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时间:2020-01-09 来源: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具有85年办学历史,是陕西首所、全国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60余项,累计培养各类人才21万。学院现有11个分院,2万余名学生, 606个教学班级;有藏族、回族等6个少数民族学生172人;有来自俄罗斯等4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18人。

一、整体情况

近年来,学院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坚持“价值引领、文化浸润、品牌导航、学分导向”的工作理念,聚焦时代要求、紧贴高职特点,关注社会需求、突出职教特色,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品牌载体、优化组织结构,创新了独具特色的学生管理工作做法与举措、模式和品牌案例,起到了引领和带动作用。

学生管理制度科学合理。根据中省有关精神,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形成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制定了《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规定》《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四位一体”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方案》等管理制度47项,为全面开展学生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三全育人体系强劲有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构建了“学生工作党委、党委学工部、分院党总支、专业党支部”等党组织育人体系;形成了“学生工作部(处)、教务处、后勤保障处、招生就业处”等学生管理体系;打造了“党委学工部、团委、思政部、分院党总支”等思政教育体系;强化了“团组织、学生会、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群团组织育人体系。四个体系强劲有力、职责明确、互联互通、密切协同,形成了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长效机制,成效显著。

学生管理经费保障有力。经费预算按照定额法进行编制,实现学生管理年度总经费生均不少于350元。经费足额落实,保障了学生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思政育人品牌特色鲜明。始终坚持创新发展、品牌承载、学分导向、引领示范,打造了辅导员(班主任)“五知”工作法、“十大节庆”主题教育工程等育人品牌, 特色鲜明。先后荣获中、省级荣誉20余项(次)。

二、特色与创新

在学生工作中,学院始终坚持在教育中落实“管”、在管理中彰显“育”、在服务中力求“细”、在载体中突出“新”、在制度建设中体现“实”的顶层设计及创新思路,创新形成了一系列可固化、可复制、可示范、可推广的案例成果,彰显了学院学生工作特色。

(一)抓好顶层设计,创新实施“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能力与素养“三融合”教育

将学生个性发展7个模块与创新创业、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相互融合,形成“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方案。四位是基础、一体是关键、全面发展是核心,强化了顶层设计,确保学生全面发展落到实处。 

(二)以思政教育为着力点,探索形成“34510”工作模式,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3”即“三中”工作思路。形成了“在教育中管理,在管理中服务、在服务中育人”的“三中”学生工作思路。

“4”即四个维度。即着力提升三全育人工作的“广度、深度、效度和信度”四个维度。

“5”即五部联动的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构建“党委学工系统、教学系统、群团系统、后勤系统、校企系统”五部联动的三全育人大思政工作格局。

“10”即十大育人品牌工程。实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经典晨读”、“十大节庆”、“中华民族精神”、“励志人物”、“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精气神提振”、“社团品牌建设” 、“24节气暨农耕文化” 、“双百励志”等十大教育工程。

(三)以“百县千企联姻工程”为平台,夯实责任主体,探索形成“四方联动”协同管理模式

依托“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和中国杨凌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为平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协同育人的机制体制。形成3大平台、4种机制、5个对接、9种模式、10个衔接。

4种机制:校企协同育人双班主任工作机制,学生入企实习党团组织生活对接机制,校企协同双文化融合教育机制,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机制。
3大平台:校政、校企、校校合作平台

5个对接:学生管理规定与企业管理制度,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9种模式:引企入校双主体协同育人型中水模式,校政合作型彬县模式,共建实训基地型杨凌模式,就业基地型兵团模式,教师锻炼型柳工模式,国际合作型ESAF模式,现代学徒型麦迪森模式。

10个衔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

(四)以赵瑜精神为引领,探索形成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学院“陕西精神”代表人物、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陕西省道德模范、小麦育种专家赵瑜研究员,他身上呈现的以质量保证靠自己的质量文化、以视质量为生命的价值文化、以咬定质量提升目标的精神文化、以质量发展与时俱进的创新文化和“照准目标,矢志不渝”的杨职精神文化,已成为全院广大师生的内生动力和自觉追求 。

(五)创新党建工作机制,成立学生工作党委和按专业设置党支部

学院党委加强对学生基层组织的领导以及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组织发展,成立学生工作党委。为了实现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取消原教工和学生分设党支部,把党支部设立在专业(群)上,支部下设教工党小组和学生党小组。

(六)以创新载体为着力点,打造学生主题教育品牌

1.实施辅导员(班主任)“五知”工作法

内容简介:积极适应新时代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新要求,加强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的紧密联系,创新实施了辅导员(班主任)“五知”工作法。辅导员(班主任)做到知学生的基本信息、知家庭情况、知学习情况、知思想状况、知学生去向等。

做法与举措:一是要辅导员(班主任)熟悉班级每名学生的基本情况;二是实行工作笔记制度,填写《学生学业预警表》《学生谈话记录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情况登记表》等;三是加强考核,辅导员(班主任)能对所带班级学生精准画像。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评优、职务职称评定的依据。实施十余年来,成为一种亲情化、精细化、常态化的学生工作方法。

