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管理 彰显办学特色
时间:2020-01-10 来源: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最新发布的2019-2020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位列全国第10位。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视察学校给予高度肯定,并要求学校“在重庆智能制造领域挑重担、作贡献”。

一、教学管理整体情况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坚持依法办学,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健全教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顺畅,质量评价机制完备,教学管理水平高。

(一)全员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构建三个体系(课程体系、素质教育体系、实践育人体系)、三个机制(组织体制机制、督查督办机制、奖励惩罚机制)、三个挂钩(育人与职称晋级挂钩、与绩效考核挂钩、与评优评先挂钩)的“三三三”育人体系。创新“三为”育人模式,引导学生踏实为人、用心为事、积极为业。实施“五个一”工程,帮助每一名学生“树立一个职业理想、学好一门专业知识、练好一项专门技能、涵养一种艺术品质、热爱一项体育运动”。

(二)依法办学,树牢教学中心地位

顶层设计规划好。学校以章程为统领,形成38个教学管理文件,规范教学设计、准备、实施、评价等教学运行程序、要求和质量标准。学校十三五规划及年度工作要点均围绕专业、课程、师资、实训等作出重要部署。

决策机制建立好。教学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研究、指导、审议和咨询,及时解决问题。每周的院长办公会、教学例会、二级学院党政联席会等都专题研究教学工作。

组织实施运行好。坚持“以师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树牢教学中心地位,形成“平台支撑、目标明确、标准清晰、两级管理、双线并行、四大体系”的教学运行模式。

质量监督执行好。专门设有质量保障处和两级督导机构,对教学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的督导监控,确保决策落地执行和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人员经费保障好。教务处一正三副、质量保障处一正一副,配齐配强10个二级学院教学办主任、教学秘书等专职教学管理人员。每年专门预算近5000万元用于教学管理和内涵建设。

(三)对接标准,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

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意见。突出技术技能积累,按照实践课程比例不得低于50%标准,开发52个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分积累与转换,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的积累和转换制度,推行选课制和学分互认制度。鼓励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

规范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程序。充分调研、多方参与、专业拟定、学院审核、教学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审定、学校批准。经学校审批的人才培养方案,由教务处负责整理、汇编、存档并组织执行。

实现与产业技术革新同频共振。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突出能力标准建设。不断开发项目课程和课程资源库,建立互联网+课程资源库平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例如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群出版国内首个《汽车技术人员培训能力标准》《汽车售后服务技术人员培训能力标准》,首创“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职业教育中“职业-专业-就业”融合难题。

二、管理特色创新

(一)服务国家战略,聚焦区域支柱产业设置和管理专业

学校面向“中国制造2025”关键领域,紧密对接重庆市及两江新区产业体系,建立专业设置与产业契合机制、改造机制、退出机制等三大机制,对新增专业要求“三个必须”,即必须与国家战略和地方支柱产业高度对接,必须有深度合作的大型企业,必须与学校现有优势特色专业形成专业群。每年对“三个不适应”专业,即不适应产业发展、不适应学校办学方向、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予以淘汰。近年来,学校撤销文秘等7个市场需求和报考人数不多的专业,改造焊接技术与自动化等20多个市场技术有新变化的专业,新增工业机器人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10多个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学校专业设置实现与重庆支柱产业、重庆新兴产业、两江新区产业体系“三个对接”,专业契合度达92.45%。

学校专业特色凸显先进制造,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车、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为主要特色的专业和专业集群。现有国家级示范专业5个、国家示范专业点2个、中央财政支持的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2个、市级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3个、市级骨干专业11个,市级优质校重点建设专业群5个。平均每年近100所兄弟院校来校交流和考察。

(二)搭建教师分类发展平台,培育五支高水平教师团队

坚持“师德为先、分类培育、高端引领、团队打造、绩效考核”的人才理念,搭建五大平台,培育五支高水平教师团队。通过建设教学名师工作室,打造专业教学优秀团队;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专业实训优秀团队;建设产教融合平台,打造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器,打造创业导师优秀团队;建设辅导员名师工作室,打造学生管理优秀团队。每一位老师都有发展平台和用武之地。

强化分类考核激励机制,营造教师发展良好环境。制定《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管理办法》《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管理办法》《311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以岗位聘期为依据,明确工作职责,完善以绩效为核心,团队与个人、定性和定量并重的考核评价标准,形成以岗定薪、权责一致、优劳优筹的薪酬正向激励,鼓励骨干人才全身心的投入教育教学。

(三)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双元”协同育人

创新体制机制,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制定《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规章制度,成立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组建全国机械行业智能装备制造(西南)职教集团、重庆智能制造职教集团,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促进产业链、岗位链、教学链的深度融合。以重庆市汽车动力系统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市、校级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平台为重点,建立“专业群-平台-企业”三位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与知名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科研攻关、项目推进等领域开展合作。

