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浙江省衢州中等专业学校
衢州中等专业学校(简称衢州中专)是衢州市政府举办的综合性普通中专,创办于1987年,校园占地430亩,建筑面积近14万平方米,现有财经商贸、学前艺术、信息康养、机电工程等4个学部,开设14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4816人,教职工295人。
学校是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首批国家级重点、首批浙江省最美校园、首批浙江省中职名校建设单位。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中职学校德育先进集体等10多项国家级荣誉。
学校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04年10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曾视察我校,根据他“衢州中专要办成全国一流学校”的殷切嘱托,我校确立了“引领衢州、走出浙江、全国一流、世界水平”的办学定位。在总结30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探索实践,凝练了“善用器、创造器、成大器”的“器质教育”理念,构建“双全两自”学生管理模式,将学生管理融合核心素养培育,培育红色蓝领,创新性地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一、学生管理整体情况
1.凝练 “器质教育”育人理念,培育红色蓝领
根据学校“勤而立信、忠以成器”的校训,凝练了“善用器、创造器、成大器”的“器质教育”育人理念。“善用器”是指学生通过在校三年学习,能够熟练使用专业工具,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创造器”是指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能,创造出自己的作品;“成大器”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与锤炼,成长为爱党爱国、立志报效祖国的有用之才。“善用器、创造器”是对职业院校学生成为蓝领工匠的技术期盼,“成大器”是对红色接班人的政治要求。
培育红色蓝领不仅要锤炼学生的专业技艺、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不仅需要学生时刻听党的话,还需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可持续发展。
2.构建双全两自管理模式,激发内生动力
信守“人人出彩”的现代职业教育观,紧紧围绕“管理就是育人、管理促进育人”这个核心,构建“双全两自”管理模式,即:“以全纳教育为要求,全面素质为目标,自我管理为途径、自主发展为愿景”。
全纳教育是学校确立的学生观,要求教师接纳全体学生,接纳学生的全部。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基础参差不齐,在学生管理中我校提出用五面镜子看待学生(望远镜看发展、放大镜发现美、显微镜找问题、多棱镜多角度、平面镜讲客观),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让每名学生全面又有个性地发展;全面素质即在学生管理中凸显学生素养培育,实现管、育融合,通过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自我管理即在管理中充分向学生赋权,让学生开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形成自我意识、认识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能够自我决策。自我管理既是学生管理的重要途径,更是开展公民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自主发展即唤醒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内生动力,有明确人生目标和方向,自主规划职业生涯,为终身发展奠基。
3.实施五项管育融合举措,提升核心素养
(一)建设学生素养发展中心,打造自我管理和教育的综合体。
学校建设了一个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学生素养发展中心”,包含学生管理服务中心、学生社团活动中心两个自我管理中心;身心健康促进中心、工匠精神体验中心、学生美育养成中心、生命安全教育中心、素养展演中心等五个自我教育中心。学生管理服务中心设有学生综合事务办事大厅,由学生负责运行。以“最多跑一处,最多跑一次”为服务口号,学生可以方便地在此办理助学金咨询、保险受理、失物招领、公交车进校园售票、素养中心使用预约等30余项业务。学生社团活动中心既是学校100余个学生社团的固定活动场地,也承担着学生社团注册、考核、注销等的自我管理任务。五个自我教育中心是学生自主提升核心素养的场馆,学生可根据需要在综合事务办事大厅预约使用。
学生素养发展中心是一个学生自我管理、服务与自主选择提升核心素养的综合体,通过两个自我管理中心为全体学生提供服务;五个集 “学习、体验、感悟、养成、展示”于一体的自我教育中心,强化了课堂教育所缺乏的现场感,有效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二)组建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培养自我管理和教育的生力军。
