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重庆电子工程职学院
一、管理整体情况
(一)基本校情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是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位于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也是重庆科学城“智核”区,地盘宽区位好空间可拓展。占地1365亩,固定资产10亿元,校舍50万平方米,在校生21638人(学生人数多),全日制留学生58人,馆藏图书140万余册。现有教职工1106人,其中教授98人(自培二级教授3人)、博士90人、国特津贴获得者7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家技能大师1人。学校凸显“新一代电子信息与智能化”办学特色,从“带电改造”到“智能提升”,基本形成国内一流有影响、行业区域有特色的专业集群体系。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办学定位清晰,人才培养经验丰富,形成了专业品牌有影响,招生就业人气旺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截止2019年5月,学校在校生人数为21638人,全日制留学生为58人。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高校就业50强、创新创业50强和服务贡献50强院校,学校连续两届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5年至今,学生省部级及以上竞赛获奖675项(国家级569项),其中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5项。
(二)管理规划
学校高度重视育人工作,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培养。据此,学校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着力点,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目标,秉持“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共管共治、协同驱动、要素优化”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理念和思路融入学校《章程》。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努力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写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十三五”规划》,并专门制定《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十三五”专项规划》《“大思政”三全育人清单》等。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等文件精神,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学校建立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生管理规定》为基础的“1+4+N”制度保障体系,制定了《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生管理规定》《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规定》《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籍管理办法》《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生处分管理规定》《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生申述处理办法》《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实施办法》等系列制度,形成学生管理工作的四位一体格局。学生据此制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现顶层设计到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的“精准滴灌”。
(三)组织架构及管理实施
为了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学校对既有的组织架构进行了优化(如图1所示)。学校党政采用“纵向多层级联动、横向多维度协同”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深化治理结构改革,解决育人过程中,学工一家单干的问题。
纵向维度上,建立了学校党政——党委学工部——二级学院——辅导员——学生为纵轴的,纵向多层联动的组织架构;从横向维度上,以纵轴为基础,建立各层级之间的横向多维度协同的组织架构。如在职能部门架构方面,实现党委组织部和宣传部对党建与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实现教务处与学工部在育人工作方面的学教联动,实现校团委对学工部工作的团学跟进,实现合作发展处与二级学院之间的多层级产教融合平台与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以及安全处对育人工作的后勤保障和安全教育。
以学教联动为例,采取职务加挂、人员AB角等方式,促进学教联动。如院系领导交叉任职,实行双带头人制度;学管副书记与教学副院长是AB角;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课程教师,企业导师师傅协同育人管理机制;教学工作会与人才培养工作会套开等会议制度,切实做好学教联动,促进组织合力育人。
在院系设置方面,学校按育人功能和专业集群,对二级学院进行了整合。设立了3个功能性二级学院和8个实体性专业学院。将党委思政研究会秘书处挂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将美育与艺教中心、创新创业中心挂在通识教育与国际学院,将高水平运动代表队训练中心挂在体育与国防教育教学部。凸显和确保三个功能性二级学院的育人功能
(四)保障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育人保障体系建设,重视顶层设计,统一思想,完善体制机制。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生管理工作的顶层设计,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学生管理四位一体工作机制。
