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农村成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独特作用探析
时间:2016-01-05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摘要】本文发现了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结合点,阐述了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怎样联合相关力量,通过活动开展、教材编制、项目培训、协助当地中小学开发校本课程等多条途径,在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充分发挥其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丰富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自身的时代文化内涵。

【关键词】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一、引言

一个地方的民间手艺、乡土文化,在飞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中,其原本合适的外界土壤,那种缓和的、细针密脚的、岁月悠长的农耕文化土壤很容易被剥夺,纯手工作业逐渐被机械化替代。使这种承载着老一辈人青春岁月、新一代人童年情结的民间工艺很容易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灰飞烟灭。对于这一类农村特殊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地方政府很重视,各界媒体也对此很感兴趣,但是真正要将这些处于文化夹角中的民间工艺抢救、传承、发扬,当地的乡镇成校是一个能发挥独特作用的很好平台。村民的召集、培训的开展、活动的组织、口口相传的授教……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能真正贴近农民、将农民和政府紧密对接起来的,主要还是各乡镇成校。

二、农村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聚地

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进一步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与产业和市场等多种途径的结合中实现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提升中华文明展示水平和传播能力。”

因为长期的农耕社会基础,农村城市化的历史又出现得很晚,我国古代与近代人们的文化活动文明成果都集中在农村,从而呈现出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在农村的现状。例如据浙江省文化部门调查,目前该省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11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通过的3批国家级4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92.03%源自于农村、分布于乡镇农村。

仅以浙江省2011年公布的统计信息,“传统技艺”共200类中有149项来自于农村,仅仅织锦技艺、杭派书画装裱工艺、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等21个技艺完全源于城市。以民俗一类而言,菇民习俗、船饰习俗、送大暑船、泰顺畲族婚俗等123项地方习俗,其中有107项全部来自农村、甚至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其中的石浦三月三、绍兴乌毡帽节、洞头妈祖祭典更是来自于有明确具体镇村地址的农村。

三、成人学校是我国农村的重要文化平台

非物质文化遗产财富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其民间性与原生态。“原地保护”“原真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原则,“原真性”既是衡量遗产价值的标尺,也是保护遗产所需依据的关键。

而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来源于农村、隶属于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作为农村成人的主要文化教育机构、作为乡间精神文化成长的主要田园,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可以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就近学习、原生地的宣传、原生态的传承,则有利于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的原貌,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承”。有利于对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聚区实施整体性保护,不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化水平。新时代的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应该突破传统的单一培训机构身份,在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中展现主动积极的角色,成为乡间的文化高地。

以前的农村都有祠堂,祠堂最重要的是崇宗祀祖以继香火,继承的是香火,更是一个家族一个村庄的乡贤们勤勉奋斗的地方精神之依托。随着时代的变革,祠堂这样的实体越来越淡出了农村,那么一个地方充满乡土气息的精神,祖辈们从未落笔成文的非物质积累又依托什么载体来继承呢?新时代的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在实践中,开始扮演起这样特别而意义深远的角色——农村精神遗产传承的新“祠堂”,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主动作用。

四、农村成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近年来,浙江省的成人教育机构与文化建设部门积极联手,努力探索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与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结合点,积极发挥农村成人学校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独特作用,发掘了丽水吹打、乐清撞歌、绍兴派古琴艺术、余姚和常山十番锣鼓等一大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还涌现了高杆船技、象山唱新闻、蒋村龙舟胜会、开化香火草龙等百余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并培育出了海洋动物故事许楚义、江山廿八都山歌吴赛仙、温岭大奏鼓陈德福等一大批来自田间地头、海岛山村的非物质文化代表人物。

其中萧山区坎山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积极传承萧山手绣花边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萧山花边跻身为萧山当地十大旅游纪念品,并且带动了花边产业的发展。坎山镇先后成为省级、全国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萧山花边之乡;学员戴水珍被评为国家级萧山花边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赵锡祥,在镇工业园区内建立了萧山花边工作室,并组建了萧山花边研发组;萧山花边恢复拥有一支几千人稳定的挑花从业队伍,产品远销意大利、美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外贸订单应接不暇,花边站年均增收30万元。切实为农民开辟了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新路径,实现了对农民经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丰收。近年来,萧山坎山成校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习与传承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成果,取得了比较成型的经验,主要途径如下:

1、以部门联合为推进力量

近年来,萧山坎山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多次主动牵头,依托坎山镇人民政府的全方位支持,主动联合萧山区委宣传部、区旅游局、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坎山镇文化站、镇中心辅导学校、镇妇联等多方力量,多次举办坎山镇手绣花边大赛、评选“巧手人”活动,让萧山花边走进千家万户,成为馈赠亲朋的礼品,成为装点生活的饰品,传承了民族民间优秀文化,扩大了萧山花边的影响力。在镇政府的领导下,镇成校主动联合多方力量,每次活动均有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主动牵头,由镇工会、团委、妇联、文广站共同承办协助,由坎山镇党委办公室发文。

为了保证花边文化研究的顺利实施,坎山镇成校的花边手艺传承工作专门建立了研究实施的组织机构、创意小组、课程开发小组、培训领导小组、讲师团、基地建设小组等,在坎山花边站成立花边实践基地。

坎山镇成校以花边手艺学习传承工作为核心,整合了萧山区坎山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坎山镇中心辅导学校、坎山镇社区教育中心、坎山镇工会、团委、妇联、文广站,甚至镇党委、人大、政府成员、调研员、机关各办公室、工青妇群团组织等等多方的资源,盘活零散的地方教育资源,使这些资源在本土精神文化传承中拧成了一股巨大的核力,发挥出极大的张力。如今,一个预算建设经费约7500万元的“萧山花边博物馆””已在规划建设中。*#*

2、以活动开展为激励机制

在萧山花边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坎山镇作为萧山花边的发祥地,为切实抓好萧山花边的传承发展工作,特别是传承好萧山花边的手工技艺。坎山镇成校以花边手艺传承学习为基础,开展了一届又一届“萧山花边”比赛。评委是该镇对萧山花边比较专业的中老年人士;评分标准按速度、锁头、钉头、花型、旁步、十针、工种是否缺少等进行评分。对获奖人员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几年下来,坎山镇“萧山花边”制作比赛已经成为当地农村妇女期盼的一个重要赛事。

成校还主动参与、连续承办两届中国“七夕文化节”。所有华人都知道七夕节鹊桥会,而正是萧山区坎山镇成校的花边手艺传承学习工作挖掘了坎山是七夕乞巧节的源生地。“七夕文化节”包括七夕文化专家论坛、祭星乞巧民俗演示、萧山花边手工绣织表演、萧山花边精品展示和大型文艺演出等板块。“七夕文化节与萧山花边传统产业紧密结合,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游戏,更是一种信仰和祭祀仪式。为了工艺的精益求精,为了一家人一年的生计而祈求织女赐巧,勉励自身不断提高,并追求新的更高目标。

同时还利用第二届中国七夕文化节,开展“七仙女”绣花边展示。积极组织和参加2010上海世博会、全国文博会、杭州西博会、广交会等大型展览活动,选拔优秀挑花女工现场表演进行萧山花边技艺的展示,紧密配合政府的文化建设,切实落实工作,由工艺到文化,开展本镇非遗采风行活动。

此外不忘媒体宣传的力量,与《萧山日报》联合举行“我与萧山花边”征文,立足于农村成人教育的视角,走进农村,走到老人身边去,把她们的故事记录下来,把她们的精神传承下来。虽然这些农村老人都没有文化,但是她们身上有本土的特色、民族的财富,这也是成人教育的特别使命。同时,成人学校的自发性力量也实践中不断扎根壮大。

3、以教材编制为实施落点

萧山花边,是采用锈针引线方法挑绣的民间工艺品,亦称“万缕丝”或“万里斯”,其做法极不简单,就针脚分类就有蛇皮、水针、松针、田针、丁针、乙针、绕旁步、克屡底等29种针法。一份完整作品制作一般有近20个生产环节:设计、试样、戳样、开纸、印样、折样、拷印、翻线、纡线、筒华、挑绣、整理、拼花、镶花、洗漂、整烫等等。为了更系统地继承花边知识,由坎山镇文化创意领导小组主编,由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及众多专家和挑花边高手共同执行,编写了一本花边培训教材《萧山手绣花边》,内容涵盖萧山花边的历史发展介绍,花边制作材料和工具,花边制作技艺的学习等内容,使学习萧山花边有了很好的媒介和工具。用这本教材,作为定期举办萧山花边培训班的稳定教材,使受训者系统了解花边的基础知识并掌握挑制花边的基本技能。

另一方面,聚合本镇中心小学花边培训教师库成员,成功创编第二本花边培训教材《萧山花边》供青少年培训使用,这本教材对花边培训更有操作性、更直观、更科学,特别适合初学者使用。

