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一、整体情况
(一)学校概况
学校始建于1951年,是中国共产党亲手缔造的第一所公路交通类专门学校。学校现已发展成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辽宁省高职领军院校、全国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路桥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服务贡献50强。2017年以第一名入选辽宁省高职“双高”建设院校,2018年入列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院校总体满意度TOP20。
(二)整体管理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落实教学中心地位,以服务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服务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高效的管理团队、充裕的教学经费、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支撑,以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监控体系和网络体系为保障,形成了“一核心、两主体、三支撑、五保障”的服务型教学管理模式。
——“目标管理、分级负责”的组织保障体系。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是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宏观规划与指导,教务处负责综合协调与管理,教学系部负责组织落实,各专业负责具体实施;分层实施目标责任管理。
——“一个核心、全方位覆盖”的制度保障体系。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系统制定了教学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资源、队伍建设、质量监控等全方位管理的制度体系。
——“三级督导、多元评价”的质量监控体系。实施了“学校、系部、专业”三个层级、“教学、学生、服务”三个维度的质量督导与监控,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多元评价机制。
——“四级联动、校企协同”的运行管理体系。校、处、系、专业四级组织联合实施教学组织与教学常规管理。校企协同实施“管理双主体、教学双导师、学生双身份”的实践教学管理。
——“一个中心、五个平台”的信息化网络体系。建设了1个私有云数据中心和教务管理、云课堂混合教学、教考分离学业考核、实习实训管理、教学诊改5个平台,实现了“信息互通、资源共用、数据共享”。
——实施“四个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思政教育,构建传统文化、革命文化、行业文化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的“3+2+1”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思政,开展“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公开课评选”。推进综合素养和工匠精神培育,开发16门综合素养提升活动性课程,分专业征集凝炼“专业精神”,实施“工匠、劳模进校园”计划。推进终身学习理念培养,持续开展与加拿大百年文理学院合作汽车专业合作办学,与沈阳建筑大学、长安大学等20余所本科院校进行函授自考和专升本,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测量工、汽车修理工等职业技能鉴定,为学生终身学习搭建“纵通横联”的“立交桥”。
——着力“四个强化”,凸显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强化目标责任,坚持党政一把手为教学工作第一责任人,层层分解责任,实施目标考核。强化机构建设,设立4个校级委员会(教学工作、学术、专业建设和质量监控)及3个职能部门(教务处、校企合作办和质量督导评价中心),各系部设置教学工作办公室,各专业组建专业教研室。强化机制保障,学校坚持实行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每月召开教学专题党委会或校长办公会,四个委员会不定期召开教学管理会议。强化条件保障,资金、资源优先配置,2018年度“双高”建设经费6100万元中5492万元用于教学工作。
二、特色创新
(一)“对接需求、动态优化”的教学组织管理
——建立制度体系,形成全方位覆盖。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系统制定校级教学管理制度60项,涵盖教学管理工作各方面。坚持教学工作月例会制度,常态化开展教学工作“特色主题年”“综合教学竞赛”“学术报告会”“示范公开课评选”等系列活动。注重制度设计,制定《教职工能力提升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实施基于专业的教育教学一体化改革,教学与学生管理“一岗双责”。
——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构建特色专业格局。紧密跟踪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产业发展,建立了专业发展状态自我评价系统和专业社会认可度评价系统。新增5个专业,停招2个专业,增加2个专业群招生计划,削减4个专业招生计划。
实施 “对接产业集群的示范专业群建设计划”和“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重点打造了1个全国品牌专业群(道桥)和3个全国一流专业群(物流、汽车、城轨)和2个地方特色专业群(机电、信息),形成了“立足交通、服务地方、示范引领、特色发展”的专业构架与发展格局。目前,学校已建成了6个国家重点(示范)专业、12个省级品牌(示范)专业、5个省级高水平特色专业群。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供需适配度。基于“德技兼修”、“双线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建立了“更新及时做、每年小诊改、三年大诊改”的工作机制。学校及时开发或更新了武警士官培养和现代学徒制等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物流专业群“四段交互式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入选《辽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报告(2011-2015)》,“军民融合、双元主体、同频共振”的武警士官人才培养被《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政校行企”协同建设,提升资源运用效果。对接最新的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岗位规范和国际标准,“政校行企”协同建设高水平特色化课程资源。修订课程标准1042门、新开发课程标准93门;道桥、物流等多个专业群主持及参与国家专业(实训)教学标准的制定工作,主编国家职业教育规划教材41本,合作开发国际化课程31门;主持建设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参与建设国家专业资源库6个,依托自建的云课堂平台,开发44个专业860门课程,全面推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校本课程资源建设。
