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浦镇位于慈溪市北部,紧靠浙江慈溪出口加工区(杭州湾新区),离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20公里,大桥南连接线贯穿全镇。镇域面积53平方公里,现有常住人口4.5万,外来人口3.5万,耕地面积2.7万多亩。新浦镇依托杭州湾新区大桥经济的驱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镇经济社会呈现稳定、协调、逐步增长的发展态势。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成人学校肩负着推动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重要使命,我们立足本土实情,放眼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社区教育模式,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终身教育需求, 为促进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作出了努力。
慈溪市新浦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成立于1992年,1996年被评为“省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002年评为“宁波市现代化办学达纲学校”,2003年创建新浦社区教育中心,2004年学校被上级有关部门认定为慈溪市劳动力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 2004年被评为慈溪市综合先进集体,2005、2006年分别被评为市级先进培训基地,宁波市2007-2008年度农函大辅导站先进集体,2008年被评为慈溪市文明单位、慈溪市标准化建设达标学校,2010年被评为宁波市卫生先进单位。
近几年来,我校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质量管理,积极探索教育改革的新路子,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确立了“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构建公共学习平台,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努力发挥社区教育中心的组织、协调、指导和辐射作用,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在创新中求发展。中心建立了一支能满足社区教育需要的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主体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健全了业余党校、村民学校、企业职工学校等教育培训网络,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办学新机制,形成了上挂横联、职前职后、长短结合、门类多样的社区教育新格局,担负初、中、高等学历教育、农业科学技术培训推广、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社区文体活动休闲生活培训等职能,切实抓好全镇教育培训的组织和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社会生活教育并重,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的密切结合,有力地推动了我镇的三个文明建设,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加强社区教育基地建设,不断完善教育培训网络
围绕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坚持从当地实际出发,强化主体意识,开展了乡镇成人学校标准化、数字化、个性化建设。学校积极实施了校舍设施、校园文化、教师队伍、学校管理等标准化建设,通过运用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装备、现代管理思想武装成人学校,建设设施先进、管理科学、环境优美、教学和谐的现代化乡镇成校,努力构建横向联系,纵向沟通的教育培训网络。学校资源向社会开放,拓宽了成校服务功能,成为集培训、文娱、健身、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市民活动中心。
1、加强镇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我校现有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全新校园环境优美,各项设施先进。拥有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的专用教室,建有双向视频教室、多功能教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舞蹈室、电子阅览室、图书室、活动室、报名室、108座多功能厅、大小会议各一个,全部安装空调,新装多媒体5套,图书室藏书12000多册。在校舍现代化的基础上开展了校园文化标准化建设,学校有式样美观的宣传窗,宣传终身教育、社区教育理念的固定式标语,增强了人文氛围,推动了社区教育中心的基础建设。
2、巩固扩大社区教育网络。几年来,社区教育中心在各行政村建立了“村民学校”,在规模较大的企业都成立“职工学校”,这两类学校逐步担负起了全镇规模较大的职工教育和全镇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责任。目前,辖区内17个行政村的“村民学校”均开展了标准化建设,教学设施、设备得到了进一步改善,村民学校有专用教室、办公室、图书室、阅览室、健身活动广场、活动室等设施,还配备了电脑、音箱、多媒体、复印机等设备,充分利用了独特的地理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培训活动,成为了农村社区教育重要的主阵地。同时积极开展了家庭学习点建设工作,已建成家庭学习点60个。以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村民学校、企业职工学校为基础,家庭学习点为补充的社区教育基层网络已经形成,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建立了一支能满足社区需求的专兼职教师和志愿者队伍,现有在职教师7人,其中本科学历4人,专科2人,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3人。整合各类人才资源,不断调整充实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聘请社会能人,农村干部,妇女主任,中小学教师等为兼职教师和志愿者,分别达到85名和550名,形成了以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村民学校为基础、家庭学习点为补充的社区教育基层网络和以“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
二、更新办学观念,开拓三个“面向”,社区教育功能不断拓展
以提升市民综合素质为宗旨,以满足市民“求知、求健、求乐”多元的学习需求为目标,根据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的发展要求,立足农村,面向城市;立足农业,面向工业;立足农民,面向市民。一是把为农村服务与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紧密结合,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二是把注重为传统农业服务转向为农业产业化服务,发展产业农业,三是把农民教育与市民教育相结合,促进农民的现代化,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秉承“发展农村社区教育,构建公共学习平台”的办学宗旨,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我镇各项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充分利用、拓展和开发社区内的各类教育资源,更新理念,完善自我,抓好制度建设和常规管理,不断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强化服务意识,增强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营造社区教育氛围,拓宽社区教育功能。把成人学校逐步向社区教育学习中心转变,合乎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民生的需求,使成校成为集培训、文娱、健身、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市民活动中心,多形式、全方位地为社会成员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全面推进社区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三、创新工作载体,形成区域特色 ,做大社区教育