此外还在坎山工业园区兴建了如瑞丰汉艺、杭州博纺花边等从事萧山花边制作的公司,公司企业通过手绣机绣相结合,积极探索萧山花边的创新发展之路,在实践中增补完善花边教材。

4、以培训项目为稳定抓手

萧山手绣花边,20世纪初从意大利的威尼斯城传入萧山坎山。最初,仅制作一些衣边、袖边、盘垫等小规格产品,经过老一代艺人们的不断创作和实践,技艺水平不断提高,品种越来越多。为传承萧山手绣花边技艺,发展萧山手绣花边产业,提升居民文化生活品质,进一步扩大萧山手绣花边传承工作向周遍地区的辐射,坎山镇成校还根据实际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计划涵盖五年计划、一年计划、每期计划等全方位计划。把萧山花边作为申报杭州市文化创新产业培训的项目,综合利用人才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基地建设和培训工作。

在拥有固定教材的基础上,坎山成效牵头专门成立了“坎山手工花边讲师团”,组织开展灵活多变的花边培训学习,有每俩月一期集中培训、每月一次分点培训、不定期展示比赛培训。5年来,共有7600多人参加了培训,年龄跨度从7岁直到87岁,培训内容涵盖手绣花边知识的普及、手绣花边的工具材料及制作的基本工序、手绣花边产业的发展,培训内容最主要是“化三针、串线、单针网线、实针、网眼、扣针、绕实针”等针法综合运用教学。最后完成整幅作品,整理、展示、比赛。在坎山的部分企事业单位,有的自发组建萧山花边挑花组,有的用花边替代书画作品,装饰美化单位环境。每次培训由培训合作单位坎山镇文化站、坎山花边站提供培训教师。培训地点则根据需要到各村轮换。2011年,萧山手绣花边培训正式成为杭州市创新产业培训项目。

5、以参与校本课程建设为延伸方向

近年来,随着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萧山花边逐渐式微。尽管现代化机械生产的仿制品越来越精美,但与最具特色的萧山花边这种传统手工花边不可比拟。遗憾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著名的手工抽纱花边已被机制品代替,从事手工花边的人员也越来越少,传统技艺面临无人继承的现状。为了发扬了萧山妇女细心勤勉的花边文化,保证花边技艺的切实传承。坎山成校协助当地镇政府在当地中心小学成立培训基地学校,聚合中心小学花边培训教师库成员,成功创编系列花边培训教材供青少年培训使用。在固定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灵活多变的培训学习,有意识地把传承萧山花边技艺作为青少年乡土教育的创新内容,帮助当地青少年了解花边、绣制花边,掌握萧山花边技艺,感受祖辈细心勤勉的精神文化。在坎山镇成校的花边手艺传承学习工作的帮助下,坎山成校的结对培训基地学校——光明中心小学被评为传承萧山花边的艺术特色学校,完成了四任校长的未竟愿望。在中心小学校本培训课程的基础上,镇内其他学校均启动了“萧山花边进校园”活动,让广大中小学生也加入到学挑花边队伍中来。与此同时,坎山镇成校在当地花边站成立花边实践基地,查阅大量的档案资料,寻访“百位花边高”人,做好萧山花边老艺人保护工作,使萧山花边代代相传后继有人。

从花边大赛、拜师会、花边进校园(光明小学,职业教育特色学校),直到由萧山区劳动保障局发放萧山花边的专业资格证书,坎山镇成教与社区教育实实在在地惠及了农民百姓。在成校主动协助镇政府的全方位推动下,花边的手艺得到较好的传承,优秀的民俗风貌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有力地唤醒了几经休眠的地方精神财富。

五、结语

每个地方都有其地方特色与地方文化记忆,这些特色可以由非物质文化保护机构、文化站做一些登记和程序方面的工作,但是这些精神文化遗产要真正深入民间,与民间的文化血液相融合,进而完全切入新一代小公民的精神世界,需要农村成校站出来履行这一职能。实践证明,农村成人学校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主动拓展融入时代,完全可以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主动作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保持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在农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中的敏感性,让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带领农民主动为当地非遗做最大限度零死角的全面扫描。未来,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应该进一步将传承当地非物质文化当作自己的使命,为农民和新一代农村小公民留下地方精神遗产的活DNA。在这个过程中,也大大地丰富了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自身的时代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在新的认识基础上制定新的文化发展战略.浙江蓝皮书2012年浙江发展报告,杭州:杭州出版社,2012.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布会.政策解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要点解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门户网站?www.scio.gov.cn,2010.

【3】新华社,《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