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道,又名何小道,浙江宁海人。2012年12月,初中毕业的他与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同时被评为“中华文化人物”,这是对何晓道学习人生的最好诠释。他用五十余年的人生,编筑着一个“十里红妆女儿梦”,现为中国民办博物馆协作体副主席、浙江省博物馆联谊会会员、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与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浙江省第十届政协委员、浙江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为谋生而学习
何晓道,是敏于学的人。在村办厂当车工学徒时,有一次电动机坏了,厂里领导都要到县城的大企业去请师傅下来修,大家对师傅毕恭毕敬,并且付给师傅很高的工钱。这对年青机灵的何晓道来说,打开了一扇学习之门,他到处买书自学修电动机。两年村办厂的工作,他不但成为车工的能手,还掌握了电动机的修理技术与钟表的修理技术,成为村办厂的技术翘楚。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79年,对何晓道来说,那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辞去村办厂的工作办起了电机修理部,领取了宁海桥头胡区第一本工商营业执照,成为第一批个体工商户,成为改革开放的第一代弄潮人。细心的他,把大佳何镇的30余个电动机建立电机档案,对每台电动机的技术参数了如指掌,并提前储备易坏配件。他能在第一时间修好电机,修理部的声誉与生意都越来越好,业务不断向周边乡镇扩展。1980年,对何晓道来说,应该也是很重要的一年。他在一份报纸里看到“蛋糕赚钱”的信息,只身到温州苍南学习蛋糕制作技术,购买设备回家开办全镇第一家蛋糕店。他不断学习改良蛋糕制作技术,还用电热丝自制了一个烤箱,使得他生产的一元一袋蛋糕成为当地百姓走亲访友的高档礼物。
学习,让他掌握了优于别人的技术,成为技术翘楚;让他敏锐地跟上了时代的节拍,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也让他挖得人生的第一桶金,1980年成为了“万元户”。
为事业而学习
何晓道,他的生命属于文化。虽然没有读过高中与高校,但他在社会这所大学里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他总是带着堂哥1977年送给他的《唐诗宋词》,一有空就会拿出来,品读那悠远的文化,意会那古老生活的情趣。或许是生活改善后的提升需求,或许是宋王避难的凄美,更或许是唐诗宋词的缘分,何晓道爱上了古旧家具。1983年,他开始不断地收藏民间古旧手工艺家具,走家串户成了何晓道生活的重要内容,也就正式进军古玩市场。
从不缺乏眼光的他,把视角瞄准了上海。经常往返于上海的跳蚤市场,缺少专业素养的他,有时候会把贵重的物件廉价卖给别人,也会高价换回廉价的物件,深深地刺痛了他的神经,更激起了他强烈的求知欲望。何晓道主动向一些专家学者请教,先后得到清华大学陈志华、中国艺术研究院田青、雷天恩等文化大家的教导。经常是上午卖东西,下午去博物馆参观学习、到书店买书学习。学习提高了他的鉴赏水平,也拓宽了他的视野,更唤醒了他挽救民俗文化的意识。
当藏品越来越丰富时,他感到身上的责任越来越重,挽救与传播民俗文化的意识越来越强烈。2000年开始谋划并于2002年成功创办了“宁海江南民间艺术馆”,馆内收藏了大量江南地区明清时代的民间艺术品。“红妆”系列主要是婚俗和女性相关物品,数千件高品质的红妆物件,是一个民族婚俗文化概念的文物库。“江南明清门窗格子”系列,收集了江南地区明清时代数百年间木结构建筑上的门窗格子三千余件,是目前我国最优秀的一套明清时代门窗格子精品库。“民间绘画” 系列,收集了大柜的绘画柜门、婚床上的床屏画等五千余件浙江地区的优秀民间绘画,填补了国内江南民间绘画收集的空白。“百床风情”系列、“女红服装”系列、“明清民间椅子”系列、“建筑木雕”系列等,都汇聚了大量江南明清民俗文化的精品。2005年至2007年,何晓道连续三年获评“浙江省五个一批优秀人才”,2010年荣获“浙江省非遗保护突出贡献人才奖”。
为责任而学习
何晓道,是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在“中华文化人物”颁授典礼现场,同样是致力于收藏的著名作家海岩,向观众介绍了何晓道的故事,也表达了“同道中人”的敬意。海岩说:“他的个人收藏,不仅是一种爱好,一种志业,而且显示出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和博大的胸襟。为传承文化而收藏,这是应当受人尊敬的。”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团认为,何晓道矢志不渝地将个人收藏、民俗研究与文化传承、遗产保护融为一体,喜爱造就文化责任。
为了唤醒更多人的民俗文化传承意识,2003年,何晓道主动与宁海县政府沟通,创建“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全年免费开放。博物馆展出了浙东地区传统民间婚嫁场面,还原了江南地区女性从闺房到夫家的整个生活状态,也展示了高巧的民间工艺美术,填补了我国婚俗文化专题博物馆的空白。2007年,他成功推动“十里红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代表性传承人,策划代表作《十里红妆·女儿梦》改编成现代舞剧并获全国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特等奖。他,不但在宁海传播民俗文化,还把收藏的精品搬入中国美术学院,也曾在宁波慈城创建“请座”椅子博物馆。
文化的传播,不仅要有实物,更要有理论著作支持。2001年,合著《十里红妆》,展示了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的馆藏艺术精品;2004年,独著《红妆》,发表了浙东婚俗和传统妇女以及内房家具的研究成果,引起了艺术界的巨大反响;2005年,独著《江南明清民间椅子》,填补了古代椅子专著的空白;2005年,独著《江南明清门窗格子》,开创了明清建筑装饰中门窗格子工艺结构和美术概念研究的先河;2008年,独著《十里红妆·女儿梦》,并改编成现代舞剧,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的特等奖;2012年,独著的《江南明清建筑木雕》(上下册)在2013年荣获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独著的《江南内房家具绘画》现已完稿。对于草根农民来说,出版个人专著10余本是何等的不易,构建江南地区明清建筑木作技术和木雕艺术的研究理论体系,个中学习研究的清苦是难以想象,那是喜爱造就文化责任。何晓道两家博物馆的丰富藏品与他精深的理论研究,在学界与收藏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十里红妆女儿梦,是江南民间的一个民俗文化梦,是中华文化人物何晓道用他的满腔热情与喜爱编成的一个学习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