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制机制 强化教学管理 提升育人质量
时间:2020-01-13 来源: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九江职业技术学院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16年入选江西省“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入选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8年被列为江西省“高水平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优秀单位“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50强”和“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多年来,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持续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有效夯实了教学常规基础,有力推进了教学改革创新,全面提升了育人质量。

一、管理整体情况

重点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学校《章程》明确了“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方针。党政主要领导亲自主抓教学工作重要规划、重点项目和重大研究,建立了常态化领导联系基层和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深入一线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养、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师进修培训、教学科研成果奖励等政策,深化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和收入待遇等方面向教学一线倾斜。每年财务预算优先满足教学常规经费和重点建设需要,为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健全完善管理体制机制。颁布《教学工作规程》,明确了教学工作管理组织、职责分工及主体内容、总体要求;设有学术委员会和教学委员会,负责教学工作重大事项的决策、咨询和审议;教务处全面规划、统筹、协调和监管学校教学工作,各教学单位具体实施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运行和质量管理,通过下移工作重心、实施两级管理,提高了二级部门主动性和能动性;制定了《教研室建设管理办法》,设有60个教研室,强化了教学基层组织的职能发挥和绩效考核;健全了动态专业调整、双创课程改革、弹性学制管理、双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诊改和考核奖惩激励等系列运行机制,激发了教学工作活力。

着力打造精良管理队伍。学校打造了一支政治过硬、爱岗敬业、结构合理、能力较强、高效精干的教学管理队伍。共有专兼职教学管理人员145人,副高以上职称70人、占比48.3%,硕士以上学位117人、占比80.7%;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和省政府津贴、江西省中青年专业带头人、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省高校名师、省首席技师、省优秀高技能人才共计22人,校级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55人;参与各级各类专业学会、行业协会和咨询机构等组织,担任委员、专家的共计120余人次。

二、管理特色创新

(一)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运行

系统制定了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课件、授课进程等各类教学标准规范,修订完善了组织机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质量评价等八个方面教学管理制度126项,全面构建了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教学部门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对教学各环节计划编制、具体实施和结果成效进行了标准化、过程化、精细化管理;梳理了“教学工作考核量化细则”,每学期开展了校院两级教学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出台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制定了《教育教学类重点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有效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内涵建设和改革发展;完善了《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课程替代和学分认定办法》,实施了网络学习、双创实践、论文专利等成果认定和学分转换、积累。

(二)推动平台建设,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汇聚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各方资源,牵头组建了机械行业智能检测职教集团和江西国防科技工业职教集团,入驻地方园区建立了九江市产教融合发展中心,成立12个专业大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搭建了“产学研用”协同发展平台,健全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学校专设“校企合作办公室”,出台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和现代学徒制、校企订单班等运行管理制度。与中船集团、中船重工等480余家知名规模企业签约合作,专业覆盖面达100%;成立了混合所有制特征“中兴通信学院”和“联想IT学院”;现设订单班111个、学生规模达4220余人,获得企业捐赠1800余万元;分别联手江西造船协会、九江明阳科技和深圳谷崧模具,入选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

(三)调整专业布局,实现特色集群发展

完善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主动对接国家船舶工业和江西重点支柱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聚焦区域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力,紧跟“云大物智移”等新技术驱动产业升级步伐,适时开发新兴专业,创新升级传统专业,不断优化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适应性和针对性。基于学校服务面向,按照“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原则,以产业背景深、综合实力强的优势专业为核心,优化形成船舶工程、物联网应用、船舶航运、机电技术、汽车工程、航空制造、建筑工程、现代金融、商贸物流、环艺设计等十大专业群体系,通过专业群聚集效应带动资源优化配置。

(四)优化培养方案,强化复合能力培养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原则意见》,明确人才培养方案“一年一微调,三年一升级”要求,要求各专业(群)必须联手行业企业,对接产业技术发展要求,贯彻国家专业标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政教育、工匠精神、双创能力和职业素质养成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鼓励院系积极创新实践“基础通用+专业升级+能力拓展”三段式专业群课程体系,实现群内专业资源共享和学生复合能力培养。依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邀请院校同行和企业专家参与,对新编和修订的培养方案开展校院两级论证审议,确保方案的规范性、先进性和可行性。

(五)开发优质课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定期组织课程标准编修,强化课标宣贯应用,确保了课程教学规范性。联手企业,贯彻创新创业教育、工匠精神培养和课程思政要求,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设计、改革课程评价,积极开发了项目化学做一体课程和配套资源。建立了数字化资源建设、应用和管理常态化机制,引入高教社“智慧职教”“职教云”和“云课堂”平台统一部署国、省、校三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在线课程。修订了《课堂教学管理细则》和《教师教学规范》,加强了备课、授课、作业和考试等各个环节的过程监管,以及教材、教辅、教案和课件等各类资源的质量审查,组织教师开展教学过程的自我诊改。通过举办优秀教学设计、微课教学、教师教学能力竞赛等活动,开展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标兵等评比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六)完善引培机制,提升教师能力素质

