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责共担、过程互动”
时间:2020-02-18 来源: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起源于中国一汽(原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立的长春汽车技术学校。2009年移交长春市政府主办。学校地处长春市汽车经济开发区,与中国一汽集团、汽车开发区政府隔街相望,周边百余个大中型汽车产业公司围绕,先后与国内外400多个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校区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万余平方米,建有国内一流的汽车实训基地、机电实训基地和实训实验室182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亿余元。全校教职员工549名,在校生9600余名,继续教育5000余人,年开展社会培训及技能鉴定8万人日。

办学成果积淀丰厚,8万多名毕业生遍布世界各地,被中国汽车产业誉为“中国汽车人才的摇篮”。学校是国家首批28所高职示范院校、国家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机械工业新能源汽车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全国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吉林省高教强省高职龙头学校、吉林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一、管理整体情况

(一)聚焦“立德树人”,以“精神文化”引领教学管理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凝练中国一汽60余年文化积淀,融合国内外先进企业精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劳模与工匠精神为引领, 构建自主汽车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落实教学中心地位,保障教学有序运行。

2.弘扬劳模工匠精神文化

聘请汽车企业国家技术能手、首席技师等大国工匠为学生开展讲座,指导学生开展技能竞赛和实习实训;加强师生与技能大师交流学习,共同开展生产现场改善、技术革新项目,引领形成崇尚技能、热爱劳动的文化风尚,使“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理念内化于心,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二)聚焦“汽车产业”,以“全链对接”升级教学管理

1.专业链全面对接产业链,确保专业设置与产业的对应性

满足汽车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职业人才的需要,主动调整专业结构,沿汽车全产业链设置专业。在全国首开了汽车造型技术、汽车试验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上述四个专业填补了汽车产业链各环节职业人才培养的空白,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全国汽车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

2.专业升级紧随产业升级,保证了专业调整与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汽车研发领域中国品牌的打造;汽车生产制造领域的智能制造应用;汽车服务与贸易领域的衍生、共享经济发展等都对技术技能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基于上述产业相关领域的变化,学校相继增设了智能控制技术、汽车智能技术、工业工程技术、机械产品检测检验技术等专业。

(三)聚焦“资源共享”,以“集群优势”强化教学管理

1.机构保障,以专业群整合为依据,着力完善资源配置保证专业群充分发挥集群优势,专业群既是教学组织单位,又是基本的管理和建设单元,按专业群设置机构、配置资源。对应五大专业群设置了五个专业教学院部,校企合作建成了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现代制造技术、汽车检测维修、汽车营销服务五大实训中心。

2.以核心专业为引领,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专业群引领专业动态变化,不断适应汽车产业发展。如汽车工程专业群的引领专业由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升级为新能源汽车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专业群的引领专业由电气自动化技术升级为工业机器人技术。近年来学校新开设的专业,均是以专业群的发展方向为指导。如在汽车工程专业群新增了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在自动控制技术专业群新增了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等。

3.以专业群建设为基础,持续构建共享平台

学整合专业群内部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资源,实现高度的共享。各专业群均构建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课程建设平台。4门专业平台课程建设成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四)聚焦“机制突破”,以“校企共管”夯实教学管理

1.以职教集团为抓手,形成校企教学管理合力

学校牵头组建全国机械行业新能源汽车职教集团,牵头组建吉林省示范职教集团——吉林省汽车职业教育集团,携手一汽集团共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携手长春市机械制造行业商会开展战略合作。通过搭建上述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整合了校企教育教学和培训资源,形成了校企合作共管的一体化教学管理长效机制。高端国际合作标准体系培养学生覆盖率达到32%。

2.发挥学校资源优势,提升企业培训管理水平

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的搭建,也为汽车行业的大中型企业、中小微企业提供了存量人员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并为企业持续输送满足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育人机制的建立,不仅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校企互利共赢,协同发展。

(五)聚焦“制度创新”,以“分类建设”保障教学管理

学校积极开展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从传统的管理制度向现代化的、先进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转变。针对教学管理主体和对象的不同,分类建立教学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和针对性。以学校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教学管理制度制定为例:针对学校和企业方面,校企共建了《现代学徒制项目管理办法》《现代学徒制合作企业选拔标准》《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协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指导意见》《现代学徒制考评评价与督察制度》;针对校企双导师,制定了《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队伍建设指导意见》《现代学徒制企业导师管理细则》《现代学徒制校内导师管理细则》;针对学徒制定了《现代学徒制学徒守则》《现代学徒制项目学徒评价办法》《学徒能力素质模型》等教学管理文件。通过分类制定制度,针对性管理,进一步实现了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提升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六)聚焦“运行管理”,以“分层培养”完善教学管理

1.构建学生多样化发展教学管理支持体系

强化多样化人才培养,构建“共性化课程平台+个性化课程模块”专业课程体系;开展学年学分制,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选课程;开展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差异,建立不同层级的课程教学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课程置换制度,为学生多样化成才提供制度保障,鼓励学生通过职业技能竞赛、企业实习实践、创新创业、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提高技能水平和综合职业能力,努力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风尚。

2.建立学生技能等级证书管理体系

分类支持学生考取技能等级证书、企业技能认证证书等。学校坚持常态化“教学诊断与改进”质量保障体系,以动态数据监控作为诊断依据,以常态教学督导督查作为诊断路径,以行业企业政府等评价作为改进成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七)聚焦“智慧服务”,以“信息平台”助力教学管理

