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职集团校传承与发扬竹镶嵌制作技艺的实践
竹丝镶嵌作品|张锦达老师指导学生|学校现场展示会|项目组调研
一、从初识到落户
用1毫米宽、5毫米高的三种不同长度规格的篾片,锯出等距细榫,十字交叉衔接,拼嵌成工整的几何图案作为底纹;再用石头、白桃木或翻簧(就是竹簧)刻成人物、花鸟等浮雕,镶嵌在底纹上……这就是竹丝镶嵌,温州特有的工艺品,出现于清中叶,流行于清末民初。它的制作工艺精致细密,作品清新典雅,富有文化内涵、艺术气息和收藏价值,是温州市传统民间工艺的优秀代表。温州市艺雕厂仿效郑板桥笔意制作的竹丝镶嵌屏风《玉兰绕带》,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2007年,竹丝镶嵌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非遗技艺与非遗文化的传承,备受社会各界的重视,瑞安市职业中专教育集团学校(以下简称”瑞职集团校”)作为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担当践行起非遗传承的责任。结合校情,几番考察,竹丝镶嵌工艺与该校结缘。
2009年学校发动艺术专业部师生组织成立“竹丝镶嵌”兴趣小组,定期邀请该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锦达老师到校指导,初步向师生传授“竹丝镶嵌”的制作技艺。
2011年建成竹丝镶嵌工作室,组织教师着手仿制竹篾加工和切齿机器……经过近几年实践,学校初步掌握了原料选择,工具制造和简单作品制作等技艺,迈出了传承竹丝镶嵌技艺的第一步。
2013年瑞职集团校被三部委批准为第三批中职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单位。其中竹丝镶嵌制作技艺作为我校示范校建设的特色项目之一,为学校传承该技艺提供了崭新的发展契机。
从此,竹丝镶嵌工艺之花正式落户瑞职集团校,绽放新颜,学校与竹丝镶嵌结下了不解之缘。
二、从困境到展翼
近年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发展,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另一方面,人们对传统精美工艺品的需求也在逐步升温。类似竹丝镶嵌等特色传统手工艺术品受到人们的青睐,市场需求逐步回升。
竹丝镶嵌工艺确立为示范校建设项目之后,项目组教师们结合学校工美美术、市场营销等专业特点,结合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规划,积极入企进校调研,为传承和发扬本技艺做了初步的定位。将竹丝镶嵌作为工美专业改革的物化载体, 走“二术结合,三品升级”(注:艺术与技术结合,作品——产品——商品转化升级)的专业建设发展道路。将传承和发扬竹丝镶嵌技艺作为该校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良好载体,作为瑞安市中职学校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手工技艺的典范。
然而,即使有着这样的时代的东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依然巨大的。
首先,竹丝镶嵌工艺,是一门濒临失传的技艺,它的传人是年近古稀的张锦达老人一人,缺乏系统的学习资源和传承的综合团队。张锦达老人是竹丝镶嵌工艺现存的火种,让火种传递下去,让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是我们的责任所在。而星星之火如何燎原?
其次,传人少,教学规模就小,普及面不广,教学场地和展示场馆等配套设施不足,没有专业的机器设备,原材料采购途径单一。甚至机器设备买不到合适的,需要定做。
第三个问题,部分产品缺乏新颖性和时代特征,市场适应面小。如何使之适应现在生活的需要,打开市场?
