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大清华公布了其“校长推荐”计划。其中,北大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改为“博雅人才培养计划”,取消了推荐学校限制和推荐名额,扩大了选拔范围,学生自愿报名。清华大学的“领军计划”名称不变,但选拔方式中不再提及“中学推荐”。
自前年中国人民大学宣布“2014年将暂缓自主招生一年”的新闻爆出后,自主招生种种黑幕便备受质疑。公众充满对“自主招生”沦为“自主腐败”、“特殊招生”沦为“特权招生”的担忧和质疑,这样的现实,滋生一些“改革怀疑论”者,其认为,与其被钱权者蚕食了改革的红利,不如退回到“裸分时代”。
然而,自主招生背后的猫腻,真正的问题在于腐败,而非自主招生本身。自主招生不能因为出现问题而因噎废食。如今,清华北大对“校长推荐”计划进行改革,正是出于压缩“校长推荐”腐败空间的考虑。
可以说,无论是清华还是北大,此次的“变革”,都有一个主题——扩容。这意味着,对更多的普通高中生而言,今后将多了一个选择,这值得点赞。不过,对于自主招生“扩容”这样的事情,做得好了,自然能最大限度地确保“偏才怪才”被录取,契合公众的期待;但如果做得不好,同样很可能涉嫌贪腐,因为底线低了,更多有关系有背景的普通高中生就可以涌进来。可以说,在一个转学、招生存在诸多猫腻的现实语境下,对于自主招生的“扩容”,的确应保持警惕。
事实上,这些年的自主招生,之所以存在各种猫腻与腐败,还在于其处于监管的真空地带。就当下而言,对高校自主招生的监管,基本上处于“自我监管”的状态,即无论是招生时的学术委员会,还是高校自己聘请的看似独立的第三方机构,都与当事高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的“监管语境”,并非一个学校的个案,而是现实的缩影。可以说,有如此孱弱的监管,再有极大的利益诱惑,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怎会没有猫腻呢?
别让“特殊招生”成为“特权招生”,这意味着,加强监管是必须的。但如何监管,却又是一门技术活。就眼下而言,独立的第三方监管机构,应由教育主管部门来聘请,如此才能确保必要的独立性;而除此之外,校长推荐制“扩容”还需“扩信息公开”。这就是说,不仅参加自主招生的学子的信息要公开,包括自主招生笔试面试的成绩、面试的过程等等,都应该公开。如此,才能确保必要的社会监督,猫腻也才会无处藏身。(龙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