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优化教学管理体系,“3615”模式保障校企协同育人
时间:2020-02-21 来源: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首批高职示范校和河北省国家优质校建设单位。学院秉承军队作风和“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创新管理促改革”的教学管理理念,构建“决策-咨询-执行-监控”四大系统组成的教学管理体系,形成“283”日常教学管理模式,构建了“五纵五横五深向”教诊改系统,创新“分流培养、分类成才”人才培养,探索了“三类人才目标定位、六种培养模式、一个个性化制度和五项共性制度”为特征的“3615”教学运行模式,实现了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稳定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教学管理整体情况

1.顺应变革“定制度、定流程、定规范、定标准”的日常管理

一是定制度、定流程。顺应能力本位、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等教育教学变革需要,对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了4次大调整,同时每年根据需要进行微调。围绕教学计划、教学运行,制定70多项教学管理制度和40多项工作流程。

二是定规范、定标准。针对教师和管理人员两类人员,分别出台工作规范;围绕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等人才培养的8个主要环节制定质量标准;在期初、期中、期末3个节点开展专题教学检查,形成“283”日常教学工作规范,保证了秩序稳定。

2.构建“纵向五系统、横向五层面、深向五链环”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一是建立教学管理考核机制。学院实施年度KPI目标考核管理,根据对各系部、教学职能部门的年度绩效考核和重大专项绩效评价,调配专项教学经费和评优评先名额等,调动各系部、教研室教学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二是以专业为试点推进教诊改。学院构建“纵向五系统、横向五层面、深向五链环”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强化自我质量主体意识,聚焦于专业发展,建立学校、系部、教师和各职能部门联动机制,在6大专业群实施伴随式诊断与改进,形成专业建设的内生动力。

三是建立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连续7年发布质量年报,共有6个案例入选国家《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8年全国首发《立德树人质量年报》。

3.创新教师分类评价机制和系统化教师培训体系

一是建立教师分类评价机制。出台10余份文件,将专任教师分为教学型(专业课、公共课)、科研型(科学研究型、技术创新型、成果推广型)、教学科研型以及辅导员等4类,根据不同类型岗位特点制定有效的准入条件、评价标准和发展通道。2014年在河北省高职院校首创“科研岗教师制度”,设置科研岗教师47名,技术服务水平和能力得到较大提升。

二是创建“126”教师系统化培训体系。2015年成立了省内首家高职院校教师发展中心,统筹教师发展工作;建立教师研修和企业实践两类基地,支撑“双师型”教师培养;实施院领导直接负责的“班级式培训”,将全院专兼职教师分成六类,组建培训班,建立“三个一”运行机制,组建一个校本培训团队,每个班级制定一个单独的培训方案、每个班级固定每周一次的培训时间。截至目前,成立9个培训班,学员216人,开展讲座、沙龙等各类培训活动400余次。

4.优化适应未来教育的信息化管理和学习模式

一是高标准建设智慧校园。投入3000余万元,升级智慧校园系统架构,建设统一的云平台数据中心,部署基础资源云平台、云管平台、自动化运维系统等云架构,集成七大平台,消除信息孤岛,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二是高质量建设信息化教育资源。牵头1个、参与8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19门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智慧职教平台上线,建成6门省级在线开放课和780余门SPOC,服务8万余名校内外用户自主学习。《汽车转向、行驶与制动系统故障诊断与修理》课程学习用户位居智慧职教MOOC学院2018年MOOC榜首。

5.传承军队办学优良传统,形成军队特色教学管理文化

学院有20余年军队办学历史,规范严谨、雷厉风行、服从命令、敢于担当的军队传统对学院方方面面工作产生了积极的深远的影响。学院传承军队优良传统,秉承“德能并蓄,敏行担当”校训精神,形成“重规范强落实敢担当”的管理文化,教学管理规范有序,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二、教学管理特色创新

