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目标愿景和思想理念,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最佳注解。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高职学生特点,精准发力、综合施策,重点突破、带动全面,深入推进基于增强学生获得感的教育管理工作探索与实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求实、创新、厚德、重艺”的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一、学生教育管理整体情况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四个服务”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高校思政会精神,坚守为党育人的初心和为国育才的立场,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五育”并举,落实“三全育人”,注重校企“双元”协同,构建一体化育人格局。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成立以党委书记和院长为组长的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建立两级学生工作运行体系的意见》等文件,建立家校联系沟通的平台和渠道,形成党政齐抓共管、专兼队伍结合、全校紧密协同、家校合力育人的工作体制机制。注重加强分类管理,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贯通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定向培养士官生精细化管理细则》等文件,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是强化思想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培育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为重点,推进民族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方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课程教学评价,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效协同,依托技能竞赛、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强化“德技双修、知行合一”,引导学生匠心筑梦、技能报国。
三是强化养成教育。实施“行为文明建设工程”,坚持把学生文明行为养成作为教育管理的关键点,严抓文明行为、课堂纪律、宿舍管理,以严抓“五早”(早睡、早起、早餐、早锻炼、早自习)促进学生“五爱”(爱党、爱国、爱校、爱职教、爱学习),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要求,建设美丽、和谐、平安、幸福校园。
四是强化服务引导。注重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把学生管理工作的教育性和服务性相结合,以学业辅导、心理疏导、资助引导、就业指导为工作抓手,不断丰富和创新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回应和解决学生关切的问题,让学生在优质的服务中受到教育、提升素养,并不断渗透和强化思想教育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发挥好管理服务工作的价值引领作用。
五是强化工作保障。在制度方面,全面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学籍管理、学生违纪处理、心理健康教育、学业辅导、资助育人、就业指导、创新创业、共青团工作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体系。在队伍方面,建立学生工作队伍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和发展的螺旋式上升“5E”长效机制,10余名学工干部荣获北京市先进个人。在设施方面,建有专业的体育馆、游泳馆、体育场,并成功承办首都高校第54届田径运动会,学生活动中心建筑面积6059㎡,各二级学院均设有党团建设、学业辅导、心理咨询、创新创业等专门场所。在经费方面,每年投入2500万元用于开展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资助工作。在信息化方面,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建立学生网上办事大厅,安装人脸识别和门禁系统,健全校园监控技防系统,完善学生工作诊改平台,满足教育管理工作需要。
二、学生教育管理特色创新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要求,围绕如何让学生有更多获得感,深入分析面对的现实问题和面向的学生特点,主动适应高职学生成长发展的主观和客观双重需求和期待,以增强学生获得感为逻辑起点,强化学生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因客观实在的收获体验而产生的持续正向的主观感受,加强工作顶层设计和人才保障,不断丰富和优化内容供给,创新学生参与体验的形式和方法,探索形成新时代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切实增强工作实效性和学生获得感。
(一)构建“1个体系”,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制定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统筹推进“协同育人”“师德铸魂”“阵地守土”“队伍建设”“思想引领”五个计划,明确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任务,以制度强化各单位和部门以及全体师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职责,并纳入日常督促检查和年度考核。通过“家委会”“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建立家校联系有效机制,形成家校育人合力。
(二)紧扣“2个主题”,深化学生思想引领
一是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根本。深入开展“青春与信仰对话”“阅读点亮中国梦”等主题教育,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组织学生赴井冈山和延安等革命圣地开展社会实践。借助北京教育资源优势,参加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参观国家博物馆、抗日战争纪念馆等,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树立为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是贯穿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定期召开“我与核心价值观”主题班会,举办知识竞赛,深入推进“新生引航工程”和“毕业启航工程”,组织“知校爱校荣校”“爱首都·北京行”教育参观,开展校长奖章、五四奖章、优秀学生基层组织评选表彰,增强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自觉。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依托“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校企合作联合体”“现代学徒制”等育人平台,引导学生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
(三)推进“3个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推进文化素养教育。注重以文化人、以美育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精心打造“职的精彩”歌手大赛、“职的期待”迎新晚会、“职的记忆”毕业晚会等品牌,形成以“职业”为内涵、以“梦想”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构建“三贯穿四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推进“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组织“诗韵清明”“追忆端午”“品读中秋”等主题教育,开展高雅艺术和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每年组织师生到校外观看文艺演出60余场约5000人次。
二是推进行为养成教育。以“文明生活、健康成才”为主线,扎实推进“春风行动”,实施“宿舍文明建设工程”,举办学生公寓文化节,开展学生骨干文明监督岗和宿舍责任区建设,建成首都学雷锋服务站,组织“美丽校园·文明传递”“专业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深入开展“消防宣传日”“防灾减灾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法治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争做文明有礼的新时代青年。
