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对偶工整的,注意区分标语和对联。”宁波东钱湖旅游学校15级导游3+2班的语文课代表俞燕对小组内5位同学说。
“这句别抄了,浪费时间。听语文课代表的,她说不是就肯定不是!”在考试过程中,霸气的黄威对组里另外两位同学“发威”了。
玩中考
2015学年第一学期即将结束,同学们迎来了期末考试。1月19日,15导游3+2班同学在陶公岛景区进行了实训考试,包括《导游讲解》、《对客实训》和《拓展训练》三门课程的综合考试。考试分为现场展示、小组表演和课外拓展三个部分。
一早的拓展考试让同学们非常兴奋。张良斌老师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在一个小时内,将整个陶公岛景区的对联找出来并记录。每找到一副对联得1分;最先完成并全组到达出发点的加5分,以此类推,最后一组不加分,一小时内有组员未到达的取消整组成绩。
出发前,第一小组组长俞燕分配了任务:“黄威和我找对联,王婉晴、王婷负责抄录,张荷媛和叶红雅读出来,帮助他们记录。我们的目标是——不放过每个角落。”
出于对景区的熟悉,六组同学都制订了自己的策略。有些组直往财神殿,因为那里对联最为集中,而有些组则另辟蹊径,先在角落搜寻,最后落脚财神殿,这样避开了高峰,提高效率。
除了拓展考试外,学生们还将选择景区的一个景点即时创作导游词并讲解。有些机灵的同学在拓展考试的同时,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景点,进一步深入了解,实地快速捋一遍思路。在表演考试过程中,同学们模拟了接待客人的各种问题,还将危机公关编入表演内容。其中第四组以其规范的接待礼仪、清晰的处理思路、突出的表演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忻吉良老师和张良斌老师认为,作为高一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训,能有这样的表现,还算可以。
做中学
这次期末考试,是对学生们在陶公岛实训课的一次检验。“其实,我们在平时上课的过程中,有很多直接对客接待的机会。”张良斌老师说。
学校和陶公岛的实体合作,看中的正是陶公岛集导游、餐饮、客房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的旅游优势,在景区内可将课堂完全铺开。平时上课,学生分为三组,分别进行理论、操作和拓展的学习。理论的学习一般是请企业老师以讲座的形式开展,操作则直接在景区带团讲解或者客房、餐饮的接待。最受学生欢迎的是拓展训练。拓展训练的设计主要根据提示行业责任心和团队协作能力来设计,有景区保洁、体能拓展、团队游戏等丰富的内容,让学生工作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做中学是学校由来已久的,而高一直接在景区课堂中开课,在对客实践中不断提升则是本轮课程改革带来的。此外,本轮课程改革让校在评价模式上作出的改变也是前所未有的。学业评价能够不以考卷为依据,融游戏、表演、合作于一体,让学生能在考试中收获乐趣,老师能在学生的快乐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校而言,这更是一种创举。
背景链接
在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旅游专业作为东钱湖旅游学校的其中一个特色专业,首当其冲担负起了试点的重任,创建“三学促选、四元成才”选择性课改模式,为培养“德”、“技”、“礼”、“艺”式人才服务。
学校提出了“大旅游、多选择”学制,学生可以在第一学期大旅游招生前提下,通过公共选修课,选择旅游行业两个方向——酒店方向、旅行社方向,旅游相关产业就业方向——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外语、旅游文秘,升学进修——3+2、升大、出国留学,或者转其他专业——商贸类、信息服务类。整个课改模式,旨在创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以构建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为目标,以学生专业能力需求为基础,以职业素养发展为导向,以通识理论和专业技能为主线,以“核心课程+项目课程+选修课程”(1+1+1)为载体的理实一体化选择性课程体系。采用多平台、梯队式的方式,通过加强对专业师资的培训与培养,开展“三师”工程和“领雁”工程,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行业——学校——学生”的“三位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创新教学评价模式等配套改革,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 (陈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