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由“一委两会值周班”组成,即:团委,学生会、宿管会和值周班。团委负责宣传教育服务与组织建设,学生会负责学生常规管理,宿管会负责食堂和寝室管理、文化建设,值周班负责值周期间的校内全面自我管理;“三二”分层管理体系是:团干部、学生干部分别建立学校、学部、班级三级管理体系,经由报名、推荐、竞聘、培训、上岗等环节选拔而来,值周班级全校轮流担任。以学校“四早(早起、早跑、早读、早餐)”常规管理为例,早起:起床铃声响后,宿管部学生干部在楼道督促学生起床、叠被子、打扫卫生,值周班学生在公寓门口检查仪容仪表、迟到;早跑:体育委员维持本班跑步队形与步伐,体育部学生干部对班级整体面貌评分,值周班学生对学部整体面貌评分;早读:学习委员在班级领读,学习部干部在走廊检查与督促,值周学生检查卫生;早餐:宿管部学生干部在窗口维持纪律和核对餐卡扣费,值周学生在队伍后维持纪律,督促学生收拾餐具。
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是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的主要力量,每名学生既是被教育者又是教育的主体,既是管理者又接受管理,既是服务的提供者又是服务的享受者,学生在教育、管理与服务的过程中增长才干、实现担当。
(三)成立阳光文化传播公司,搭建自我管理和教育的大舞台。
学校成立学生自己运营的阳光文化传播公司,学生产生开展某项活动的创意,向“公司”提交活动策划书,“公司”考察后审批项目,并协助通过审批项目的策划人完善活动方案、设计活动徽标、招聘面试工作人员、举行新闻发布会,随后由活动策划者及合作者独立组织活动,“公司”派员全程“监理”,并负责活动宣传。经过多年实践,形成了“两节两会两进两出两赛”(具体是:文化艺术节、技能节、秋季运动会、趣味运动会、高雅艺术进校园、儒学经典进校园、暑期三下乡、社区志愿服务、励志歌曲合唱大赛、阳光男孩女孩评选)“五个二”的十大品牌活动,校园文化生活多姿多彩。
成立阳光文化传播公司,形成“学校搭台—老师引导—学生唱戏”活动运行模式,把主席台让给学生就坐、让话筒响起学生的声音,锻炼了学生能力、树立了学生自信、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快乐。
(四)打造“四礼两仪”经典仪式,开辟自我管理和教育的新载体。
“四礼”即新生入学礼、十八岁成人礼、工匠拜师礼、离校毕业礼,“两仪”即祭孔仪式、清明祭奠英烈仪式。新生入学礼:新生穿校服、领校卡、朗诵校训,写下对自己三年中专学习生活的寄语,让学生成为中专人;成人礼:父母为学生加冠、学生向父母感恩、学生跨过“四台阶”(成人阶、成才阶、成器阶、成功阶),迈过成人门,面对国旗庄严宣誓,让学生步入成年人;工匠礼:学生向企业师傅呈拜师帖、向师傅敬茶、向师傅行拜师礼,让学生成为职业人;毕业礼:领毕业证、授签名章、交校卡,向老师感恩,留下一条建议,昂首迈出校门,融入社会,成为社会人。学校每年都选派学生代表参加在孔氏南宗家庙举行的孔子诞辰祭祀典礼,接受最纯正儒学文化的熏陶;组织部分学生赴府山公园,在烈士纪念碑前举行清明祭奠仪式,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在校的各个阶段开展特色礼仪活动,并赋予其特殊教育意义,强化教育仪式感,留下美好记忆,提高教育效果,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感受、触动、表达,牢记使命、勇于责任担当。
二、学生管理特色创新
1.管理目标创新:指向校本化内涵的核心素养
管理即是育人,育人的重要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让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我校发展性地提出了具有“中职特色、地域特征、学校特质”的衢州中专学生四大核心素养,即“忠家爱国的价值情怀,修身健体的生活习惯,勤劳精技的学习态度,向上向善的人生追求”,四个方面素养的校本化表达契合党的育人目标和中职学生成长规律,体现了中职教育特色、南孔圣地地域特征、学校“勤而立信、忠以成器”校训的特质。
2.管理方法创新:落实自主化发展的自我管理
遵循“内化体验、外化成长”的学生成长规律,在管理和教育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向学生赋权。在日常管理、活动组织、学生事务上放手,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营造特定的成长、成器、成才氛围,让学生在感悟中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软件硬件资源,实施选择性课程改革,让学生在选择中个性成长。
3.管理载体创新:创建系列化体验的实践平台
建设“学生素养发展中心”,集学生自我管理、服务和教育于一体,在这个创新性的空间,通过管理、服务、学习、体验、感悟、养成、展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成立阳光文化传播公司,形成“学校搭台—老师引导—学生唱戏”活动运行模式,把主席台让给学生就坐、让话筒响起学生的声音,锻炼了学生能力、树立了学生自信、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打造“四礼两仪”仪式,强化教育的仪式感,让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感受、触动、表达,牢记使命、勇于责任担当。
三、学生管理成效
成效之一:人才培养高质量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办人民满意职教号召,在十三五规划中,把高质量就业与高质量升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对待,两手抓两手硬,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通过努力,“双高”目标基本达到。
