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 严 细 实”的管理理念 培育精神成人、专业成才、事业成功的技术技能人才
时间:2020-02-20 来源: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是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甘肃省优质高职院校。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遵循“高标准、严要求、精细化、求实效”的学生管理理念,率先引进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创新实践“直线+方块”的半军事化学生管理模式,在甘肃省高职高专院校首家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启动实施 “课堂思政三分钟”育人工程和“123·百千万”百日素质自我提升工程,有效保障了学生管理水平,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稳步提升。

一、学生管理整体情况

1.将“高严细实”作为学生管理的根本遵循

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学生第一”的管理思想贯穿于教育管理服务全过程。学校立足石化行业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遵循“高严细实”的学生管理理念,传承“铁人”精神、培育“铁人”素养、锻造“铁人”品格,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建校63年来,培养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12万余名石化行业建设人才。近年来,学校82个招生专业或方向,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连续10年超过96%,其中80%以上在石油化工类企业就业。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 “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单位”“甘肃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构建“校为主导、院为主体”校院两级学生管理工作模式

学校现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石油化学工程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及成人与职业培训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4万余名,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87名,成人教育和短期培训学员近万名。现有教学班级340个,班主任214名,设有17个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1006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结构合理。按照“专职为骨干、专兼结合、优势互补、动态调整”的思路,配备专职辅导员88人(复转军人20人),兼职辅导员5人,师生比1:160。专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47人,师生比1:300;心理健康专职教师4名,兼职教师28名,高于国家的相关规定。

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聚焦学生发展,坚持从严管理、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统筹推进符合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的学生管理体系建设。引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标准,建立完善了58项学生管理制度。

二、学生管理特色与创新

1.引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学校于2005年在甘肃省高等院校中首家引进、建立和实施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制定了59个控制程序、33个工作流程,修订了350个管理制度,158个岗位工作标准,同时将完善过程考核、目标考核、督查整改制度及学生管理标准全部纳入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在学生管理的决策、执行、改进、创新等各个环节,遵循PDCA循环机制,基于风险防控思维,强化质量意识,建立目标、过程、职责、制度、考评、改进精细化管理系统,实现过程、目标管理。执行《纠正与预防措施控制程序》,加大对潜在风险和问题的整改力度,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学生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工作标准更加规范,管理效率明显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学生对管理工作满意度逐年提高。

2.搭建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全面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效率

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建立开放、智能、共享的学生管理数据中心,有效获取、存储、分析学生管理数据,对学生工作科学决策、层级管理、个体分析提供精准依据。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引入智慧学工系统,通过全员参与构建,优化工作流程和手机终端,为学生入校到离校的全过程提供管理和服务,提高学校学生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智慧学工系统涵盖了学生管理工作的8个部分、80项功能、130张统计分析图表,能够完成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各环节的数据采集,为学生管理提供有力、有效的技术支撑。目前,学校招生与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系统已实现完美对接,智慧学工“完美校园APP”终端可实现学生注册报到、缴费、住宿、统计查询、毕业离校等数字化管理,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学校数字化校园与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将学生管理人员与学生紧密互联,实现学生管理人员、班主任、学生远程、多角色协同管理,显著提升了服务学生的效率。2018年学工系统中“工学云”实习管理平台模块为学校获“全国实习管理50强”提供了有效支撑。

3.实施“课堂思政三分钟”育人工程,全面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学校率先在甘肃高职院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管理的全过程,创新实施“课堂思政三分钟”育人工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由“思政课堂”向“课堂思政”转变,形成“三全”育人工作的合力。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学经典、校园文化等编写出版了《课堂思政三分钟育人读本》,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学校总结提炼了所有任课教师在课前三分钟讲思政的典型做法,撰写了《这样的课前“课”最受欢迎》,并在2018年《中国教育报》刊发,对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典型示范推广效应。长期以来,学校致力于劳动精神的培养,在所有在校学生中开设了劳动教育实践课。持续开展诚信教育,制定《学校学生诚信守则》和《学校学生诚信标兵评定办法》,形成了任课教师、班主任、班委会、辅导员共同评价的“四评价”机制,营造了“人人讲诚信,事事守信用”的氛围。近三年,1193名学生被评为“诚信标兵”,毕业生对企业忠诚度高,毁约率不超过0.07%,学生已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达到知行合一。

4.实施“123·百千万”百日素质自我提升工程,全面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基于学校招生50%以上为单招学生的生源结构特点,结合单招学生录取时间及学习基础,将单招学生的管理和素质提升工作前移,实现中职、高职教育的无缝对接,学校实施了“123·百千万”百日素质自我提升工程。具体内容如下:

 “1”—至少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参加一次当地社区组织的“学雷锋”青年志愿者活动,或与将要学习专业相结合,制作一件科技作品。开学报到时上交一篇不少于2000字的社会实践报告或一件科技制作作品。

“2”—在学校的学习平台上学习两门必修的网络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绩合格,开学后免修。

“3”—读三本书,其中两本为提升人文素养方面的书籍,一本为将要学习的专业基本知识方面的书籍。

“百”—阅读学习百篇励志成才正能量的文章(提升人文素养方面的文章,每日一篇)。

“千”—学习熟记一千个以上英语单词(其中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单词不少于500个,常用英语单词不少于500个)。