——共建实训基地,凸显“两化融合”。设计、选择具有教学和生产双属性、覆盖专业教学核心内容的典型产品作为贯穿基地建设与组织的纽带,按照企业生产要素和环境配置仪器设备、设置相应环节,实现校内基地生产化。选择有职教情怀、有职教经历、管理规范的大中型企业共建150个校外实训基地,联合开发项目模块、教材等教学资源,实现校外基地教学化。学校现有央财支持实训基地3个,全国交通行业示范基地1个,以“教学产品”为纽带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省级公共实训基地1个。
(二)“四级联动、校企协同”的教学过程管理
——四级联动、多元评价、线上线下,服务课堂教学管理全过程。制定《教学过程组织工作管理办法》等系列课堂教学管理制度,实施校、处、系、专业四级教学过程管理。道桥系“精细化多元教学管理模式”、物流系“多主体、多维度、多方位”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为全国职业院校专业教学管理工作提供了成功范式。开发教考分离考试平台,实施闭卷笔试、线上测试、项目考核、现场操作等多元化考核;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双考核、双答辩”,强化对学生学业综合考核与评价。实施“互联网+教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建设云课堂平台,主持开发“省级汽车专业群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教师依托云课堂和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资源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校企协同、三级强化、平台支撑,服务实践教学管理全过程。确立“管理双主体、教学双导师、学生双身份”的校企协同实践教学管理理念,在道桥、汽车等交通类主干专业建立了“双元培养、三级强化”实践教学模式。校企共同设计、开发综合性实训项目265个。校企合作开发了学生实习实训远程管理平台,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精细化管理程度和时效性。
(三)“三维督导、多元评价”的教学质量管理
——完善质量保证监控体系。学校在开展ISO9000质量标准管理工程、人才培养状态评价、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绩效管理考核评价的基础上,组建内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工作委员会和校内诊改专家工作小组,分别制定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级的质量目标,形成目标体系与标准体系。成立质量监督指导评价中心,从单一教学督导转变为多向教育督导,形成“教学、学生、服务”三维监控内容体系;在学校和系部两级督导基础上成立44个专业督导小组,形成“学校、系部、专业”三级监控组织体系。
——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大数据平台。依托辽宁省“双高”建设项目构建人才培养质量大数据平台,与现有的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平台、辽宁省高校绩效管理平台和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平台充分对接,相关数据实现数据共享、源头采集、实时采集,对学校教学质量生成的各个环节实施全面动态监控。
——实施“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多元评价。学校领导、中层干部、教学督导定期深入教学一线听课,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组织系部和全校综合教学竞赛,开展学生评教活动。依据“系部专业发展状态评价系统”实施系部与专业质量考核,考核结果与专业招生人数及教师职称晋升挂钩;积极参与政府各类质量评比,企业参与教学管理全过程,引入企业质量评价标准,依托麦可思开展第三方社会评价,形成“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多元评价体系。
(四)“校企双进、内培外引”的教学团队管理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出台《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规范》《教师师德建设实施规范》等文件,开展“我身边的榜样”和“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评选。五年来先后有12名同志获得市级以上优秀教师、模范教师、劳动模范、师德标兵等表彰;制定《教职工考核评价办法》,考核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实施教师队伍“校企双进”。聘请企业工匠、知名专家、专业技术人员进学校,参加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与管理工作,学校现外聘兼职教师244人,占专任教师的33.9%。支持学校教师进企业,华晨宝马、沃尔沃工程机械、长风物流等合作企业聘请我校87名专业教师担任企业培训讲师,为企业开展职工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
——实施优秀人才“内培外引”。学校设立教师发展中心,年均组织教师赴企事业实践130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约500人次,近五年自主培养博士12人。近五年来,自主培养各级专业带头人、名师和拔尖人才27名;引进原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国技术能手孙翀翔、原沈阳地铁运营公司经理孙波等教育领域和行业领域知名专家8名,引领示范教师队伍水平整体提升。