一是高质量就业。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入学第一个月即开展职业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本专业目标。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成绩斐然,邵思晨入选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队,毕家盛获全国创业创新大赛特等奖,多人次获国家技能比赛大奖,学生申报各类创新发明达60多项。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与世界500强企业、本地优质企业、产业集群的合作,学生在用人单位深受喜爱知名企业纷至沓来,学生就业质量日益提升。
二是高质量升学。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职扩招100万的重大决定。我校紧扣中职教育发展脉搏,直视学生升学工作,为高校输送合格生源。近三年来,毕业生升学人数和比例连续提升,2018届毕业生1997人,升入全日制高校就读人数935人,占比46.8%。其中反映高质量升学的本科上线人数,达到 103人,位列全省前茅。同时成为浙江省首批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试点学校,响应了国家稳就业的战略布局,满足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更高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更高期盼。
三是最美学子不断涌现。学校不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通过业余党校、团校、思政类社团每年培训学生500余人,每年应征入伍学生100余人,每年递交入团申请书1000余人,团员青年比例56%以上,每年递交入党申请书200余人,部分被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毕业生遍布衢州各行各业,省市级专业技术能手、青年岗位能手,“衢州百工”、劳动模范频现;在全国“最美中职生”评选中,衢州中专成为浙江省唯一一所连续四年上榜学校。走出了全国“最美中职生”标兵1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1人,全国“最美中职生”4人。此外,还有多人被评为省市最美中职生、“最美衢州,身边好人”、衢州市星级志愿者等。
学校吸引力和美誉度也大幅提升。如2018年招生,一天就招满,新生平均分与普高最低控制分数线持平,顺利进入我校就读成为许多初中学生的奋斗目标,学校流生管控成效明显,近三年流生率均低于1%,社会效应显著提升,2018年,学校被衢州市人民政府集体嘉奖,提升了职教的社会地位。
成效之二:典型经验铸品牌
我校管理融合培养成人体验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范式得到广泛的报道和认可,教育部官方网站作专门刊登,品牌辐射影响力大。每年接待外校学生实践5000余人次,接待全国各地200余所省内外职业院校来校考察交流。学校成为全国职业素养联盟主任单位,在浙江省中职核心素养培育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承办了衢州市中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现场推进会。
在核心素养培育过程中还形成了“中专红蓝”品牌,成为“红蓝工程”的重要着力点之一。“中专红”即志愿服务品牌,学校志愿者身着红色标志,走向社会、服务社会,每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多次,参与人次超2000人; “中专蓝”即学生自我管理品牌,学生自我管理团队在校园身着蓝色标志,开展自我管理。“衢州中专红蓝”品牌被浙江省教育厅命名为德育品牌项目,党建带团建的“中专红”被衢州市教育局评为“一校一品”党建特色项目,2018年,学校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中学志愿服务示范学校称号,已经成为我校的“金名片”。
成效之三:理论研究成体系
我校办学32年来,从坚持“全纳教育”学生观到信守“人人出彩”现代职业教育观,从实施“双全两自”育人模式到全面形成“办品质学校,育器质学子”的办学“器质教育”思想,完整构建了学校育人工作的生态链。特别是体验式核心素养培育范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已渐成体系。2017年教育部官网以《衢州中专积极探索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题,介绍了我校育人工作的经验做法;《构建“双全两自”育人模式,培养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获衢州市重点课题一等奖;2018年浙江教育报以《一场指向核心素养的学校变革》为题,全面报道学校教学和管理改革,《中职核心素养培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浙江省教科研成果二等奖;2019年《走进器质教育》《器质教育漫谈》两本专著已经完稿,与浙江大学出版社签订协议,即将出版;《基于器质教育的核心素养培育》立项为浙江省教学成果孵化项目,备战下届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
向管理要质量,强管理铸品牌。衢州中专将学生管理融合核心素养培育的创新做法还在不断探索之中,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不断探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途径和机制,深化实施“红蓝工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时代育匠,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