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护士学校护理专业建设专栏
时间:2019-06-10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监制/ 黄三好  图文/ 朱蕾

▇概况介绍

2009年,绍兴护士学校护理专业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示范专业(浙江省首批评定); 2013年,该校护理专业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骨干专业;2014年,学校被省教育厅确定为省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三年创建,以“优秀”成绩通过评审。2017年,学校成功申报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三名工程”中的“大师工作室”和“优势特色专业”,大师工作室的建设方案成为全省模板和标杆。2018年,学校被命名为“浙江省健康促进学校”。2018年,学校以“优秀”的评定结果被授予“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称号。

 

▇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 学校中高级职称教师占师资队伍85%“双师型”教师占83%,兼职教师30多人。专任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兼职教师由行业专家和临床护理人员构成。

学校大力加强教师梯队建设,通过开展师资培训、提供发展平台等手段,不断提升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竞争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近三年,派出6人到新加坡学习护理职业教育理念和课程开发,30多位教师深入医院临床进修,多位教师参加课程建设和专业技术培训。同时邀请相关专家大师来校进行专题培训授课。

校院共同建立兼职教师、实习指导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互聘共用、专兼结合”的管理机制。2017年学校聘请近30位护理骨干任兼职教师,并系统地对她们开展师德、教学常规、教学方法、制作课件等培训,日常教学中加强检查反馈,期末进行考核,形成一支经验丰富、专业理论扎实、实践技能强、有独特教学风格的兼职教师队伍。

 

▇特色亮点工作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提炼“尚格”人才培养理念,以尚德 尚则 尚技 尚新为指导思想,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培养具有扎实的护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护理操作技能的学生。在浙江省教育厅公布的2019年中职与应用型本科高校一体化培养试点计划中,该校名列其中,为绍兴地区唯一护理专业试点,意味着学校将直接对接绍兴文理学院,开展中本一体化培养,让中职学生直通本科。

践行“尚·格”德育。学校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倾力打造“尚·格”德育文化,旨在以培养“品正、学优、仪端、技强”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学校开展主题月活动,月循年环,养人文塑职魂。深化德育课建设。每周一班级的一周点评,每周三开展各类主题班会,每周五广播室德育之声等,不断强化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深入推行“7S”管理,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教育,精心打造“标准寝室”,在全校推广落实,将标准内务管理普及化、常态化,让“文明 健康 和谐  向上”的理念深入每位同学的内心,通过养成教育,让每一位学子在生活的点滴中走向成功。

实施“清单式”培养模式。针对该校青年教师人数多、占比高的特点,为了提高青年教师培育效率,学校创设了“清单式”培养模式。从师德规范、教学工作、教研工作及班主任工作四个方面进行设置,分五年进行培养,每一年明确目标,围绕目标采取系列措施,难度与要求逐年增加。

 

▇产教融合经验

该校坚持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共建课程体系、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双师队伍、共促招生就业;实行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实习对接生产,最终实现院校合作共赢。

深化校内实训场地。学校拥有良好的硬件和信息化教学设备,建有独立的护理实训大楼。其中设施设备均与医院匹配,给学生提供实践场所,打造了“教室即病房、病房即教室”的教学场所,并且投入3D解剖虚拟系统,以仿真病房要求完善基础护理实训室,解决了护理操作教学难题。2018年被评为绍兴市校内教学实训示范工厂(场)。

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学校借助示范学校建设和“三名”工程创建,对校外实训基地深化改革,产教融合基地除增量外,各项管理制度更趋完善,科学安排实习岗位和“一对一”专职带教、建立实习评价标准、完善实习生管理办法和实习管理激励机制。全省70余家实训医院在质的管理上大幅提升。2018年,该校成功签约3家二甲以上医院为学校教学医院,分别与诸暨市人民医院、诸暨市中医医院、岱山县卫计局等单位实施了订单式培养,实现了学校人才培养与临床需求零距离对接。

完善实习管理制度。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实习管理工作,建立专门的实习管理机构,健全实习管理制度。建立学校、医院和学生联络平台,分人分片负责,完善实习巡视和跟踪管理制度,保证实习工作健康、安全有序开展。学校定期安排医院护理人员为学生开展培训,针对实习过程中较集中的问题和知识点进行专题讲课,引导学生学会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在实习中,以严格的管理、周到的服务、细致的工作为保障,该校的毕业实习工作得到了家长和医院的充分肯定。

思考与展望

◎在建设中积极探索互联网+智慧职教,进一步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现代化程度。

◎加快教师培养进度,引进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学校教科研水平快速提升,推动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