1.构建“决策-咨询-执行-监控”四系统教学管理体系

树立“大教学”理念,构建四系统教学管理体系。在四个系统中都融入企业要素,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都是以企业人员为主的实体组织,突出了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地位。

一是强化“教授治学”的决策指挥系统。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引领、指导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自2006年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以来,组织定期年会12次、不定期专题研讨60余次,为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起到了重要推进作用。

二是集聚专家智囊的研究咨询系统。创新发展中心紧密对接国家政策导向、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开展应用性、前瞻性、专题性的研究;聘请职业教育知名专家和行业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构成学院“智库”,提供重大问题咨询。

三是突出院(系)主体的执行运作系统。院(系)为教学管理重心,教务处作为全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枢纽和调度室,协同教师发展中心、质量管理办公室、科技发展中心、现代教育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等教辅部门,制定学院教学工作安排,抓好教学质量过程监督与评价,全面指导、配合院(系)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四是基于数据分析的质量监控系统。质量管理办公室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专门机构,基于智慧校园,打造教诊改数据中心和教学质量管理平台;引入麦可思第三方评价,持续跟踪生源与招生、学生成长、教学质量与改进、毕业就业等,基于长效质量数据监控体系对培养过程、培养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定量评测工作质量。

2.“3615”教学运行模式保障协同育人

面对生源基础多样化和企业人才需求多样化,学校实施了“分流培养,分类成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创新完善管理机制与制度,探索形成了“3615”校企协同教学运行模式。

一是确定三类人才定位,满足个性发展。探索“分流培养,分类成才”人才培养机制,根据学生基础、学习能力、个人意愿,将培养目标分为三类:具备岗位胜任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备职业适应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具备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型人才。针对三类定位,匹配不同的培养模式、课程内容、条件保障和机制制度,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

二是适配六种培养模式,促进人人成才。各专业群携手区域行业领先企业建设产业学院,深化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依托产业学院,对应三类人才定位,给予适恰的培养模式:以“守敬科坊”工作室为载体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以“双创卓越班”为载体培养双创拔尖人才,以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创新型人才,以产业学院“高端定制”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以共享型实践基地和学徒制学院为载体工学交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是一个个性化的机制制度,适配特色化的培养模式。六个特色化的培养模式都建有一个有效的个性化机制制度,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导师制。学院建设了50余个以“守敬科坊”统一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工作室包括五大类:省、市级科技研发平台、企业冠名应用技术研发中心、创新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博士工作室,构建近6项以“导师负责制”为核心的机制制度,导师负责遴选优秀学生进入工作室,并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技术服务或综合实践项目,学生参与技术创新项目可进行学分认定与转换。从工作室走出去的学生通常快速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和中小企业的“顶梁柱”。

——实战制。遴选89名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卓越班”,开发“创意—创新—实战”三阶段课程,聘请101名创业导师,要求所有学员进行实战,包括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参加科研创新项目,或者创业项目入驻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依托“一园两空间”孵化36个项目,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奖项200余项,学院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

——双轨制。学院自2015年开始与德国施马卡尔登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办学,开设2个专业,培养方案由中德双方联合制定,同时接轨国际标准和国家教学标准,引进德方课程12门、教材22套,5名德方教师定期来院授课,合作建设了教师海外研修基地和大学生海外培养基地。

——企业技术认证制度。学校与华为ICT、特斯拉、捷豹路虎、SMC等高端品牌合作,实施订单培养,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企业技术认证制度,要求教师通过企业技术认证,对接技术认证实施课程开发,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联合实施教学,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共建校企协同育人中心。学生毕业时80%通过企业初级认证,入职两年后50%通过企业较高级别技术认证,成为技术能手或技术骨干。

——员工制。学校是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与旭阳焦化、际华3502合作成立现代学徒制学院。在招生招工一体化基础上,探索了“先招工后招生”的招考制度,企业人力部门先完成招工,再参加学校的单独招生考试,学徒具有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企业真正成为育人主体。“先招工后招生”模式在校企协同育人上更加深入,为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就业能力提供了一条新路径。

