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认识画家郑有森,纯属一个不经意的偶然。几天来,记者茶饭不思,坐卧不安,向来睡眠很好的我,居然因为画家郑有森而失眠了。我觉得我有必要也更有责任把郑有森介绍给大家,介绍给全世界。我真的担心,这位身高1.48米的小精灵,有朝一日像荷兰画家梵高一样,因为烦燥压抑弄出些自残行为出来,或者真的像金色麦田上的乌鸦,永远淡出人们的视线,消逝在遥远的天际。20年来,行为怪异的画家郑有森游荡在城市边缘,几乎被世界遗忘。在他的陋室,堆积着上百幅他情绪宣泄的油画作品。疯狂追求自由的画家郑有森已经43岁了,仍然没有结婚成家,他说,他的作品就是他的孩子。
《中访网》记者张琦与郑有森的合影
他从山里来,云深不知处
第一次见郑有森,是在厦门市另外一个画家的家里,当时看到他蜷缩在沙发上,还以为是邻家的孩子呢。后来在闲聊中,才知道画家郑有森有那么多鲜为人知的奇异故事。
郑有森,1973年出生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一个小山村。大田县在福建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属典型的崇山峻岭地带。闭塞的大山禁锢了郑有森幼小的心灵,留给他的是至今挥不去的阴影,造成了他至今离经叛道的性格。
郑有森告诉记者,他有四个哥哥,四个姐姐,他是典型的“臭老九”。他出生的时候,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童年的印象,他是在姐姐们背上长大的。家人要参加集体劳动挣工分,他就那样整天被绑在姐姐的背上,睡醒的时候,他想从姐姐背上逃脱,他哭闹喊叫,一切都无济于事。他为了自由,常常把姐姐们的肩膀或脊背咬得鲜血直流。郑有森发誓,长大后一定要逃离家庭,逃出深山,逃脱那曾禁锢他整个童年的背影。
郑有森的家在一个深山坳里,与四邻都相距很远。那个年代,没有娱乐,没有计划生育。贫瘠的大山,贫瘠的母亲,他从贫瘠的土壤里艰难的生长出来,造就了他今日的“袖珍”身材。绳梱索绑的童年,懵懵懂懂的少年,稀里糊涂的中学时代。高中毕业后,由于身材矮小,老师们都不建议他参加高考,身小力薄的郑有森只好去一所专门学习绘画的艺术学院学绘画。他很少与人交流,放假或课余的时候,他会逃往深山或旷野,一个人静静地躺在草丛里,聆听天籁之声,遥望着茫茫宇宙,一躺就是半响,他敬畏自然,对宇宙充满了焦虑和幻想。孤独的时候,他喜欢梦游在爱德华·蒙克或梵高的油画里,与艺术大师们进行心灵对话,他常常陶醉在西方19世纪的艺术氛围里流连忘返。
郑有森油画作品《共鸣》
绘画能治疗抑郁症也能激发精神病
1996年,郑有森开始踏上厦门这个开放的、文化氛围较浓厚的沿海城市。正常人普遍感觉得到在这个城市的生存压力,对于像郑有森这样的尤物,喧嚣的大都市会以怎样的姿态来接纳他呢?