1.在组织保障方面:形成了党委领导,“纵向多层级联动、横向多维度协同、共管共治共育共享”的“三全育人”合力。学校坚持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行精细化教育和管理,促进学生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2.在制度保障方面:将“1368”学生智慧管理模式纳入《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配套制定了《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十三五”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管理与学校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协同发展,同频共振。基于《学生管理规定》,构建起包括学籍管理、学生违纪处理、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学生权益申诉处理等的“1+4+N”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体系。
3.在队伍保障方面:科学管理,配齐配强辅导员工作队伍。学校把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队伍纳入学校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现有专职辅导员114人、持证心理咨询师29人,均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200和1:4000标准。长效发展,促进辅导员素质提升。学校制定了辅导员考核办法和辅导员聘任管理办法,完善激励保障机制,落实专职辅导员“双线”晋升要求。从2015年至今,共24名专职辅导员进入领导岗位,4名专职辅导员晋升为副教授以上职称,2名在读博士。共组织辅导员参加校内外培训360余人次,邀请校内外专家讲座60余次。2018年组织89名辅导员赴南开大学参加“管理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培训(附件13)。成立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附件11),搭建理论研究平台,支持学工队伍开展思政理论研究。
4.在经费保障方面:根据《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财务预算,从2016年起,学校将累积投入1450万元用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项目。另外,学校按照每年200元/生标准下拨学生日常管理经费、按照学校事业收入的5%提取学生资助经费、按照50万/年标准划拨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经费,每年划拨30—70万元设立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基金,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经费保障。
5.在阵地保障方面:大师引领、开放共享校内活动基地。学校建有“首批重庆市众创空间”,并被授予重庆市高职院校唯一的“国家级众创空间”,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建有重庆市高校唯一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陈良无线电调试工工作室”、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陈志军汽车维修工作室”、教育部“中兴-重电”ICT行业创新基地等13个区域性行业性公共实训中心;建成“中央财政支持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基地”等40个共建开放性公共技能实训基地;建有1360m2 的学生公寓党团活动基地、1500m2的学生活动中心、1.5万m2的高水平运动代表队训练管理中心,建有6000m²“国家级众创空间”、500m²“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
二、 管理特色创新
(一)“1368”学生智慧教育管理的内涵:
“1”:学校层面以素质教育养成为目标,实施完全学分制下10个素质学分的认证标准办法,进入人才培养方案,纳入毕业标准,并以首批市级示范智慧校园平台为运行支撑。
“3”:学管层面建构起党委学工部﹒二级院系﹒班级辅导员三级联动机制,实现管理育人同频共振。
“6”:学生层面创新“六讲五不”综合素质标准清单和测评量表。
“8”:辅导员队伍层面建立“八双”管理育人内生动力机制,让育人者先受教育,让信仰传递信仰,切实解决管理育人“最后一公里”,解决普遍存在的上热中温下冷问题。
(二)“1368”学生智慧教育管理的重要意义
1.创新与实践了“1368”学生智慧教育管理模式:凸显学生管理和综合素质育人信息的“全”。
在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指导下,“1368”学生教育智慧管理模式与“三全育人”理念高度契合,成功实现了学校全员参与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智慧管理与教育引导。
2.搭建以智慧管理平台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养成的大数据平台:聚焦学生教育管理发力的“准”。
学校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出一批特质明显、品牌突出、效果优良、符合学校实际的育人平台,为素质教育提供充足保障。依据学生综合素质学分的定义,确立大学生综合素质表现的观测维度,设计开发了学生智慧管理平台,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表现进行数据收集和记录。以学校的诊断改进平台为依托,借助校园大数据资源,多方采集学生在校行为轨迹、人脉关系、消费记录等指标,依据学生管理平台提供的数据信息,管理主体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进行研判,及时发现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调整学生工作的重点。
3. 建构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学生就业与创新创业“双课融通﹒三师协同﹒四步循环”的实践运行机制,实现学生管理质量的“优”。
发挥学校“新一代电子信息与智能化”特色优势,集成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教务、迎新、离校、一卡通、用电、财务、门禁、就业、学勤、素质学分等应用业务场景信息系统,建成重庆市首批示范智慧校园大数据平台。凭此构建起学生综合素质“目标链﹒标准链﹒制度链﹒数据链﹒诊断改进链”的教育管理体系,基本实现校本教育管理与素质养成的监测预警智能化考核评价。
(三)校企协同“双元”育人
