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老龄化、教育改革、人民群众的新要求、中国外交的“破”与“立”、互联网与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翟振武:不能把老龄化归咎于人口政策】
中国人口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翟振武认为,不管生育率基于什么原因下降,是自然的过程还是政策干预的过程,只要生育率下降,就会出现老龄化。世界上很多国家或地区,如欧洲、日本、韩国、美国都受到了老龄化的困扰,他们从来没有实行过我国这样的计划生育,也没有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按照联合国的说法,老龄化是全人类普遍的不可逆转的一个人口现象。只不过有的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已经发生了,有的国家正在发生。
不能把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全部归咎于计划生育政策。客观地说,即便不搞独生子女政策,中国老龄化依然会出现,只不过是早点还是晚点、速度快点还是慢点的问题。即便不考虑生育政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生育水平不可能总是保持在6左右,必然是会下降的。生育率下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摘编自《解放日报》
【谢小庆:教改不是因为高考不公平,而是应试教育不利于创新人才成长】
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认为,美国教育改革给我们最重要启发是:世上没有“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改革选择。美国宽松、非竞争的教育环境,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但不利于缺乏学习自觉性的学生。我国应试教育不利于创新性人才成长,但使许多中下的学生成为中等,使许多中等的学生成为中上,帮助许多可能掉队的孩子避免了掉队,基本实现了“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想。中国的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性优秀人才培养。1949年以来,被世界公认非常聪明的中国人在科学文化领域贡献甚微,中国制造业在多数产业链中处于中下游,主要原因是应试教育挫伤了优秀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今天,那些反对教育改革、尤其是反对高考改革的人最重要、最堂皇的理由是所谓“维护公平”。高考是今天世界上最公平的大学招生方式之一,但改革并不是因为高考不公平,而是由于应试教育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成长。如果今天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我们可以考虑保持目前的“应试教育”局面不变,为避免一些孩子“掉队”而压缩那些优秀学生的发展空间。但今天中国面临着激烈竞争,我们别无选择,必须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多的选择可能,给优秀学生留出更多发展空间。美国的教育改革也启发我们,中国如此之大,城乡、地域发展不平衡,教育问题上的中央集权,很容易产生“橘枳效应”,事与愿违。在教育问题上,应更多地向地方、学校放权,调动其积极性。
摘编自《光明日报》
【张来明:准确把握人民群众在改善民生方面的新要求新期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来明指出,在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的同时,也要看到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相比,目前民生领域仍然存在不少突出的短板,这应该成为未来需要加倍努力的方向。
一是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艰巨而紧迫。在东部地区迅速发展的同时,中西部一些地区发展较为滞后,特别是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较多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二是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尽管基尼系数近年来有所下降,但2014年仍高达0.469,超过国际公认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三是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城乡、区域、群体、校际之间教育差距仍然比较显著。四是医疗保障水平仍然不高,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仍然相当普遍。五是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特别是农村的社会保障水平更低。
摘编自《中国经济时报》
【王义桅:中国外交的“破”与“立”】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义桅指出,2015年的中国外交可谓“终日乾乾”,气势恢宏,从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多边各层面全面铺开,实现了“三破”:破束缚、破围堵、破旧秩序。“三破”同时,中国外交正在实现“三立”:立言——全球治理的中国期待;立功——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立德——全球治理的中国理念。
2015年的中国外交是谋篇布局之年,也是早期收获之年。世界对公共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与落后的供给能力矛盾,推动中国外交在破与立之间,取得累累硕果。2016年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将更加奋发有为、令人期待。以亚投行开业为起点,以主办G20杭州峰会和全面实施“一带一路”为标志,2016年中国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黄娟: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娟指出,推动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度融合,是我国当前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如何正确认识两者的融合关系,积极探索融合实践,需要学术界研究分析和献言献策。融合要相互促成、广泛推进,并且“互联网+”要节能低碳。
我们既要科学认识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关系,也要积极探索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实践。通过借鉴电子商务、金融互联网,以及互联网+环保、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工业等领域实践经验,同时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的融合经验,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最后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互联网与生态文明建设融合模式。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顾海良:为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新贡献】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撰文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和掌握还很不够,对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理解也不全面。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新实践中,要揭示新特点新规律,勇于讲出“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为丰富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新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对今天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等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要从根本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从源头上加深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解,并在新的实践中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摘编自《人民日报》(光明网记者康慧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