颁布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师德师风列为岗位聘用、职称晋级、工作考核、评优评先、双师认定等方面重要内容,开展校级“师德标兵”评选表彰活动。制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案》,引进博士、高级职称、技能拔尖等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群教授等知名专家担任学校专业创新发展顾问。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量化考核实施细则》,开展教师分类考核评聘;开展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遴选培养,实施了优秀中青年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低职高聘;出台了《课程教学优秀奖》《重点建设项目奖》《技能大赛成果奖》等一系列激励政策,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聘请行业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等,建立了520余人规模兼职教师库。实施了双师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建立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进基地轮岗锻炼、做项目研发服务、带学生双创实践”等机制,有效提升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

(七)创新激励机制,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学校全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岗位编制和人员准入条件,优化教学管理队伍力量与结构。为了稳定教学管理队伍,提高管理人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学校制定了人员分类管理考核办法,设立了专门的教学管理奖项,建立了教学管理人员评优制度,设立了“优秀教学管理干部奖”“教学管理专项奖”等;学校建立了教学管理人员进修培训制度,根据教学管理的岗位职责要求和教学管理的特点,制定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机制,有计划、系统性地培养教学管理人员。针对教学管理人员职称评审难问题,在不降低评定标准的前提下,采取指标单列和增加教学管理相关考核指标权重,加大工作绩效考核力度等办法实施倾斜;针对教学管理人员收入待遇低于教师问题,学校着手探索职员制管理,积极畅通管理人员上升通道。

(八)丰富实践条件,实现互联网+实习

学校近五年累计投入8000余万元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营造真实职业环境、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引入企业生产项目,有效增强了实训基地的“产、学、研、训”一体化功能。建立校院两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以“文明美丽实训室”建设为抓手,针对场地运行管理和实践教学组织情况,以随机抽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定期考核实训场地的综合利用率。修订了《校外实习管理办法》和系列教学运行文件,落实了三方协议和实习保险;教学与学工联动建立“远程指导”和“异地巡查”制度,指导老师利用“工学云”实习管理在线平台进行通知发布、考勤签到、远程指导、报告批阅和评定考核,实现了分散校外实习的远程动态管理。

(九)引进先进平台,创新智慧管理手段

学校结合自身管理特色需求和原有系统应用经验,引进了融管理、服务、决策为一体,覆盖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条件资源以及学籍、开课、排课、选课、考试、成绩、毕业等一体化管理的强智综合教务服务系统。平台先进的工作流引擎机制和随需应变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复杂教务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重点解决了多元实践环节的统筹管理难题;平台内嵌了面向各类评价主体、贯穿各项教学活动的考核评价工具,大数据分析功能为质量管理提供了直观依据。在定制需求二次开发、拓展系统功能的同时,改进了工作流程和制度规范,提升了平台适应性。

(十)健全质保体系,实施教学诊断改进

持续优化内部质量保证组织体系,完善了《岗位工作标准》《专业质量诊断标准》《教师发展标准》《学生发展标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标准,通过设计管控事项工作流程,加快质量监控网络化运行,不断健全了教学质量内控机制。以学校标准化数据中心为支撑,通过信息化管理应用服务系统的数据贯通,加快学校教学自主诊断与改进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展了年度学校与专业考核性诊改、学期教师考核性诊、学期课程与学生自主诊改,编制形成了与学生发展、教师培养、教学质量提升等紧密关联的“人才培养质量年报”和“教学诊断与改进质量报告”。此外,学校持续引入麦可思和乐易考等第三方合作,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为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改进提供重要依据。

三、管理工作成效

教育教学成效广受好评。教学工作体制机制健全、常规运行高效、改革创新深入、条件保障有力、育人成效良好,受到学生家长、院校同行、用人单位和上级部门的广泛好评。中国教科院高教所“2018年高职教育满意度调查”中,我校总体满意度、教育质量、教育公平、教育环境等全部指标入围前20名榜单。

实践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建有5个国家示范专业实训基地、3个中央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基地、25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实训室、8个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室、3个省高职教育专业技能实训中心,校内实践场地布局合理、设施先进、管理科学,为强化实践育人提供了充分保障。

师资队伍水平持续提升。建成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大师工作室1个,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模范教师、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劳动模范、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省高校名师、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省首席技师、省技术能手等129人。学校被评为“江西省高技能人才工作示范点”“江西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

教育教学改革成绩斐然。建有5个国家示范专业、8个国防军工特有专业、2个全国装备制造业专业示范点、5个机械行业特色与创新专业、3个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和一批省级特色示范专业。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国家精品(资源)课程课7门,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3个,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其中一等奖7项,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16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精品(资源、在线)课57门。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平均起薪逐年攀高,就业率连续多年稳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以上。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多次获“江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近五年,学生在国家级、省级重大赛事获奖1015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24项,省级特等奖10项、一等奖261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