“万”—在规定的学习笔记本上写一万字以上的读书、学习笔记(两门网络课程、百篇励志成才文章、三本书籍摘抄及体会)。

在组织实施方面,坚持“六有”(有计划、有实施、有检查、有总结、有表彰、有交流)模式,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拔尖培养和大赛历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认知能力,夯实学生职业发展基础。该做法实现了录取即入学,入学即管理,达到了全员、全时段教育管理的目的。近三年,完成近万名学生的培养,学生参与率达100%,570名学生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奖励,有70%以上单招学生进入规模企业就业,近45%的单招学生进入“500强”企业就业,得到了企业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5.面向贫困生源开展“成人、成才、成功”教育,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学校主动服务地方与行业需求,瞄准甘肃省75个贫困县,实施精准招生、精准资助、精准培养,开展“精神成人、专业成才、事业成功”教育,着力办好“拔穷根”的优质职业教育。精准招生抓龙头,积极落实自主招生政策,按照《甘肃省精准扶贫高校招生专项支持计划》要求,一方面通过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招生计划,提高职业教育扶贫的精准度;另一方面积极对接贫困地区中学、中职院校,开展“优质生源基地”授牌及奖励行动,打造生源“蓄水池”。精准资助配良方,建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校友奖学金、企业奖学金和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勤工助学等为主要内容的资助体系,重点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加大资助力度。200多家企业和广大校友为学校捐赠经济困难学生基金1400多万元,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岗位130个,近五年共资助经济困难学生近3万人次。精准就业“拔穷根”,对接地方人才需求,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与重庆两江新区等4个国家级新区签订校企合作框架协议,构建以“云就业”平台为基础的“互联网+就业”新模式,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和就业困难群体,精准识别,建立帮扶工作台账,实施“一生一档案”“一生一办法”就业跟踪服务。

近三年,学校招生15418人,其中甘肃籍生源占93.38%,75个贫困县生源占92.59%,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占26.94%,学校联系帮扶的深度贫困县学生283人。学校通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企业赞助、个人捐助以及社会援助,分别资助学生总数6676人、7535人和8043人,资助金额分别达到1538.28万元、1603.11万元和1652.71万元,资助学生数和资助金额逐年增加。学校毕业学生12896人,就业12629人,就业率达到97.93%,甘肃省75个贫困县毕业生就业率98.86%,建档立卡贫困户毕业生就业率99.10%,平均薪酬每月4000余元,实现了“入学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职教精准扶贫目标。

三、学生管理工作成效

1.学生管理研究结硕果

近三年,学校发表学生管理工作论文省部级以上69篇,学生管理科研立项21项,获得省级以上教育教学成果奖28项。学校获2017年全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示范案例50强”。《基于“123•百千万”工程,构建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甘肃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省级二等奖。2018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劳动教育研究中心成员单位。

2.学生技能大赛展风采

近三年,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成绩喜人,共获国家专业类技能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4项,获行业、省级一等奖114项、二等奖120项、三等奖147项。在国家、省部级文艺、体育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4项,省部级奖项7项。连续两年在全国“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宣传活动中,获征文三等奖和视频制作优秀奖。

3.学生管理文化育新人

将“高严细实”的管理理念落地生根,依托复转军人辅导员队伍,严格执行一日生活制度化,强化日常行为养成,形成“直线+方块”半军事化管理育人工作典范。在全国文明校园测评过程中,甘肃省文明办主任罗凤存这样评价:兰州石化学院学生宿舍管理井然有序,室内干净,被褥整洁,充分显示了一个全国文明单位的样板和风采。新疆美克化工集团总经理参观员工宿舍时,看到“豆腐块”一样的被子,得知出自兰州石化学院毕业生之手,当即表示:企业就需要像兰州石化学院毕业生这样自我要求严格、生活作风硬朗的员工。

4.学生“五高”就业树品牌

近三年,我校毕业生在“世界500强”企业就业占13.22%、“中国500强”企业就业占30.53%、“化工500强”企业就业占35.48%,毕业生平均月收入由2016年的3724元增至4256元。学生就业呈现高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专业对口率、高就业稳定率及高就业满意度的“五高”态势。学校获“全国就业星级示范校”,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就业率稳居甘肃省高校第一名。

5.学生社会评价赢赞誉

学校培养出深耕专业、扎根企业的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中石化首席技师张恒珍、“堵漏大王”赵柱、“钾盐专家”李浩放、“国家级技能大师”马延斌、“陇原工匠”孙怀君、“全国技术能手”杨永纳等专业成才、精神成人的工匠人才。涌现出以好利来集团总裁罗力为代表的20余名创业成功典范。近年来,学校毕业生代表任职企业在国际、全国、行业、集团公司等技能竞赛中获金奖5项、银奖6项。良好的办学业绩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在教育部国家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10项指标中,我校总体满意度等9项指数位列全国前三,1项第四;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常务副书记曾坚这样评价: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石油与化工行业社会影响力最大、专业最全、学生人数最多、就业最好的学校,是石油化工职业教育名副其实的“工匠摇篮”和“黄埔军校”。

下一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不断创新学生管理理念,探索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方式、新举措,砥砺前行、尽锐出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