(五)“一个中心、五个平台”的教学管理信息化
——建设私有云数据中心。我校私有云数据中心拥有30T存储空间、可以同时运行100台虚拟服务器,采用双活技术为教学管理及教学资源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与坚实保障。
——打造教学管理五个平台。依托私有云数据中心,打造教务管理平台、云课堂混合教学平台、教考分离学业考核平台、实习实训管理平台和教学诊改平台。云课堂混合教学平台实现资源管理、课程管理、课堂互动、在线学习、教学服务等功能,教师用户量达461人,学生用户量累计达28159人。实习实训管理平台借助PC终端和手机APP的签到定位、自媒体式日志上传、全轨迹大数据记录等功能,有效解决了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实习指导困难、安全管理欠缺等问题。2018年,《“校企融合、四维互通、全程无界”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荣获辽宁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六)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协同、双元育人模式。
校企共建双赢平台。学校牵头组建了全国路桥职教集团、辽宁省示范性汽车服务职教集团、辽宁省交通运输业校企联盟;校企共建辽宁省桥梁安全工程技术等7个应用技术研究所和长风物流研究院;物流专业群与企业共建长风物流学院,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学校以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为重点,与华为、沈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深化校企协同、双元育人。各专业引入企业标准,深度实践现代学徒制、特色化订单班等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数控专业开展了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汽车专业开设了“华晨宝马订单班”,物流专业开设了“长风高端就业直通班”,多专业开设了“武警士官定向培养班”等,全校年均开展现代学徒和订单培养1100余人。学校积极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改革,探索学分积累与转换,助推教学“双导师”和学生“工学交替”学习、个性化发展。
三、工作成效
学校按照“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技能过硬、身心健康”的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围绕交通强国战略、振兴东北战略和辽宁省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教学管理、提升培养质量、服务交通行业,取得了学校以第一名成绩入选“辽宁省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道桥等5个专业群入选“辽宁省高水平特色化专业群”的标志性成果,主要成效如下:
——培养成果丰硕。学校现已发展成为全国交通行业和地方支柱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累计为全国交通战线培养七万五千余人。培养出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马振辉、港珠澳大桥优秀建设者李连海、青藏铁路建设功臣石峰等先进人物,成为全国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支重要推动力量,被誉为中国公路交通事业的“人才摇篮”。
——管理机制有效。学校位列全省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评比第一名,相关管理经验在辽宁省高职院校及全国交通类职业院校中进行交流推广。学校初次就业率一直位居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连续多年第一志愿录取和录取分数全省同类院校最高。基于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调查,企业对我校满意度达到97%,毕业生三年后晋升比例63%。《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中国交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学校办学成果进行了宣传报道。近年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省政府陈求发省长等领导先后视察学校,对学校高职办学给予了高度评价。
——管理成果丰富。
近五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25项(一等奖7项)。
牵头全国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牵头2项,参与6项。
拥有国家示范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依托专业、国家示范专业点9个。
学校是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
学校形成系列化、常态化的师生技能竞赛机制,先后主办或承办了全国交通行指委和辽宁省道桥、汽车、物流、机电、轨道、信息等技能大赛30余次。
学校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院校和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
教师获教学能力大赛国家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学生获国家各类技能竞赛一等奖25项、二等奖53项。
学校连续8年发布质量年度报告,接受社会监督。
——理论研究深入。学校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开展职业教育发展趋势、政策、措施等相关研究,把握职业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前瞻性指导意见。近五年,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等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发表教学管理研究论文48篇,开展国家级、省部级立项教学研究课题223项,为全面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