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学生的基础、层次参差不齐,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怎样才能结合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呢?这是值得中职学校的教师积极探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作了“五法”尝试。
按部就班法。中职学生基础差,接触计算机少,学习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采用“老师教一步,学生练一步”的方法按部就班学。对这类知识点,教师表达要简洁通俗、细致易记,绝不可为了教学进度而加大课堂教学密度,讲得过多,学生一知半解,反而会影响教学质量。比如,在讲“格式化文档”时不能一节课把全部的内容都讲完,而应分单元,先讲“设置字符格式”,下一节再讲“设置段落格式”知识,要做到学生“吃得下”才算好。
问答教学法。孔子曰:“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法提高课堂效率尤为重要。提问要做到目的明确,层次清晰,方式灵活。例如:在学习excel的“数据处理”中,填充柄的使用非常重要。提问时可针对这一环节对学生进行提问:当鼠标指针是什么形态时可以使用填充柄?(黑十字)当鼠标指针出现“空心十字时”拖动又会怎么样?(可选中文本框)。在一问一答中,学生结合实践操作,能准确掌握各种操作技巧。
形象比喻法。计算机的有些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如果用专业的术语去解释,学生可能会感到很模糊,如果用贴切的事物进行比喻,会让他们感觉到学计算机原来很简单。举个例子:在“认识微型计算机”这一节,可以把计算机系统比喻为人。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人是由身体和思维两部分组成。如果仅有硬件没有软件,就相当于没有思维的植物人;如果只有软件没有硬件,就相当于仅有虚无缥缈的灵魂。一个完整的计算机,不仅要有硬件而且还要有软件,就像人一样,不仅要有强健的身体还要有敏捷的思维,这才算是一个完整的人。
“找茬”分析法。心理学家鲁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惑,开始于矛盾。”“找茬”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word文字编辑”时,输入文章时我有意漏了好几个字,这时学生会说:“这个句子不通,是不是错了?”我就引出:“怎样把文字插进去呢?”接着讲解文字的插入。把整篇文章只输成一段,怎样分段?就这样,学生在找错误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文字的处理。
“教师”引导法。一节课上完之后,教师确定题目,由学生收集素材并创作作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评价,作为他们过程学习的成绩。可以在课堂上抽几个学生,让他们也来当一回“老师”,站到讲台上演示操作给全班同学看,让学生自己去评价他们的同学,之后,让这些“老师”去指导其他的学生。
总之,针对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特点,需要教师努力去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信息,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从而促进中职教育计算机教学的深入开展。(麦积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徐玉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