学校牵头成立长江经济带产教联盟、重庆电子信息职教集团,并按照“产业链∙技术核∙职业域”依据核心技术引领、技术基础相通、职业岗位相关,建立起专业集群层面7个校企联盟、6个产业学院、2个市级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4个国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多层级产教融合育人平台,校企共建11个党建创新实践活动基地,辅导员协同学业导师、企业导师参与教育部6个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和顶岗实习管理,协同推进校企“双元”育人。
三、管理工作成效
(一)管理机制有效
一是建立起一套具有可借鉴推广的“1368”学生智慧教育管理模式;
“1368”学生智慧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和运行时时呈现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管理中的新问题,应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采取大数据分析和PDCA循环质量管理的研究方法,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动态和趋势进行检测、诊断和改进,并建立一整套完整的“1368”学生教育智慧管理模式。该模式对“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小、落地、落实。自2014年试行以来,效果较为显著,为重庆市教委、各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综合素质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也为其他省市高校开展学生综合素质管理工作提供学习的模版,能够产生示范的经济、社会效应。
二是学管层面建立起党委学工部、二级学院、班级辅导员三级联动机制;“1368”学生教育智慧管理模式形成了“纵向多层级联动、横向多维度协同”合力育人机制,既保证了学生大数据采集的客观真实性,又有助于教育主体间的联动机制形成,有力的推动了学校的三全育人工作。
三是搭建起学生素质养成与拓展的数据记录、集成、挖掘、分析的成长轨迹智能化监测与预警机制;“1368”学生教育智慧管理模式以学校的诊断改进平台为依托,借助校园大数据资源,多方采集学生在校行为轨迹、人脉关系、消费记录等指标,依据学生管理平台提供的数据信息,管理主体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进行研判,及时发现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进行预警,进而有助于学校调整学生工作的重点。
四是建立起辅导员“八双”管理育人内生动力机制。
辅导员“八双”管理,促成了高素质学工队伍的形成,为学校的管理育人提供重要支撑。辅导员边婧、钟敏、邓芮分获重庆市第三届、第五届、第七届辅导员技能大赛独立院校与高职高专组一等奖;张华敏荣获“2015年度重庆市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2017年重庆市辅导员择优资助计划、2017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征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刘影荣获“2015年重庆市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白玥婕荣获“重庆市2016年度优秀辅导员”和“2017年度重庆市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何光明荣获“2017年度重庆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八双”管理,促进了我校学生教育管理理论研究。理论成果引领全校育人改革,推动了我校学生管理实践迈上新台阶。学工部部长何光明受邀到中北大学、江苏信息职业学院、重庆市商务职业学院等市内外13所院校做机制的应用推广专题报告;吸引35所兄弟院校来校交流学习;吸引人民网、华龙网和马来西亚官媒等海内外媒体采访报道,发挥了较好的应用推广作用。
(二)管理成果丰富
学校学生教育管理成果丰硕:
一是学生就业创业率高。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师生共获(发明)专利上千项,近三年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8%以上,成功孵化创新创业企业228家,带动2612人就业;参加创新创业竞赛,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92项。
二是涌现出“全国高校创业英雄十强”“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杨成兴、中科院院士助手柯聂桐、蓝桥杯国际大赛银奖卓洪、长安集团“国家技术能手”田钭等一大批高素质卓越工匠。
三是校学生会当选为第二十六届全国学联主席团单位。
四是“五育并举”,高水平运动代表队拉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学校学生男子足球队连续九届获重庆高校校园足球联赛冠军,连续五年打入全国大学生校园足球总决赛,2016赛季,获全国总冠军;学校啦啦操代表队获16项全国冠军,即将代表国家队赴美国参加国际比赛。
五是被团中央命名为“团学改革示范点”高校。
六是成为重庆市教委学生管理规定起草和审定专家单位。
七是成为重庆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三五”规划起草成员单位。
(三)管理工作理论研究成果
学生教育管理理论研究成果引领育人改革:
一是近三年学工队伍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67篇;立项市级以上管理育人课题34项,获批经费55.7万。
二是成为全国学生管理工作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
三是成为中国高教学会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单位。
四是《高职新生入学教程》《基于目标管理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研究》均获2016年度中国高教学会学生管理分会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
五是2017年主持的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熔铸六讲五不平台,落细落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团中央经典案例。
六是该特色创新项目《大数据时代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368”智慧管理模式研究》推报为教育部规划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