第四个问题,技艺难以转换成生产力,不易持续发展,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方式受到制约。产品不能转化为商品,那么技艺就没有生命力,无论如何保护,还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开弓没有回头箭,从最初接下了这项任务,就没有后退的余地。从最初的兴趣小组,每周请张锦达老师来学校授课,到工作室成立,课余时间赴温求教,晚上、周末的时间,拉着学生做工具,做成品。到现在,为扩大规模,建造标转化实训室和生产车间,还要一趟趟往返于温州,向张老师求教。在路上不停地奔波着,瑞职集团校的非遗传承梦想慢慢清晰。*#*
首先,从科学系统地传承“竹丝镶嵌”技艺开始。
创建一个面积达到约300平米具备教学、生产、展示等多功能的一体化传承中心。
投入近35万元,恢复具有完备制作工序的小型生产线,建设达30个教学工位的标准化教学实训室,打造集作品展示与文化传播一体的展示馆。
投入近45万元,逐步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研制专用的竹篾加工机,竹篾切齿机;添置适合批量制作的浮雕雕刻机,玉石雕刻机,激光切割雕刻机,装裱用机械等等,购制三十套木、石雕工具,三十套小型玉石电磨机,三十个标准操作台及其相关配套工具;制作一批不同种类,各个环节的教学示范作品……这一切都在逐步实现当中。
其次,创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与传承团队。
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只有培养良好的师资以及培养的学生以此为爱好甚至职业,才能让这门技艺良性发展。
瑞职集团校转变相关教师的教学岗位,重点从事竹丝镶嵌教学,邀请原兴趣小组优秀毕业生担任助教,选拔优秀的在校生组建竹丝镶嵌技艺传承社团。社团定期邀请传承人张锦达老师到校指导教学,同时积极与高校和中职学校合作,邀请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学院与东阳技工学校的木雕专业优秀教师到校指导,派遣师生到高校进行专项培训……多途径提高师生的技术水平。社团现共有四位教师和三十位多位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竹丝镶嵌制作技法,能进行初步的生产制作。
第三、建设一个竹丝镶嵌教学资源库。学校正组织人员,收集资料,自行开发竹丝镶嵌相关的校本教材;恢复并解构技艺的制作流程,结合图文制作、视频录制技术,将口口相授的技艺文本化、图像化和影像化,制作成一个个相对完整的校本教材、图片集和视频教程。加快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提高技艺恢复的效率。
第四,寻求产品应用的空间。寻访一家工艺礼品销售企业,一家工艺礼品制造企业。与其签订合作协议,进行产品寄售和新产品开发。开发出旅游工艺品、家居装饰品和艺术收藏品等多档次,多种类的产品,拓宽竹丝镶嵌产品的市场适应面。利用校园网、淘宝网、微信营销等互联网资源,创建一个网络教学、展示、传播和销售平台;利用逐步完善“学——教——研——产——销”一体化的生产性保护模式。
学会一门技艺不难,精通一门技艺很难;精通一门技艺不难,传授一门技艺很难;一对一传授一门技艺不难,传播一门技艺很难;小范围传播一门技艺不难,推广一门技艺很难;想社会推广一项技艺不难,让市场认可一门技艺很难。从难做到不难,就是我们走过的路。把坎坷踏成坦途。学校要做的不是让几个学生学会这项技艺,而是要让这门技艺成为学生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只有坚守住了市场考验的技艺,才能算是恢复了生命力。相信有一天,社会与市场会认可这门技艺。
三、从播种到开花
花开惊蜂蝶,瑞职集团校每年定期举行的招新活动现场演示会,技能节展示会,总能引起全校师生的热切关注。校技能节开放日上的展示,得到了来校参观的领导、家长的好评。
2013年5月24-25日,瑞职集团校携十余幅竹丝镶嵌代表作品,到杭州和平会展中心参加由浙江省教育厅主办,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省中等职业学校小发明成果暨传统特色专业成果展示会,获得鲍学军副厅长的好评。同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对学校的竹丝镶嵌工艺做了专题报道。
2013年8月至2014年5月期间,师生们的竹丝镶嵌作品多次作为学校代表性礼品走出校门。
2014年4月10日,师生们带着《木禾竹丝镶嵌工作室创业计划书》赶赴绍兴市职教中心,参加浙江省中职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现场答辩会,同学们的精彩答辩获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荣获浙江省一等奖。同时还接受了浙江教育报的独家采访与报道。
2014年5月22日,在第三届温州市中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计划表彰大会上, 竹丝镶嵌工作室的同学们向300余名师生分享了工作室创业计划书的创新思路和具体做法,同学们精湛的技艺和流利、清晰的表述赢得了大家的好评。
2014年11月,在由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温州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第二届“中国梦·我的非遗梦”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征文活动中,项目组负责人韩伟秋老师荣成人组一等奖,叶冰洁同学荣获中学组三等奖。……
我们的梦做得很大很大,但是我们的步子迈得很小很小。在与张老师的接触中,不禁感佩老一辈手工艺人的严谨的操守,这不单是传承一种技艺,更是传递一种精神。张老师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严谨细致耐心的工作作风,这种精神原本就是一种文化遗产。如果说,刚开始接受这项工作,只是觉得一种高大上的荣誉感,现在有了更多的体会。在这纷扰的尘世间,沉下心来,沉浸在手指尖跳动的竹片里,这也许是一种旁人难以企及的修行。
事有成败,而梦想没有成败。事有得失,追梦不计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