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复兴号高铁精神 培育“可靠、卓越、过硬”时代新人
时间:2020-02-18 来源: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创建于1951年,1994年全国首批举办高等职业教育,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河南省唯一的公办轨道交通类高职院校、全国铁路系统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校设置有15个教学院(部),全日制在校生17992人,教职工920人。

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围绕地方有作为、服务行业有贡献、融入国际有影响、培养学生有发展”的高水平职业院校。依托行业背景,融合企业文化,围绕“立足铁路、以生为本、匠心培育、个性发展”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以三个“铁”字为特色的校企双元管理育人新模式。

一、管理整体情况

我校学生管理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为本,以“崇德尚能,知行合一”校训为根基,实施信念引领、能力筑基、行为养成三大工程,建立校企双元管理育人新模式(如图1),形成铁路文化与职教特色相互融合的学生管理工作特色品牌,以“自主创新、精益求精”的“复兴号”高铁精神为国家培养更多可靠接班人、卓越职业人、过硬高铁人。

(一)“一个理念”,标定育人方位

遵循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把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放在首位,践行“三全育人”理念。一是依托“四支队伍三类课堂”,实施全员育人;二是建立覆盖招生、入学、在校、就业等环节的全周期智慧学管体系,实施全过程育人;三是打造“课堂、实践、网络”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平台,实施全方位育人。

(二)“双元互融”,构筑育人坐标

依托行业背景,统筹育人资源,将企业标准、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学生培养定位相融合,贯通成才通道,开启校企协同管理育人高速引擎。建立校企双主体订单管理机制、准职业化顶岗实习培育机制、校企协同创新创业机制,彰显匠心铸魂的职业教育特色。

(三)“三铁特色”,构建育人体系

形成“铁”字为先的铁路行业特色与职业教育特色相互促进、相映成辉的工作格局,将铁路半军事化管理规范融入学生管理文化内核,实行职业化教育和员工化管理;将“铁军作风”融入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努力培养“能吃苦,爱劳动,守纪律”的“铁军”传承人;将铁路行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内核,营造特色校园文化。

(四)“四个机制”,保障育人成效

一是革新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建立学工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学校成立学生工作委员会,制定《学生全面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打造以128名专兼职辅导员为基础,36名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师和48名就业创业导师为保障,420名企业导师为后盾的学生工作队伍。

二是健全组织体系,建立学生组织联动机制。学校坚持党建带团建,高质量实施“青马工程”。加强校院两级学生组织联动,规范学生干部培训考核,完善团代会和学代会制度。

三是创新学生工作模式,建立“互联网+学生管理”信息化机制。形成“制度建设全面化,人才培养全员化,校企共管全程化,管理手段智慧化”的学生工作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智慧学管支撑体系,形成“学工队伍全天候巡查、系部定期核查、学校随机督查,平台全面分析”的日常工作机制。

四是保障学生权益,建立安全应急机制。畅通学生申诉投诉渠道;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诉求,跟进推动解决;组建学生信息员队伍,动态研判学生思想动态;成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项工作组,制定应急预案,强化预警机制;严格巡查督查,全面保障学生在读期间的心理健康及人身安全。

 二、管理特色创新

学院结合行业特色,融合铁路文化,将企业标准和学生培养相结合,统筹育人资源,强化协同联动,形成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校企联动、协同育人的特色管理模式。

(一)打好“铁”的底色,“一体多维”树匠心

通过学校、企业、社会三方协同发力,挖掘校内外实践育人资源,创新思政教育实践形式,建成“翻转课堂+劳动教育+校外实践”的多维思政工作平台,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

1.从理论教育向实践锻炼延伸,搭建劳动教育平台

思政实践课列为公共必修课(共计60个学时),制定课程标准,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由学生工作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共同负责,在第二、三学期均安排1周劳动实践,负责校园公共区域卫生,由辅导员担任任课教师并评定成绩。开展动员活动、岗前培训、安全教育等,建立课程管理制度,实行网格化管理,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

2.从传统讲授向翻转课堂延伸,搭建翻转课堂平台

开展了大学生讲思政课、文艺展演等思政实践教学系列活动,搭建翻转课堂平台。学生组建团队,共享教学资源,课前分组研讨;课堂形式翻转,师生角色转换,由“学生被动听”变为“学生主动讲”;课余组织展演,以练促学,开展思政实践系列活动,成立思政类社团等。

3.从校内阵地向校外基地延伸,搭建校外实践平台

建立实践长效机制。一是建立红色教育基地、人文教育基地,搭建学生思想政治和人文素养教育大课堂。二是积极培育志愿服务精神,发展壮大“专业、特色、长效”的志愿服务项目,建立了20余个校外服务基地和40个校内服务基地。三是运用暑期社会实践,开展扶贫帮困、支教助学、政策宣讲、环境保护等多角度的志愿服务活动。

(二)立足“铁”军本色,“三措并举”践匠行

将铁路半军事化管理规范融入学生管理文化内核,实行职业化教育和员工化管理,培养学生“能吃苦、爱劳动、守纪律”的铁军作风,打造了体现中国高铁精神、突出行业职业教育特色的半军事化管理品牌,形成了“军士后”示范班、轨道创新实验班等特色育人项目。

1.传承“铁”军半军事化传统

成立半军事化管理委员会,与辖区人民武装部共同论证编写军事理论课程,在其指导下组织实施教学,扎实学生军事理论基础;制定军训教导团训练课程及大学生仪仗队日常训练课程,增强学生体能素质;选拔优秀退役士兵学生,组建80人的校军训教导团,承担新生军训任务;组建150余人的大学生仪仗队,开展军体活动;建立学生管理教导队,指导督察早操晨练、宿舍内务等,加强养成教育;2018年招收67名退役军人组建国内首个“军士后”班以准军事化标准整理宿舍内务,打造样板宿舍。