探索“以群建院”,推动资源共享。整合原有专业建设资源,推动校内外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专业群建设的整体效益,建设了智能制造技术学院等以专业群为基础的实体学院,实现专业群共享合作企业,共享用人单位、共享专业课程资源、共享校内实训基地、共享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享专任教师、共享校外兼职教师等资源。

共建产业学院,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学校以师资、场地、设备、资金与知名企业在知识产权、技术、设备、资金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探索组建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产业学院,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已成立华中数控学院、华为大数据学院、阿里云大数据应用学院、阿里巴巴新零售学院、以纯商学院、新道财经学院等8个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技能达标、过程评估考核一体化机制体制。

深化“三双”建设,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学校以“双师型”“双基地”“双证书”建设为抓手,深化内涵发展。一是引育并举,打造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大力开展“校企互动双师能力培育工程”“双千双师交流计划”等,为教师提高“双师”能力搭建平台。二是精细化管理,建设可持续发展“双基地”。建设有国家级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建成模具设计与制造实训基地等12个国家及市级共享公共实训平台,着力打造兼具教学和生产双重功能的“双基地”。三是重构课程体系,实现学生“双证书”融通。充分发挥学校首批全国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作用,加大学生技能培训力度,使学生“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获证率逐年提高,有效地提升了毕业生的择业、就业能力。

(四)聚焦高职学生特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创新培养机制。学校在重庆高职院校率先实行大类招生、按需分流、个性化培养,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不同大类学生进校先进行大类培养学习后,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成绩、职业规划和兴趣意愿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再进行专业分流,成立不同类型的“教改实验班”,因材施教,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学校已实现28个专业按机械设计制造类、汽车制造类、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等9个大类进行招生。目前已在全重庆市高职中普遍推行。

创新培养和教学模式。依托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等改革试点,联动德国德马吉、华为、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长安汽车等200余家知名企业,创新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多种双元育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推行澳大利亚TAE、CDIO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注重学生过程化评价,实现考核方式多元化、考核时机阶段化、专业考核特色化。

创新教学管理。在传统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教研室基础上,组建多种形式的跨学院、跨专业教学组织,跨界整合全校资源,成立20多个涵盖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三个层次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教学名师工作室和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加入不同类型的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开发真实工作项目和任务,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通过互联网信息化手段对实训基地相关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掌握实训室的利用情况、学生实训情况、实训设备的运行情况,在全校范围内合理调配和平衡实训资源。校企共同开发“工学云”顶岗实习管理平台,提升顶岗实习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学生利用手机客户端GPS定位签到、与教师在线交流、提交实习报告,教师在线进行指导和报告批阅。2018届顶岗实习学生系统手机登陆率99.1%、学生日均签到率94.2%、教师周报月报批阅率98.3%。

(五)大赛引领,深化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通过技能大赛“三对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对标大赛内涵,完善人才培养。解读技能大赛比赛内容,将大赛所要求的各项专业技能、素质与课程设置对接,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二是对标技能大赛标准,打造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参照技能大赛使用的新仪器、新设备、新技术,新产品、操作规程及评价指标倒逼学校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保障设备的前瞻性和先进性。三是对标技能大赛项目,开发教学资源。模拟大赛参赛项目,创设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在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重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2017年我校承办国赛获得特殊贡献奖,王继平司长亲临现场,对办赛和资源转化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三、管理工作成效

(一)机制完善成效好

学校完善的规章制度、精细化的教学管理,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攀升。近5年来,没有任何违规行为被教育部、市教委通报批评和媒体公开报道,学生实习实训也没有出现任何安全事故。

(二)成果丰富质量高

学生就业质量好。2016和2017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分别为97.15%和98.21%,在校生对教学管理满意度达94.5%,毕业生对教学管理工作满意度达93.2%。毕业生年均创办企业100余家,20%的毕业生进入500强企业。30余名毕业生作为企业驻外业务代表,分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技术服务。

教学资源数量多。主持国家级资源库1个、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市级资源库3个,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资源课程30门。

师资能力提升快。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市级7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重庆市级教学名师等10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市级2个。教师获得国家级教师教学能力比赛获奖3项,国家级技能大赛等12项。

技能大赛水平高。2013-2017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排名第11名,其中荣获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19个,二等奖35个,三等奖43个;重庆市技能竞赛一等奖44个,二等奖54个,三等奖53个。

理论研究成果丰。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理论研究,荣获教学成果奖国家级5项,市级13项。近5年,荣获教改项目国家级2项,市级67项。

(三)管理创新影响大。

学校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重庆市第一批智慧校园建设示范学校。2018年,学校荣获高职高专“教学资源50强”和“服务贡献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