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学创业缘何叫好不叫座
时间:2015-01-13 来源:浙江教育报

教育部发布的有关“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这一政策,最近引起了坊间热议。记者就此走访了省内多所高校,发现选择休学创业的大学生,属于个别现象。绝大部分学生表示,休学创业是一项好政策,能够缓解边学习边创业带来的压力,也给有创意的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的平台,但它的风险也大,因此不会轻易尝试。休学创业缘何叫好不叫座?

 缺乏制度保障

温州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网络工程专业2011级学生杭晨涛经过两年的积累,于去年上半年和同学共同开发了一款名为“哆啦口袋”的移动支付APP软件,短短几个月时间,用户数就超过了2.5万人。

“想过休学创业吗?”记者问。杭晨涛想了一会儿,摇摇头,“创业可休学的政策不错,不过我不会休学。虽然时间上确实很紧张,但学校有相关的孵化基地,也能提供指导、配套设施等方面的支持,休学了则什么保障都没了”。

事实上,有这样想法的学生不在少数。不仅仅是学生,部分负责大学生创业的指导教师也并不提倡大学生休学创业。在他们看来,很多大学生创业是能兼顾学业的,所以用不着休学。另一方面,大学生创业成功几率很小,风险很大,加上上至国家下至地方,仅对大学毕业生创业有优惠政策,而对在读学生休学创业的档案完善、学籍管理,包括休学创业的成果能否转化为学分等方面都未出台相应的制度。

“大学很多学科的设置,都是大一、大二以基础学科为主,大三、大四学专业知识,如果学生在没有系统专业知识做支撑时就选择了休学创业,对学业、创业都是不太负责的。并且大学是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阶段,不仅能学到专业知识,更能磨炼人的沟通能力,所以,在校期间顺利完成学业对长远发展更有好处。”台州学院团委学生创业创新指导教师吴磊说。

记者采访了几位大学生家长,他们也大都反对孩子休学创业。在他们看来,20岁出头的大学生,社会经验、阅历还有专业知识都需要积累,空有一腔热情,一旦失败,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身份转换困难

今年23岁的项如意曾就读于温州大学,2012年,她提出了休学创业的申请,但之后便再也没有回到校园。“当初好不容易适应上班生活,如今再重新去适应学生身份,我觉得自己很难做到。”项如意坦言,假如没有做好充足准备就选择休学创业,无论创业还是学业都很难有长远发展。

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计算机专业大三学生小刘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已在杭州一家创业公司实习近两年的他说,休学创业最长保留两年学籍,这对创业而言太短,因为一个商业计划从出炉到找准方向、组建团队、运作市场等,光磨合就差不多需要两年;而对休学来说,两年又太长,“到那时回校继续念书,也许既跟不上学习,又会耽误生意,所以我应该不会去尝试”。

“比尔·盖茨、乔布斯的故事虽然励志,但真的要放弃学习去投身创业却需要很大的勇气,如何适应身份转换就是个问题。”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的陈老师告诉记者,在该校,学生们虽然热衷创业,但休学创业的人数统计起来还不到一只手,大部分学生还是愿意选择半工半读,不耽误学业而又能获得一次创业试水的机会。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教师廖海鹏说,学生在大学期间应以学业为重,赚些零花钱容易,但要将企业做大做强,需要很多积累,所以大学期间要认真做人、做事、做学问,全面提高综合能力,等毕业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创业也不迟。

 弹性学分先行

由于我省较早在高校推行弹性学分制,允许学生在修满学分的情况下,可提早毕业,也可适当调整延迟毕业,因而一口气修完必修、选修学分,腾出时间和精力搞创业的例子在大学校园里并不少见。有了这一选择,提出休学创业的学生便又少了几成。

有高校教师分析说,休学创业政策其实是对弹性学分制的进一步创新,旨在激发大学生创业潜力,让学生在有创业冲动的时候,有制度保障,假如失败了,也能再回到学校继续边学习边创业。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陆向华说,相比休学创业,弹性学分制的风险要小一些,“因此我们也告诫学生,对待休学创业,千万要头脑冷静,谨慎考虑,多听取家人、学校等多方意见”。

浙江工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何星舟觉得,要使休学创业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作为高校,应积极面向市场办学,落实好弹性学分制等制度,并使之与创业规律完全对接。温州大学团委书记杨立淮也表示,休学创业更需引导,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踏实地走好创业每一步。还有教育专家建议,各地政府应做好“顶层设计”,为大学生休学创业给予更多政策优惠与财政支持。 (陈蓓燕  林静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