——多学期制。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校企共同开发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理实一体课程,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相对接,设置多个学期,安排学生旺工淡学、轮岗实习或顶岗实践。

四是建立五项共性制度,稳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接产业构建专业群。从专业实力水平和发展潜力两个维度建构专业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数据分析,将专业分为品牌类、新兴类、问题类、夕阳类,确定专业群内新建、停建、转向、整合改造的专业;对应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传统产业和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构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群、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群、智能制造专业群为核心,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和现代商务专业群双向联合、复合支撑的五大专业集群。

——持续深化学分制,弹性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出台《学分制管理办法》和配套文件,实行弹性学制,修业年限设置为2-8年,每学年可设置多学期,协调安排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行选课制,学生根据个人情况和需要,在专业导师指导下选修各类课程,制订自主学习进程、计划和方案等。实行专业导师制,帮助学生理解专业、选课、养成职业素养、提高学习能力、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实行学分转换制度,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第二课堂活动、职业技能大赛、技术服务项目等都可以置换学分,鼓励学生发展特长。

——坚持“严进严出”机制,提高入口出口质量。 控制规模提高生源质量。作为河北省首批自主确定招生计划试点院校,学院主动压缩招生规模,减少招生计划数500余人。采取“普单对分免”五种招生选拔方式,提高生源质量,录取分数线连年上升,稳居河北同类院校前列;品牌专业优进优出,对汽车、服装、机制、电气等品牌专业严格控制规模,全部一志愿录取,不调剂不扩班;过程管理提高就业质量。实行学业预警和淘汰机制,加大对学困生的关注和帮扶力度。加强就业市场供需衔接,努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近年来,学生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五百强企业等优质企业就业的比例明显增加。

——实行小班化教学,课堂创新提高学习主动性。专业核心课全部实行理实一体小班化教学。创新“任务链小步快进”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由扶到放,学生能力递进提高,突破了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听不懂跟不上的教学难题。将行政班拆分为24人小教学班,学生4人一组,合作学习,主讲教师和1名辅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任务。小组学习方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主探究精神。

——实施过程化考核制度,夯实学习过程。规定四类课程考核方式,Ⅰ类是完全过程化考核,Ⅱ类是过程考核+期末考核,Ⅲ类是平时+期末考核,Ⅳ类是等级证书考核代替课程考核。85%的课程采用了Ⅰ类和Ⅱ类考核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创新企业人员参与的“四眼考核”模式,学生现场抽签,回答理论问题,完成实践操作,教师和企业人员两人共同检测学习效果;探索项目路演、图纸设计、创意展示等能力本位多元考核方式,引导学生重能力重创新。

三、教学管理成效

1.育人成效明显

一是学生技能大赛成绩突出。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11项;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全国行指委大赛中获一等奖15项、二等奖42项;世界技能大赛入围国家队4项。

二是毕业生就业质量高。2016-2018年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96.80%、97.71%、98.14%。麦可思公司对2013届、2014届、2015届毕业生抽样调研显示,毕业生三年职位晋升比例以近10%的速度逐年递增。

三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强。获得“中英‘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创新创业技能大赛”中国区决赛银奖、全国第九届“畅享杯”企业经营管理沙盘竞赛团队一等奖等荣誉;截至2018年底学生在创业园入驻102个项目,《中国青年报》连载两期学院“双创”典型做法和经验。

2.标志性成果丰硕

承担国家教学试点项目方面,学校是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承担“创业设计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发改委规划项目;课程与资源建设方面,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2门、“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32部,主持1项、参与8项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教科研成果方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6项,国家级教学研究课题8项,省级科研成果获奖9个。

学校还获得2018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河北省军民融合产学研用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基于突出的教学工作成绩,河北省教育厅委托我院牵头组建“河北省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联盟”,全省61所高职院校参加,旨在促进各院校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