涉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特色教育,但整体而言,目前人员交流与教育合作仍以高等教育为主要阵地。根据中国驻巴西大使馆文化处的数据,中国在巴西的留学生人数基本保持在每年120人左右,多为高校间协议框架下的语言专业交流生,集中在圣保罗大学、里约联邦大学、坎皮纳斯大学等巴西重点大学。同样,巴西来华留学生以高校学生为主,双方其他教育层次之间的交流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就高等教育而言,目前中巴合作面临如下问题:合作主体层面,与巴西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中国高校以外语类院校为主,对象较为单一;合作规模层面,中巴之间留学生数量较少,具体原因包括资金支持力度不足,语言障碍以及缺乏对对方国家的了解等;合作内容层面,双方合作在语言、文化等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在医学、生物学等实用领域仍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如何提高教育交流层次、扩大人员交往规模和拓宽合作学科领域是双方教育合作面临的挑战。

(三)双方在教育领域对于彼此的了解仍待增进

近年来,双方学界对于彼此的研究逐渐丰富,相关专著和论文陆续问世。例如,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葡语国家研究所、湖北大学拉美研究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葡语国家研究中心等科研单位的支持下,出版了《中国与葡语国家合作发展报告》《巴西黄皮书:巴西发展报告》《葡语国家蓝皮书:葡语国家发展报告》系列成果,对于包括巴西在内的葡语国家的年度动态进行跟踪,并从国别或专题的角度对其展开分析研究。

然而,就内容而言,现有成果的研究兴趣多集中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专门分析中巴教育体系以及双边教育合作的研究数量较少,尤其是中巴教育合作,相关材料大多为新闻报道或政策文本,以科普介绍为主要内容,并未深入探讨或比较双方教育体系的异同、需求,在响应中巴教育合作不断深化的需求方面尚有待加强。

三、中国与巴西教育合作未来展望

(一)做好顶层设计,推动教育合作机制建设

完善的制度是教育合作可持续发展以及效益最大化的重要前提。中巴教育合作虽然在数量和多样性上取得了较大突破,但合作机制尚不成熟,系统性和可持续性有待提升。

中巴两国除了同为多个多边组织或机制的成员外,在过去数十年的交流中,双方形成了一系列双边机制,具有良好的对话合作基础。双方政府可充分把握已有渠道,将中巴教育合作与较为成熟的双多边对话与磋商机制相结合,并针对双方教育现状与需求,塑造专门的双边教育合作议程。一方面,提出有建设性的教育合作公约,推动学历学位互认,简化双方人员流动手续,推动两国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动中巴大学联盟以及教育共同体构建;另一方面,明确各方责任,强化项目落实的效率与规范程度,同时为非政府主体间的交流合作提供规划与支持。双方可根据新形势与挑战不断创新合作模式,进一步搭建中巴教育合作机制,服务于人文交流以及更高层次的中拉文明对话。

(二)注重质量保障,确保项目可持续发展

正如上文所述,中巴教育合作虽在数量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随着双边合作的深入发展,保量增质成为双方合作所面临的新挑战。在此背景下,中巴两国在注重扩大双边教育合作交流的同时,还需更多地关注质量保障,将完善项目的执行机制、评价机制和辐射机制提上日程。

针对该问题,可委任或设立专门部门负责收集教育合作相关的信息及数据,与专业学者合作,及时对项目进展做出评估,总结可为我国与其他国家教育合作借鉴的经验以及运行过程中暴露的不足之处,推动中巴教育合作实现外延式与内涵式并重的发展格局。

(三)深化国别研究,加深对彼此教育现状的了解

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中巴两国教育体制存在较大差异,对外合作的现实情况与具体需求也不尽相同,若想构建双边教育合作机制与议程,势必需要加强对于彼此教育现状的了解与理解,定位优先合作领域与事项,有重点、有序推进不同方面的教育合作,搭建合作体系,形成辐射效应。

为此,短期而言,可加强双方教育领域高层交流,加强教育合作的规划以及对接工作,邀请专业人士作为顾问,提供咨询与建议,并促进双方相关领域学者与研究员的接触,加强信息沟通;长期而言,培养一批专门致力于研究中巴教育的人员,以便精准定位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共同利益点,为双边教育合作布局提供思路与建议。

(四)搭建线上资源库,推动双方高校在地国际化

随着疫情的蔓延,人员跨境交流受阻,但学生对于国际教育资源以及与国外文化的需求并未消失。数字化时代,教学资源与科研数据共享的速度得到质的提升,为国际教育合作以及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疫情常态化以后,中国与巴西可考虑对彼此学生群体的需求进行考察,并以此为基础,通过设计网络课程资源、定期举办研讨会或讲座、建设文化交流平台等形式,搭建线上资源库,将国际性元素与跨文化维度融入学科课程建设,从而在人员流动受阻的背景下提高中巴院校在地国际化,以便让更大规模的学生群体在求学期间接触国际理念、了解多元文化并获得国际视野。另外,可增加双方高校英文授课课程资源数量,为语言类学科以外的学生降低语言门槛,推动中巴其他领域优势学科互通有无,创新双方交流的途径。

(五)从现实需求出发,加强职业教育合作

虽然巴西政府一直积极推动人员赋能,但人员短缺依旧是困扰当地企业的问题。美国万宝盛华公司(Manpower)报告显示,2021年,巴西71%的雇主表示难以聘用到合适的人才。同样,中国企业在巴西投资面临人才缺口,缺乏符合条件的熟练技术工人成为限制中国企业在巴西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在此背景下,中巴可立足于现实,深耕职业教育合作。其一,加强政府引导,融合两国职业教育的长处。例如,将我国职业教育旗舰项目——“鲁班工坊”引入巴西,在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中巴合作的重点领域的情况下,共同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合作。其二,注重与企业的联系,使就业市场与中巴职业教育合作形成鱼水关系。邀请企业参与课程设计,进行订单式培养,为有需求的用人单位精准输出人才,既为我国企业提供技术工人,又助力当地填补社会的人才缺口。学员从入校时便与行业展开互动,毕业后拥有更理想的就业出口,顺利从学校过渡至工作市场。(庞若洋、张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