以优化“数字化”社区教育平台为通道,以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培育发展各级社团为抓手,切实制订社区教育整体规划,主动加强与镇各职能部门的联系,积极开展各类教育资源整合,积极指导各单位、行政村、企业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和社区教育示范性活动,紧紧围绕社区建设的中心工作和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需求,拓展和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提高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率。
1、发扬传统,突出重点,进一步拓展农民教育。把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施构建新型农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手段,我们把村民学校作为农民教育和科技培训的立足点,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和前几年农业培训的良好机制,增强农科教结合力度,密切和农业部门的联系,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我镇经济发展的实际,针对农民的个性需求,不断改进培训方式,组织实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项目。
如按照发展特色农业,围绕农村产业结构情况和当地农业发展趋势的思路,为发展壮大农业主导产业,近几年,按照我镇党委、政府农业结构调整思路和“十二五”葡萄产业发展规划,围绕“优化布局、提升质量、拓宽市场、增加效益”的发展思路,大力实施葡萄“东扩”工程。我中心积极推广大棚葡萄栽培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以产定果,量化管理,限制部分药剂的使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技术标准,提高葡萄的质量和产量。
一是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我们主动与市镇农业部门和相关村取得联系,就农业培训基地建设进行沟通和商议,赢得镇政府的支持和各村的配合,一方面,六塘南村和腰塘村现有葡萄园区成为培训实践基地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做好新浦镇万亩大棚葡萄产业基地建设的配合工作,为形成规范化培训基地打下基础。
二是大规模开展技术培训。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增强农科教结合力度,组织实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项目,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生产、经营、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向农村、农业、农民,以村、片为单位,根据不同项目、对象和季节制订全镇教育培训计划。精心组织师资力量,聘请市镇两级技术骨干,下村上课,送教上门。开设大棚葡萄、蔬菜、果树、丝瓜络、草莓等培训项目,和内容切合实际,使实用技术能够尽快转化为经济效益。从2005至今,连续八年开办“大棚葡萄栽培技术”绿证培训班,实现了葡萄种植技术培训的全覆盖。由市农业局、镇科协、镇农办、葡萄专业协会提供技术服务,依靠科技培训提高葡萄生产栽培及管理水平,引导葡萄产业走上持续、高效、安全、文明的发展轨道。
2、服务企业,形成特色,点面结合开展企业职工教育活动。加强与镇经济发展办的联系,取得镇工会和商会的支持与配合,统一标准,进一步健全现有企业职工学校,抓好重点企业职工学校的规范化建设。围绕产业结构提升和先进制造业发展相结合的要求,把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和开展企业管理培训作为职工教育的重点来抓,联合重点企业开展有特色、有影响的职工教育示范活动,以技能培训为重点,融教育于活动之中。近几年结合新浦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了服务于当地工业产业的职工技能培训,面向家电、婴童用品、沐浴用品等支撑行业,在神马、飞龙、港慈、赛亿、心连心等规模企业开办了以“缝纫基本技能”、“电器产品检验”、“人力资源管理”等为内容的技能培训班,并在各企业开展新员工、质量检验、统计、出口、消防、安全等相关培训。形成了“政府重视、中心牵头、企业参与”三位一体的培训格局。
3、学历教育和素质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我们广泛宣传终身学习、知识创造财富、知识改变命运等学习理念,做好上下协调工作,努力取得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调动各行政村及企业办班积极性。以实施各类教育培训为抓手,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并重,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1)学历教育方兴未艾。从2003年开始开设“农村管理”、“工商管理”、“财会”等大专班、农广校中专班和农民、职工双证制教育班,累计招收学员1000余人。抓住当前重视学前教育的机遇,为提高幼儿教师学历水平,提升幼教师资整体素质,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举办“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大专班,近三年100余名学员参加了函授和远程教育班。
(2)老年教育扎扎实实。依托新浦社区教育中心教育基地,按照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本着“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的原则,形成“五化五有”模式——完善“学习制度化、管理规范化、形式多样化、活动经常化、要求标准化”五化工作机制,实现“老有所需,老有所学,老有所获,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五有工作目标,在创新实践中不断总结老年教育基本经验、形式和内容,逐步走出一条较有特色的老年教育新路子,使之规范化、社会化、科学化,对全市成人学校起示范借鉴作用;同时推进我市“华龄乐学工程”的全面实施。
(3)积极开展“母亲素养工程”。根据我镇经济社会和妇女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印发新镇委关于《新浦镇“母亲素养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2007〕50号)和《新浦镇“母亲素养工程”培训教育计划要点》,成立了新浦镇“工程”宣讲团,在镇级层面多次邀请专家作母亲素养专题,面上培训在各村女子学校开展。教育讲座为提高母亲素养,促进家庭和谐,引领母亲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具有积极的作用。
(4)关注民生休闲,拓宽培训项目。在农业技术培训、双证制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劳动预备教育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和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等方面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如数完成招生指标,严格教育管理,保证教学质量。同时积极开展以政策宣传、卫生健康、家庭教育、生活休闲为主的文体休闲类培训。适应社区民生需求,开发各种休闲培训项目,如健身舞﹑木兰剑、太极拳﹑书画﹑戏曲﹑腰鼓等培训,并成立了腰鼓队、汽排球队、门球队。统一服装﹑道具和设备,并鼓励他们经常外出表演﹑交流。
四、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努力方向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决定未来”,社区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面对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宏大目标的需求,我们乡镇成人学校必须强化主体意识,再认成人教育发展路向,创新成人教育运行机制,继续推进农村成校的规范化、现代化建设,努力打造设施先进、管理科学、环境优美、教学和谐的现代化社区教育中心,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加大区域性社区教育工作力度。主动加强与镇各职能部门的联系,积极指导各单位、行政村、企业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和社区教育示范性活动,紧紧围绕社区建设的中心工作和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需求,拓展和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提高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率,把成人学校逐步向社区教育学习中心转变,合乎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民生的需求。(慈溪市新浦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