1.全面建设各类教学管理系统

作为教育部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学校以教学管理系统建设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抓手,开展智慧校园建设、自主开发了适合我校汽车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务管理系统软件、与工学云共同定制了蘑菇丁实习管理软件、引进了麦可斯教学诊断系统及毕业生管理系统。

2.建立校企互融互通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

每个学院建设2个交互式企业现场教室,实现校企教学互联互通,教学过程中可以实施接入企业现场,由企业教师进行指导教学、现场展示、实训演示等;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学校教学资源与企业培训资源的高度共享,企业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和学校学生实习培训都可以通过资源共享平台查阅相关材料进行在线学习;共建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平台,支持联合培养项目的在线管理、过程考核录入、终结性评价等工作,同时为企业教师远程开展联合培养项目的教学管理提供保障;与供应商合作开发实习在线管理平台,实时发布教学管理相关信息、了解学生实习情况、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和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高效率开展实习管理,保障实习管理有序进行。

二、管理特色创新

(一)实施高职四年弹性学制教学管理创新,满足企业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1.企业参与高职四年弹性学制专业教学管理全过程

为适应汽车产业对高端技术技能紧缺人才的特殊需求,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高职四年制专业。企业全程参与试点工作的规划与设计、人才培养的计划与实施,培养效果的跟踪与评价。

目前已有三届200余名毕业生,在企业主要从事复杂技术工作。合作企业也从国内延伸至海外,新加坡两家汽车电子公司将按照工程师助理岗位标准对高职四年制专业学生进行联合培养。

2.适应技术技能人才结构性需要,扩大专业规模

2012年,首批两个高职四年制专业开设后,基于良好的实施效果,在2015年继续增设了数控技术(装调维修方向)、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现场管理方向)和工业机器人技术等高职四年制专业。目前,两届毕业生主要从事复杂技术工作,深受企业认可。

(二)实施国际化合作项目本土化创新实践,构建教学管理质量控制系统

1.借鉴精益管理理念,推动教学质量文化建设

借鉴日本丰田精益管理理念和改善管理理念。开展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按照“人人都是教学质量改善者、每个教学环节有可以改善的空间、任何教学场所都可以开展教学质量改善”的基本思路,形成了动态、持续、螺旋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诊断与改进体系,持续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借鉴欧洲汽车企业管理经验,开展教学质量过程监控

学校先后与德国五大汽车公司(奔驰、宝马、保时捷、奥迪、大众)和博世公司、英国捷豹路虎、法国米其林、一汽-大众等国际企业合作,对接国际标准开展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56个校企联合人才培养项目。借鉴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简称SGAVE项目)“以学生为中心,任务引领、工单引导、问题导向 ”的理念和英国捷豹路虎合作卓越项目的教师与学员认证体系,开展与学生为中心的分层级教学质量过程评价,保证了教学质量控制的实时性和动态性。

(三)实施“政企行校”协同联动管理模式,构筑人才成长“立交桥”

学校、企业(一汽集团)、吉林大学等本科院校多方合作,满足企业需求,发挥五大专业群优势,共同开发了企业现场管理、汽车制造与装调技术、汽车机械制造技术等5个本科继续教育特色专业,继续教育在校生规模达5千人。面向企业班组长开展的企业现场管理专业已成品牌,共为一汽集团培养了4千多名生产一线班组长,毕业的学员中有的获得国家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员工们将企业现场管理专业班组长班称为“班组长的黄埔军校”。学校还与天津大学、同济大学等合作开展在职人员的企业管理、车辆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学历教育,为企业员工特别是职业院校毕业生打通了职业发展学习的通道。

三、管理效工作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占据高点,教学成果享誉世界

学校近五年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毕业三年后近20%以上走上了管理岗位,近50%以上的毕业生从事复杂技术工种。学生对学校就业工作平均满意度为93.6%,企业对学校就业工作满意度高达98%。 学校培养8万多名毕业生,成为汽车产业各领域的生力军,涌现出王洪军、李凯军、金涛、高大伟、齐嵩宇、杨永修等一大批优秀毕业生,成长为国家知识型劳动模范、科技创新人才、技术能手、自主创业人才。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伴随中国汽车产品走出去,与一汽进出口公司开展联合培养,一批优秀人才输送到巴基斯坦、伊朗、越南、肯尼亚等国家,与俄罗斯南俄国立技术大学联合开展学生交流,与缅甸交通部合作举办“汽车维修培训班”,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二)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升,管理成效国内一流

学校连续五年承办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类赛项,彰显了学校实力,扩大了社会影响,促进了学校建设和专业建设。近五年,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累计获得一等奖14项,吉林省大学生(含本科)创新创业“互联网+”大赛获得金奖3项,国际焊接大赛团体金奖1项,个人一等奖2项。

2018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吉林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学校建成了全国首个面向汽车研发与试制领域的高职专业群;两个专业获批成为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建成吉林省品牌专业群4个(占专业群80%),12个专业获批成为吉林省高水平建设专业(占专业50%);校企合作专业覆盖率100%。 专业课理实一体化教学覆盖率100%; 入选中央电教馆岗位核心能力线上精品课建设660个课程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