2.打造“铁”军主题文化校园

学校突出铁路文化主题,建成火车头广场、铁龙休闲区、列车书吧、铁路文化博物馆等铁路特色的人文景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营造铁路特色校园文化。邀请省军区国防教育宣讲团进校普及国防教育知识,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河南省国防知识竞赛、国防教育科研论文征集活动,激发了国防知识学习热潮。省军区、郑州警备区国防教育暨征兵宣讲团走入校园,退役大学生现身说法,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3.锻造“铁”军过硬职业技能

按照现代学徒制试点要求,与铁路局等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87个,加强校外实习学生管理服务,组建临时党支部、团支部,强化“在干中学”,跟师做徒,勤学多练,引导学生向着过硬铁路人迈进。用精益求精、敢于挑战、刻苦拼搏的高铁精神支撑着高铁的安全高效运行。

(三)彰显“铁”路特色,“校企双元”育匠人

深化校企融合,形成 “理事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三级管理体系,校企共同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管理资源协调互融,构建出“双导师、双管理、双考核”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1.校企双主体订单管理机制

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优化合作体制、管理、激励制度,统筹校企管理资源。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厂中校”与“校中厂”管理办法》等制度,形成 “理事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三级管理机制。与省教育厅、郑州铁路局开展“厅局共建”,成立郑州铁路高等职业教育集团等,开展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建设。在学生管理中落实校企联动机制,实施“双导师、双管理、双考核”的特色学管模式。

2.校企协同创新创业工作机制

学校积极引导学生跟踪铁路行业技术发展趋势,依托学校6个省级工程中心、3个市厅级工作中心,牵手优秀校友“大国工匠”李向前工作室等行业、企业科研创新平台,把企业技术需求变成学生科技社团的研创、竞赛项目,学生在铁路企业工程师、学校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问题导向、应用导向的科技研发,有针对性开展就业创业指导,建立校企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协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管理服务的生态圈。

3.“双导师、多层次、项目化”育人机制

强化社团思想引领,将团支部建在社团,形成学管队伍思想引领、精英教师团队专业指导的“双导师、多层次、项目化”育人机制(如图4)。多层次目标明晰导向,按照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因材施教,将社团成员分成普及型、提高型、创新型、研发型等不同层次,形成完善的培养过程:新学员重点学习基础知识→考试合格后进入实践环节训练,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确定学习项目→达到熟练程度后,独立开发项目,合作参与大型科技比赛、科研开发。推行社团项目学习制、社团项目企业制、社团项目竞赛制等项目化运作模式,有效提高科技社团职业化,具有目标明确、管理有形、操作性强、工作效率高等特点。

三、管理工作成效

(一)模式创新孕育新品牌

近5年,学生管理队伍夯实基础、苦练内功,探索新理念、孕育新品牌。完成学生管理研究课题162项,发表论文186篇,出版教材及专著24本,创新学生管理规章制度30余项,探索形成100余项校园活动品牌。先后获得全国就业工作示范单位、教育部国防特色学校、教育部首批信息化试点单位、河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品牌、河南省学生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十佳优秀学生工作先进单位(高职院校唯一一所)、河南省十佳优秀学生工作品牌、河南省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单位等多项荣誉。

(二)人才培养凸显新成效

学校被授予河南省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学校称号,培养了越南铁道部原副部长阮明奎、全国劳动模范张俊卿、郑州铁路局原局长徐宜发以及十九大代表、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李向前等一批杰出校友。在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竞赛评估结果(高职)TOP100中位列全国第17、河南省第一。近年来,在校生共获得省级一等奖及以上奖项154项,其中国家级奖项84项,实现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六连冠”。2017年“嵌入式技术与应用开发”赛项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实现了河南省该赛项全国一等奖零的突破。

(三)就业质量实现新飞跃

学校先后与30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业开展订单培养,70%以上的毕业生被国有大型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录用,实现了高质量就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年达97%以上,毕业生工作岗位与专业相关度为87.6%。订单班学生比例超过50%,特色专业入学即就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满意度保持在96%左右,毕业生对母校总体满意度长期保持在95%左右。近三年,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就业工作示范单位、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四)创新创业取得新突破

近五年我校学生获创新创业类国家级奖项28项,省级59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入选国家级示范课,独创TAS教学平台填补省内创业指导课程信息化教学的空白。2017年以来指导学生创业项目900多个,其中28个项目孵化并注册公司,每年产生近2000万的社会价值。打造出以无线电协会、机器人科技创新协会为代表的精品科技社团,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能手。如无线电协会社团成员王斌创办郑州中航软件开发有限公司、上海凯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生产LED显示屏控制卡,业内排名全国第一,成为行业领军人物。

(五)育人成效获得新关注

学生管理成效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人民网、《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家级媒体报道。如全国最美青工、我校毕业生张艳华,作为昆明铁路局唯一一名女性接触网检修工,被《新闻联播》以“接触网上蝴蝶飞”为题专题报道;2016届毕业生、“列车熔接工”陈冠宇,累计焊修列车45000余辆,全部焊缝连起来约50万米,没有发生一起故障信息反馈,被央视称为新时代青年匠才典范;在大别山腹地默默奉献的我校毕业生“八朵金花”,被老区人民亲切称为大别山里的“铁路之花”。

进入新时代,学生管理在育人工作中的重要性愈加突显。学校将进一步审视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问题,打好钢“铁”底色、立足“铁”军本色、彰显“铁”路特色,积极推动学生管理的科学化、智慧化、人性化。坚持“三全育人”理念,持续加强智慧学工体系构建,推进能力重构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