多年来,郑有森要付出比常人更高的代价才能在熙熙攘攘的城市里立足,他当过老师,当过保姆,当过业务员,当过外资企业的艺术总监,还开过经营绘画商品的小店,他游离于城市边缘,貌合神离。只要能维系生命,他会整天整夜躺在沙滩上看缥缈无垠的太空。神圣的宇宙一定有犹如黑洞一样神秘的物质在召唤着他。他幻想着生命的轮回和图腾,他崇拜父亲,七旬老爹总能用深山里的一枚或几枚植物治愈人们的头疼发热、胸闷气喘或蝎蛇叮咬。追求自由是郑有森自身生命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无限放大,等同于他的宇宙。除了简单的生存,他整天东奔西走,亲近自然,金钱和物质包括世俗对他来说概念模糊。有时他也去厦大,去鼓浪屿艺术学院,去参加一些专业的绘画艺术沙龙,他也曾经是厦门林后艺术公社的铁杆成员。*#*
郑有森说,由于他的“袖珍”身材,自我封闭,年轻时又缺乏便捷的通讯工具,所以谈婚论嫁对他终是奢望。他不停地把这种欲望和压抑发泄在自己的油画作品里。有一幅他创作的油画《共鸣》,他的梦中情人怀抱婴孩,满脸对婚姻幸福的笑靥和窃喜。其实那不过是他幻梦中的一厢情愿罢了。这样的情绪和幻想对于一个本该拥有婚姻而总是奢望破灭的年轻画家来说,摧残和压抑是刻骨铭心的。一方面无形中导致了画家的精神分裂和抑郁,另一方面也极大激发了画家的创作欲望和作品发泄的能量。郑有森从早期的西方古典主义手法,到尝试中西合璧,直到后来的情绪失控挤摔颜料粗暴的表现手法,莫不透视出他人生的写照。正如郑有森在日志里所写的:“绘画艺术与人的荷尔蒙、性、潜意识以及潜意识冲动创造了人类的历史和文明。”郑有森还这样认为,至少记者以为他应该是这样的人:“少数画家的潜意识思维里饱含了大量被压抑的荷尔蒙,纵使你怎么努力也到达不了的意象,(绘画)是把眼前的意识形态记录下来,因此获得短暂的快感。”正常情况下,郑有森很少动笔绘画,只有当他情绪失控或处于歇斯底里状态时,他才会失去自我的泼墨写意。他的油画语言鲜明而辛辣,基调深沉不失寓意。郑有森善用浪漫渲染悲情,用变形夸张的意象表达司空见惯的现实。他常用西方古典主义技法描绘东方民俗风情,绚烂粗犷中不乏笔触的细腻,画面中个人情绪呼之欲出。看似祥和的氛围里却隐秘着对人性丑恶的鞭挞与憎恨,于无声处听惊雷,给人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力。郑有森总会以他自己独特风格去演绎西方油画的古典特质,而又用东方人的感性思维习惯去透视西方人的理性逻辑差异。所以他的画在中国尤其在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到处崇尚着风水迷信的社会氛围和艺术审美,更是没有立足之地和艺术市场。
郑有森画的佛教作品,本该慈眉善目的菩萨却充斥着人类的七情六欲,端庄的佛教外衣下,却掩盖不住魅惑、挑逗和放荡。在郑有森仅有的一次作品参展会上,有土豪或权威人士当众阻止,迫使举办方取下他的作品。事实上郑有森是借宗教题材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世俗万象,他永远不会讨好所谓的上流社会。他在一篇博文里这样写道:“如果把某个著名画家的画作与某个艳星的内裤挂在一起,结果很多人会更喜欢那条内裤,这就是当代社会个别人的艺术审美与追求。美盲比文盲多,(所谓的达官贵人)一边把腮涂得比猴腚还红,一边在官场里玩弄着假字画……我的画能换回一条内裤吗?剪开它,还我晃头晃脑的阳光,透口气……”从此以后,郑有森拒绝在展会上展出自己的作品。然而他的作品却很受国际市场青睐,一个美国收藏家收藏了郑有森的《鼓浪屿老人》等40多幅油画作品。郑有森还曾被邀请去印第安人部落写生,去欧洲商人家创作油画《菩萨心肠》等作品。有个美国画商看中郑有森一幅油画作品,出了不菲的价格要他画200幅同样的作品,郑有森在电子邮件里回复到:“我的每幅作品都是世上唯一的心灵创作和情感倾诉。如果你需要200幅,直接找印刷厂好了。”这样的发财机会郑有森失去了很多。他在一篇日志里写道:“最近听到很多人在BOBAO上卖画了,可我就是无动于衷,怎么一点心痒痒的感觉都没有呢?也许是为了自己而绘画,有种越来越自私的感觉。越自由就越自私,越自私就越孤立,越孤立就越挤压自己,越挤压质量就越大,质量越大引力就越大,像黑洞那么大,最后不是坍塌,就是大爆炸。”郑有森是大山里飞出来的候鸟,20年来他栖息在城市的屋檐下,眼见人起高楼,眼见人宴宾贵,而他,只有在发情的时候,才会展开他美丽诱人的屏。