三是推进国防素质教育。不断优化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积极参加首都高校学生军事特训营,开展“定向越野”“国防讲堂”“士官讲坛”“兵棋推演”“英雄事迹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效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和能力。连续多年超额完成夏秋季征兵工作。落实好定向培养直招士官政策,与火箭军等有效对接,军地协同育人,近5年共培养高素质士官人才1200余人,并以此带动学校整体国防教育水平的显著提升。
(四)强化“4个服务”,满足学生发展期待
一是强化学业辅导。制定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业辅导工作的实施方案》《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实施办法》《专业创新实践学分实施办法》等文件,把专业创新实践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推出“致敬大国工匠 弘扬劳模精神”系列报告会,创办“职业成长课堂”“境外学习经历分享课堂”。建立学业预警制度,开展“助学零距离”活动,深入做好精准学业辅导。
二是强化心理疏导。构建“三强三推”心理教育工作体系,健全心理素质教育服务和危机干预处置系统,专职心理教师与学生之比为1:2060,心理课程、教育活动和心理筛查覆盖到全体学生。学生荣获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组织的心理活动奖励8项,教师荣获北京高校心理教育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三是强化资助引导。坚持“六化五结合”,即:资助宣传多样化、资助措施全程化、资助方式暖心化、资助目标精准化、资助过程育人化、资助工作全员化,把资助工作与爱国主义教育、与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与心理帮扶、与服务回报社会相结合,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做到精准资助和隐形资助,开展“圆梦微心愿”“助学筑梦铸人”等主题教育,切实增强资助育人实效。每年为学生提供校内外资助经费1300余万元,提供约500个勤工助学岗位。
四是强化就业指导。健全完善“校院系班”四级相互衔接、全员推进的就业工作格局。将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必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创新创业大赛、“职业生涯活动周”等活动,邀请企业专家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校企协同共育职业人才。出版创新创业类著作和教材16部,建成8个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缔造未来”学生社团荣获“全国百佳社团”。
(五)健全“5个机制”,推进学工队伍建设
一是严把入口(Entrance),建立规范化的选拔机制。按师生比1:160选优配强辅导员,辅导员均为正式编制中共党员。每个班级配备1名班主任。二是加强培训(Education),建立专业化的培养机制。每年组织春秋两季学工干部集中培训,每月举办“辅导员沙龙”。辅导员每年人均参加专业化培训3次以上。三是细化评价(Evaluation),建立科学化的考核机制。制定辅导员班主任考核和补贴发放办法,辅导员每年面向全体学生进行述职,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评选先进、发放补贴、晋升职务的主要参考。四是注重激励(Excitation),建立长效化的奖评机制。每年组织优秀辅导员班主任评选活动,实施“暖心计划”,开展“生日悦读”、慰问离任辅导员等活动,增强队伍凝聚力。五是拓展渠道(Export),建立人文化的发展机制。制定落实《关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实施办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实施办法》,落实“双线晋升”,提升队伍整体素质能力。
三、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成效
学校基于增强获得感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有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也推动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
一是推动办学事业发展。近年来,学校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校、首都文明校园、首都高校平安校园示范校、北京市五四红旗团委、北京市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北京市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示范校50强、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创业中心、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集体,连续8年被评为北京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荣获首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和心理素质教育特色工作奖。《军地协同创新火箭军士官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和《基于增强学生获得感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探索与实践》荣获2017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学校被誉为“工匠摇篮”“工程师摇篮”。
二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学生政治取向正确,对实现“中国梦”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学生荣获北京高校国旗仪仗队检阅式特等奖和全国高校十佳升旗手;连续在北京高校中华经典诵读吟唱比赛上取得佳绩,荣获一等奖和最佳风采奖,在名校林立的首都高校中展现出高职学生风采。学生近5年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6项、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等奖3项、全国职业院校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4项,连续三年荣获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连续两年荣获“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奖成绩全国领先。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8%以上,北京奔驰首席技师半数出自我校。2019年学校选派20余名学生高质量完成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议案组的相关工作,受到高度赞扬,成为“两会”上的亮丽风景线。
三是形成理论辐射效应。注重高职学生教育管理研究,年均立项北京市级课题3项以上,高质量完成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高职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其教育模式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职业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构建研究”、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等项目,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等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近5年完成校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50多项。2019年立项校级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35项。
四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多次接待广西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等兄弟院校和团体来校交流,也多次应邀到其他院校分享工作经验。在全国职业院校“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研讨会、全国高职高专思政课联盟工作会、全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学术年会、北京市学生资助工作媒体见面会上作了经验介绍。新华网、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对学校育人工作进行了报道。学校现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心理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高职高专思政课联盟常务副秘书长单位、全国职业院校“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发起单位和北京地区牵头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