2.创新实施“十大节庆”主题教育工程

内容简介:为了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占领意识形态主阵地,2013年,学院提出了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节日活动来弘扬中华传统节庆文化,创新实施了“十大节庆”主题教育工程。实施“新年之约”、“清明之思”、“劳动之荣”、“五四之魂”、“端午之忆”、“爱党之情”、“中秋之韵”、“师恩之念”、“爱国之怀”、“重阳之孝”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法与举措:围绕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充分挖掘节庆文化新内涵;形成学院统筹规划、分院重点落实、社团积极参与的长效机制;丰富学生“十大节庆”多样化的活动载体。

在全国高校起到了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先后荣获“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党委书记论坛一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入编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主编的《陕西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指引》丛书。

3.创新实施“学生社团百千万”工程

内容简介: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创新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模式,实施 “学生社团百千万”工程。在全院建100个学生社团,年举办1000次社团活动,年参与人数100000人次。为“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工作搭建新载体和新平台。

做法与举措:社团组建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与招生就业相结合;社团管理有章程、运行有机制、经费有保障、活动有指导。

现有学生社团149个。年均举办社团活动1000余场次,年参与人数达到20000余人次。《高职院校社团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研究成果荣获“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党委书记论坛一等奖”,《新时期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立项共青团中央重点课题立项研究。

4.创新实施“中华经典晨读”教育工程

内容简介:为了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涵养自身修为。探索实施了“中华经典晨读”教育工程,遴选中华优秀诗篇,编著教材,组织学生每天晨读10分钟,每周1篇,毕业读完100篇。

做法与举措:一是有教材,公开出版教材《中华经典晨读百篇》;二是有机制,要求学生每天早上7:50准时到教室参加晨读,时长10分钟,以班级为单元组织集体诵读;三是有通报,分院党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教师检查,专人督导,检查通报常态化;四是有运用,建立考核机制,结果运用在考核、表彰、奖惩等方面。

“中华经典晨读”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养成,校园文化氛围明显浓厚,师生(校园)精气神明显提振。荣获“2018年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5.创新实施“二十四节气暨农耕文化”教育工程

内容简介:依据杨凌地域特色及涉农院校特点,弘扬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实施“二十四节气暨农耕文化”教育工程。通过组织学生挖掘节气历史由来,诠释节气概念,了解基本信息,掌握节气养生常识,在指导青年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和养生的同时,丰富立德树人内涵、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厚实学生的人文素质。

做法与举措:一是编写《24节气暨农耕文化主题教育读本》;二是学生填写《24节气暨农耕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写实登记表》,记载参加节气学习情况、心得体会和传承路径等;三是举办节气文化展演;四是实现线上线下节气文化教育。通过组织学生挖掘节气历史由来,诠释节气概念,知节气、晓气侯,学节气、懂农事,读节气、晓地理,研节气、通天文,用节气、益养生,促进中华农耕传统文化的传承,厚实学生的人文素质。

6.创新实施“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成才工程

内容简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实施“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组织青年、服务青年、当好桥梁、从严治团”为四梁,以“思想引领、素质拓展、权益维护、组织提升”为四维,以“十大铸魂育人”工程为抓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暨团学工作模式,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做法与举措:一是编写《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指导教程》《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写实登记册》;二是实施学分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三是构建了大学生第二课堂“进教材、进课堂、进成绩单、进网络、进活动、进考评”的长效机制,形成大学生第二课堂思政。

原共青团中央副书记傅振邦复信说:“第二成绩单”制度是高校共青团深化改革的重要牵动和龙头项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以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成为全国高职院校共青团乃至整个高校共青团的一面旗帜。

三、主要成效

近年来,坚持抓学生工作研究、模式创新、案例培育和品牌推介,提升了学生管理水平,成效显著。

(一)抓工作研究,成果多

学院学生管理工作先后荣获“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党委书记论坛一等奖”等中、省级奖项20余项(次)。

(二)抓模式创新,效果好

通过扎实推进“34510”学生工作管理模式,学生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先后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委、全国辅导员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五四红旗团委等多项荣誉。《高职院校34510思想引领模式服务学生成长服务》,荣获“2016年全国学校共青团”团中央成果二等奖。

(三)抓案例培育,品牌多

近年来,学院创新实施的“十大节庆”主题教育工程、“中华经典晨读”教育工程、“二十四节气暨农耕文化”教育工程等十大育人工程,特色鲜明、形成常态,影响深远、成效凸显,成为众多同类院校竞相学习借鉴的典范。

(四)抓立德树人,成效高

1.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提升。理想信念坚定、价值取向正确、道德品质高尚。涌现出了火海救人英雄贾博文、张翼同学,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卜金磊、潘小飞同学等一批先进人物,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陕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跟踪报道。

2.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近三年学生获发明专利11项,参加国家技能大赛获奖72项。

3.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提升。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3项,省级7金6银23铜。

4.就业力及社会满意度高。通过第三方调查,社会对学院毕业生评价高,企业满意率为89.3%,毕业生三年平均就业率96.4%,学院2017年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