郑有森的油画作品《丽达与天鹅》
守住满屋子的作品他活在自由梦幻中
从厦门岛内坐车,过了雄伟壮观的海沧大桥,走进一个快被高楼大厦侵吞的小渔村,就到了郑有森租住的画室了。狭窄的五楼,早晚都被毒辣的太阳暴晒着。七八月的天,郑有森几乎每天都蜗居在炙热的烤房里。家里天花板吊扇和落地扇拼命的旋转,郑有森在不大的客厅也是画室里来回忙碌着。
记者走进郑有森的储藏室,偌大的空间里堆满了画家的油画作品,大幅小幅的,足足有一二百幅。有一幅画家怀念已逝母亲的油画格外显眼:幽幽的山谷,幽幽的卵石路,幽幽的空气里弥漫着画家幽幽的灵魂,幽幽的命运交响的五线谱居然是画家的鉴名。还有一幅油画更让人震憾,这幅名叫《丽达与天鹅》的油画源自于古希腊神话,画面中裸体的中国姑娘与传说中的天鹅肌肤相亲,画面的背景仍是一只欲飞冲天的天鹅。巧妙的构图对于画家郑有森来说却是一个真实的爱情故事。一位婷婷玉立的漳州女孩偶然闯进了郑有森的艺术世界,她被画家作品的意境所征服,她因痴迷艺术从而爱上了天才画家郑有森。姑娘边打工边陶醉在画家为她营造的艺术世界里。画家在与她享受着久违爱情的同时,灵与肉的另一支天鹅早已冲破天际,飞向无垠宇宙……
看到这一幅幅激荡人心的作品,记者真的感到浑身发抖了!这世上除梵高,除了郑有森,难道还有第三个画家是在为自由而画、为艺术而画、为自己而画吗?纷扰的大千世界,空气里到处弥漫着铜臭的味道。所有的人都像弹簧一样被无形的引力无限拉长,只有郑有森是逆向压缩的。他蜗居在一个被世界遗忘的角落,任由自己的激情潮起潮落,自生自灭。记者实在搞不明白,这个具有多重性格的画家郑有森是精神梦游还是行为艺术?他有时半夜里会赤条条地躺在街上公交坐椅上遥望点点繁星和茫茫太空。他在日志中写道:“自己不画画的时候就看不出自己是在从事绘画工作的人。不务正业对于有思想的人会性格扭曲,扭曲能产生动能,动能会激发灵感,最后会产生创作意图和冲动。”郑有森耗尽半生,都在寻觅他理想中的自由,他认为艺术家永远不需要成为自己的囚徒,风格的囚徒,名誉的囚徒和财富的囚徒。也许,那满屋的油画和水彩画,正是郑有森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唯有他在那里才能够享受到天伦之乐。
郑有森油画作品《过年》
唯愿他不要像梵高的乌鸦消失在天际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郑有森告诉记者,他找到了一个好的去处,有个寺庙的主持答应他搬进去居住,那里不需要房租,有的只是清静和自由。记者的心一下子沉重了起来,画家那满屋的作品将如何妥善安置呢?透过窗户,远处海面上有鸟儿在上下翻飞,这突然让人联想到梵高的作品《麦田上的乌鸦》,金色麦浪上黑色的乌鸦正向天外飞去。
就在记者准备定稿的时候,突然看到郑有森在微信里有一段心灵独白:“我冒着被抽的危险来到人间,争取自由是我的本性。我很感谢我的那一个(女人),她在我的感情世界重重地画上了一笔,她写出了我想说而没说出来的话,看画的人会不会想起绘画的人?……梵高37岁夭折了,我很幸运还活着。艺术的火种不是常有的,我很庆幸能让这颗星星之火保持不灭,时而燃烧起来。”
读了这段文字,记者心底陡然升起一种莫明的悲壮,像郑有森这样的天才画家真的应该得到中国乃至世界艺术界的重视和支持。郑有森性格怪异,不善张扬与自我推销,这固然不是他本人的错,然而,难道我们对待天才画家郑有森,也像昔日世人对待梵高那样等到画家从世界上消失以后才去发现他作品的伟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