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华珍
他戴着一副眼镜,一有空便行走于车间,与各种机器打交道,凭借着对技术的一股热爱和追求,而今46岁的他,已经与各种机器做了30多年的“朋友”他就是诸暨技师学院优秀教师韩瑜。
年幼便随父学习钳焊技术
韩瑜,浙江诸暨人,出生工人世家,父亲韩锦仁曾是诸暨县技术革新小组成员,老八级钳工。他本着“多门技术多条出路”的朴素愿望,15岁起就随父学习钳焊技术,虽然电焊工又脏又苦又累,但看着粗糙生硬的钢块在自己手中成了有模有样的物件,韩瑜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用他自己的话说,“玩着玩着就喜欢上了,每次完成一个工件得到父亲的肯定,我都有一种成就感!”
后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得本科学历,成为了浙江省钳焊高级考评员、诸暨市技术拔尖人才,高级技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今年46岁的他,已经与各种机器打了30多年的交道。
1990年8月,从高等院校机械设计专业毕业的韩瑜被分配到了诸暨市轻工技术学校,从事钳工、焊工、钣金工等工种的理论和实训教学。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年青的韩瑜凭着对技术的一股追求劲头,利用课余时间下企业,进车间,实打实地泡在生产现场熟悉钳、焊、钣金工的全部操作流程和动作要领。并与当地多家企业保持密切的技术合作关系,经常为企业解决一些技术问题。
他曾经在技能竞赛中获取诸暨市“精业杯”钳工操作第一名,指导学员王斌、王铁军等参加绍兴市级钳工、车工竞赛取得第一名;多次担任诸暨市钳工、焊工职工技能代表队技术指导,并有多名选手如王一心(诸暨链条总厂)、洪饶泳(菲达集团)等获得绍兴市第一、第二名;多篇钳焊方面的原创技术论文(《异材焊接——1Cr18Ni9Ti与16Mn焊接工艺分析》科技资讯2010年第14期,《一种耐热钢厚板的CO2气体保护焊工艺》科技传播2011年第12期)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并获得国家级和省级一等奖;“一种电动葫芦的模拟装置”获得国家新型实用专利(现又申报两项新型实用专利:多功能桶装水提手、吸盘式薄板凸陷修复器);曾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
成立个人领衔的技能大师工作室
企业车间是技术储备的前沿阵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学习资源,再加上先天的禀赋,韩瑜的操作技能在短短三五年内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从而被诸暨菲达集团、凯达集团、利达环保等企业聘为钳焊技术指导,还为他们编写专用的员工技能培训教材。2013年,他作为钳焊技能的拔尖人才参加“金蓝领”工程赴德国学习并担任团长。同时他一直被当地如菲达集团、凯达集团、利达环保等企业聘为钳焊技术指导,并为企业编写培训教材《焊工基础知识》《企业铆工实用技术》,多年来,也一直至力于当地钳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已培养了近800余名钳焊方面的高技能人才,效力于当地各大企业。
作为教师,韩瑜比谁都清楚“学以致用”的道理,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他除了撰写一些高质量的原创论文外,还结合生活生产实践开发新产品。2002年至今,共有三个项目申报国家级专利并获成功,其中“电动葫芦的模拟实训装置”由诸暨市高品教育仪器有限公司生产并投放市场获得热销,而“吸盘式薄板凹陷修复器”也受到了许多汽车配件生产商的青睐。
对于韩瑜来说,像这样的技术革新还有许多。而他领衔的大师工作室里的成员也非等闲之辈。韩瑜钳焊技能大师工作室一共有九个人,其中有四名高级技师、五名技师。在各自的领域里,一个个都是不简单的人物。九位工作室成员涵盖了机械维修、电器维修、数控车床调试和操作等多个领域,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不仅实践经验丰富,还有较强的理论水平。
校长王铁江说:“技师学院是高级技工的摇篮,对于诸暨技师学院来说,建立韩瑜技能大师工作室,是搭建了一个高技能人才培养研修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培养一批具有绝技绝活的高技能人才,扶持一批能够创新技术工艺的能工巧匠,发挥技能大师在技术攻关、技术革新、传授技艺等方面的带动和辐射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