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公办小学、初中连续7年实现“零择校”;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历年来投资最大的学校项目建设超计划完成……2013年,浙江海宁以全方位“提档升级”的姿态向着“办人民满意教育”目标迈进,打开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要让教育成为海宁的骄傲。”怀揣梦想,脚踏实地,海宁教育正解放思想,转型升级再出发。
民生眼光:关注更多人需求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2013年,海宁市级幼儿园标准化建设率从2010年的27.1%提高到96.9%,乡镇中心幼儿园全部建设成为浙江省二级及以上幼儿园,农村公办园新增111名在编教师,师资队伍结构有了极大改善……随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海宁补上了农村学前教育这块“最短的短板”,让城乡孩子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
怎样为更多海宁学子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从幼儿园到中小学,相似的变化无处不在。
走进今天的许村镇孙桥小学,四层高的新教学楼、铺设着塑胶跑道的新操场、宽敞明亮的新餐厅……历时10个月的改造让两年前这所“蜗居”在两层危房里的村小脱胎换骨。“现在,我们学校已经基本达到了浙江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的要求。”校长许奇峰欣喜地告诉记者,“过去村里的学校条件差,附近村民都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镇上、城里去上学,完成改扩建之后,不少人看法有所转变,全校一个学期就增加了近200名学生。”
孙桥小学的变化不是个例。2013年,海宁顺利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该市开展的24个学校项目建设总投资规模达到10.02亿元,其中一半以上是农村学校项目建设。孙桥小学、荡湾小学等4所村镇学校完成了改扩建;7所村镇学校田径场实现了“灰”改“塑”;中小学校全部安装防雷设施……沿着服务民生的主线,海宁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现已基本达到了教育现代化县(市)要求。
开放眼光:眺望更远处风景
如果评选近年来海宁教育界的几件大事,“与华师大合作共建基础教育创新实验区”一定榜上有名。2011年底达成全面合作意向;2012年华东师范大学海宁实验高级中学正式成立,华师大教育学博士周彬出任校长;去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优质生源基地”在海宁揭牌。激活开放办学机制,改革深化特色课程,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从磨合期到快速成长期,双方的合作渐入佳境,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在全省影响不断扩大。
“借势、借力、借智、借平台。海宁时刻关注着教育界的最新成果,虚心好学,积极开放的姿态令人惊喜。”周彬说,除了“点对点”的学校合作,海宁利用华师大的智力资源优势与上海市的优秀教育资源,以华师大海宁创新工作站为依托的“面对面”合作也正蓬勃展开,海宁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将以更庞大的规模、更丰富的形式得到培训,提升专业水平。
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海宁教育将寻找“源头活水”的目光放到了更远处。
近年来,浙江财经东方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相继落户海宁,凭借“近水楼台”的优势,海宁已经尝到了不少高校技术人才资源带来的甜头。此外,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也正在紧张筹建之中,建成之后,预计将有8000多名海外留学生入驻。在教育领域,作为一个县级市的海宁已经拥有了国际化的广阔胸怀。
战略眼光:塑造核心竞争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海宁市委、市政府清楚地认识到:“要把教育当成这座城市的最大基础设施来做,让教育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
相对于显而易见的经济社会发展,教育的进步往往并非一蹴而就。“教育的成果并不在于漂亮的数字,而在于均衡的基础与日益扩大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海宁市教育局局长沈林华说。朝着这样的目标,海宁教育“静下心,沉住气”,做最基本的事,做最长远的考量。
海宁市3所中职学校被认定为省一级中等职业学校,职成教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上摘金夺银;社会力量办学成绩显著,打响了自己的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海宁市所有中小学教师郑重承诺:不从事有偿家教。教学风气得到有效改善;教师流动机制取得新突破,19名城市教师主动向农村流动;针对校门口拥堵现象,不少学校组织家长志愿者成立了“护苗队”,保障校园安全……教育现代化创建硕果累累,跨地区合作引人瞩目。2013年,海宁教育一步一个脚印,在更多领域做出了润物无声的努力。(应丽斋 戴纯青 李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