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中职“136”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15-12-02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江山中等专业学校  张容  

内容摘要:职业教育从规模拓展向内涵质量提升的转型过程中,课堂教学一直是其关键点。本文提出“生本课堂,活力教学”的理念,推出中职“136”课堂教学模式,即一个项目(或主题),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六步教学过程(信息收集→计划决策→项目实施→成果展示→工作评估→任务延伸)。通过“136”课堂教学的实施,使学生的知识与综合职业能力得到很好地训练,情感价值观得到不断地提升,使学生最终成为符合生产、管理和服务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该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突出成效,获得了浙江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极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中职,136,项目,课堂教学,综合职业能力

一、课改背景

2012年11月7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题为《美国机器人挑战中国廉价劳工》的文章为我们职业教育敲响了警钟,我们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简单的机器操作手吗?机器人真的能替代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吗?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不被机器所替代?这是值得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著名学者姜大源指出,当前社会出现劳动分工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社会职业由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信息爆炸催化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跃迁;是竞争机制迫使终身职业向多种职业嬗变。而庄西真在《学做技术工人——从职业学校到工厂过渡的实证研究》的研究中,其中对某院校毕业生中近200位的所谓成功人士一项调查表明:有超过67%受访者将综合协调能力与社会适应和交往能力作为影响成长成功的重要能力,远高于职业知识和技能。有56%的受访者认为职业学校教育给自己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各方面工作的评价中,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业和创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职业技能的培养等排列在学校教育教学需改进的方面前列。至此,我们职业学校需要培养具有什么样素质的人已经非常清楚了。

因此,江山中专提出了以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发展与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以教学项目为载体,以“三维目标”为着眼点,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基础,突出学生的知识、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情感为核心的训练与培养。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二、中职“136”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中职“136”课堂教学模型的内涵

中职“136”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中职课堂以项目或主题为载体,由知识、能力、情感融合而成的三维目标定位项目教学,教学过程按照六个前后连贯、层层递进的步骤进行。其基本要素如下图:

1.“1”代表——项目

“1”是指一个项目或一个主题。

2.“3”代表——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指专业知识的学习目标、职业核心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的拓展目标、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目标交织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挥立体渗透的相互作用,最终达成中职人才培养的理想目标。

3.“6”代表——六步教学

六步教学是将具体的教学内容项目化,从教学项目出发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交织而成的“三维目标”渗透在项目设计中;通过以信息收集→计划决策→项目实施→成果展示→工作评估→任务延伸等课堂教学六步的实施,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完成项目任务。

(二)中职“136”课堂教学模式操作过程

1.信息收集

除现有的教材外,可以从图书馆、互联网获取知识,从企业或实习场所收集操作性或程序性的信息(如本专业所对应的相关职业与岗位的生产环节、工艺流程、技术要求、操作技能、岗位职责、以及机器设备构造、性能、维修等)。教师也可以提供相应信息。通过众多的途径收集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

2.计划决策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实施方案,其过程主要包括:①分析实施条件②构思工作过程③讨论方案可行性。计划决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项目实施过程的设计与筹划。培养学生能有团队合作与接纳别人意见的意识,集体讨论谋划决策的能力。

3.项目实施

学生在方案确定后动手进行实践,这是一个“做中学、做中教”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及时为学生提供必要帮助,对学生的技能操作过程起到引导和督促的作用。实施过程能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行动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与踏踏实实的工作精神。

4.成果展示

在项目完成之后,各组分别向全班同学展示,介绍本组的项目完成情况,让学生亮出自己,亮出自己的产品(作品)。通过各组间的展示比较,让学生获得启发与提高。成果展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与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全面发展的理念。

5.工作评估

师生共同对各组的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各个环节学生的表现以及对相关核心的知识、技能等进行总结与检测,以便了解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目的在于对项目任务中所包含的学习重点、难点进行强调,以强化学生知识、技能的生成与巩固。(见表3)

6.任务延伸

学习能力的训练重在拓展阶段,鼓励学生举一反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知识与技能和实际结合起来。并布置相关的综合性训练内容,为知识拓展和下一次的学习任务提供参考意见。*#*

(三)中职“136”课堂教学模式操作实例

“136”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实践课与基础理论课,本课例选取中职农业专业的基础理论必修课《植物生长与环境》,第五章第二节《植物生长与温度调控》。

1.在本课例中的“1”是指本次课的主题《植物生长与温度调控》。

2.在本课例中的“3”是指三个维度的目标,其中知识目标是——掌握与综合应用植物生产与温度的关系;能力目标是——训练学生的表达、归纳、合作与协调、分析与评判能力;情感目标是——能积极参加小组活动,遵守时间要求,学会接纳别人意见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有团队合作精神,树立爱农兴农的思想。

3.在本课例中的“6”是指六步教学过程。

参见下表1与表2:

表1项目任务教学设计表

表2具体教学过程

*#*

表3中职“136”课堂教学模式课堂评估表

三、主要成效及其推广情况

(一)主要成效

1.改变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有效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课改使得老师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研究“教什么”和“怎样教”向研究“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树立角色转换意识,由忽视思维的学习向回归思维训练的基本教学上来——树立本能意识。“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教师大赛”中,江山中专教师在“数控加工中心装调与维修”(中职)项目比赛中获团体第六名,他们的教学设计就是采用“136”项目教学法的模式,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

2.体现生本课堂活力教学的理念,搭建学生能力训练与展示的平台

从2010年开始在学校全面推开之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建立起来了,团队合作意识加强了,学生展示表达自我的兴趣与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对自己和别人的感知)得到了锻炼,能力与个性得到彰显。那种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场面出现在了职业学校的课堂与实训场所中。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高,满足了工作岗位与自我发展的需要。

3.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理念问题,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通过课改的实施,实现了知识的学习与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知识的学习与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个体的学习与小组讨论有机结合,技能的学习与能力训练有机结合,当前的学习与终身学习有机结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综合素质训练转变,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使学生学用一致,为用而学,为自己的发展而学,极大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就业时不仅技能好,而且工作主动性与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得到用人单位的全面表扬。

(二)辐射推广

1.建立机制,培训推广

为有效推广教学成果,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建立推广成果的机制,通过讲座培训,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教研组结合具体情况专题讨论,全校各个教研组在此模式大框架下,探索适合本专业特点的最佳课堂教学方法。学校组织每周一节全校教师参与的教学展示课,专家与本教研组教师进行点评,学校为教学改革拍摄了100多节课堂教学录像。全校教师集中参加每周一次的教师讲坛,交流与探索教学模式实施的课改心得体会。通过学校与教师个体的共同努力,从各个专业教学角度进行论证与探讨,从而让大家形成共识,使课改深入到每个专业与教师个体,成为每个教师愿意行动的自觉行为。

2.资源共享,周边辐射

该教学改革成果于2012年6月荣获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0—2011年度科研规划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2012年9月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四届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近几年,该成果在浙江省内的嘉兴、平湖、金华、衢州、龙游、温州平阳、开化、常山等地进行了数十场讲学和示范课展示,各地学校也纷至沓来研习取经,学习与应用“136”的成果。

几年来的课改实践,使得学校在教育管理、课程改革、特色专业建设等诸多方面喜获丰收,学校荣获浙江省首批中职专业课程改革基地学校,浙江省教科研百强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

结束语

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需要培养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培养出能够终身学习的职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诉求,才能使他们有更好地发展,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长春),2006.1.5-10、2006.4.5~11

【2】庄西真.学做技术工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2

【3】汤国平.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实施[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06.9

【4】罗先进.浅析高职学生自我素质教育评价体系[J].天津:职业教育研究,201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