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是哈尔滨市政府创建的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发展、全方位振兴的综合性高职院校。教职工806人,专任教师453人,建设8大专业集群50个专业,其中国家级专业13个、省级17个。在校生10749人。发挥哈尔滨职教园区、大学生创业园区等空间优势,建设智能教学工场、智能创业工场、智能诊改工场,总占地面积111万㎡,建筑面积55万㎡,总投资28亿元。研发教学管理标准,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贡献度。
一、管理整体情况
(一)彰显职教内涵,科学进行顶层设计
学院以“有限的学历教育,无限的社会服务,教学与服务并举”为办学思想,以“做乐业之子”为校训,以“德高、善教、会做、能研发”为教风,以“自律、乐学、善思、会创造”为学风,以“自律、规范、精进”为校风,以培养服务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职业道德高尚、职业素养优良、专业理论扎实、职业技能高超、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总体目标,以智能教学工场、智能创业工场、智能诊改工场建设为载体,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抢占中国职业教育研究高地,引领教学改革。
创立独具哈职特色的研发与实施双机制:围绕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打造、课程建设等重点项目,营造政策环境,投入专项资金,跨专业遴选并组建优秀团队进行专项研发,而后重点实施了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等六大工程,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坚持党的领导,实施校院二级管理
学院坚持党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专题研究教学工作达70%以上;强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制定与完善专业动态调整办法等130余项规章制度。成立学院思政工作、教学工作及学术委员会,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50%以上的党委成员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学副院长是二级教授、省级教学名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理论奖获得者、知名职教专家。
学院设立12个二级学院、3个教学部及教务处、质管办等教学管理和服务部门,成立项目研发组和实施组,以研发和实施双机制推动项目建设。机构设置科学合理,人员配备充足,管理机制完善,管理手段先进,管理效能突出。不断完善校院二级绩效考评机制,充分激活教学及职能部门的内生动力。
(三)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各项工作
学院根据总体发展规划及专业、师资建设等15个子规划,制订年度工作计划,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各部门及每名教职工。根据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制订制度文件及考核标准,形成目标链、任务链、标准链,并严格组织实施,实行绩效考核。
将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智能教学工场,充分发挥各类服务岗位的育人功能,实施了集教育、管理、课程、实践和服务“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实施“6964”特色专业建设规划,夯实专业内涵;实施“237”现代学徒制试点研究计划,创新实施“一体双元三师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五大工程”“四项计划”“教授组团”,打造高水平双元双师教师队伍;实施“金课”工程,打造优质核心课程。启动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进行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互通衔接设计。推进“学分银行”建设;有序开展学习成果认定与管理工作。
(四)建立保障机制,落实教学中心地位
强化制度保障。制定了7大类244项管理办法,研发了225项质量标准和工作标准,优化了269个工作流程,提高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强化资金保障。教育事业经费用于四项教学的经费比例达35%以上,近三年教学总经费投入约13821.46万元。
强化质量保障。按照“8字质量改进螺旋”原则,建立了质量保证体系,对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等五个层面实施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诊断与改进,初步形成“重质塑能、自律精进、守正创新”的质量文化。专业建设诊改覆盖率达100%;课程教学诊改课程参与率达95%,教师参与率达98%;教师发展诊改参与率达100%;学生发展诊改达到61.6%。
二、管理特色创新
(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五位一体”育人模式
将产业文化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融入到教育、管理、课程、实践、服务育人全过程。创新实施了“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培养具有艰苦创业精神、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急需的落地人才。以教书育人为出发点,实施师德培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实践锻炼等五大工程,不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使命感;以管理育人为落脚点,以章程建设为核心,建立管理制度体系,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以课程育人为着力点,以核心课建设为抓手,深化“课程思政”改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以实践育人为促进点,深化“理实一体”育人理念;以服务育人为支撑点,设立学生服务窗口,不断提升服务质量。育人模式的成功经验在全国103所同类院校推广,受到一致好评,三年来有28所高职院校来访交流学习。
(二)提高教学管理成效,创建“一建二制三查四控”教学管理模式
一建指建立健全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二制指行政调控和利益驱动相结合的动力机制,三查指按照教学规章要求开展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四控指对教学工作实施制度控制、计划控制、过程控制和质量控制。
实施一建,建立了七大类244条教学管理制度,具有完善的动态调整机制,形成了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实施二制,建立需求层次相协调的绩效管理机制、“人人参与”管理的互动机制、创新性人才培育的激励机制,实施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实施三查,制定了校院两级、上下联动的检查管理机制,形成常态化教学质量自主保证机制;实施四控,建立了制度、计划、过程和质量四维控制机制,初步实现了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全方位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机制。
(三)发挥校企资源优势,创新实施双主体育人模式
深化校企合作,建设开放共享的智能教学工场、智能创业工场、智能诊改工场,主动引入世界500强企业、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骨干企业,打造真实生产研发与模拟仿真的实践育人基地。与中航工业哈飞集团、哈尔滨电气集团等知名企业、院校、科研院所81家组建哈尔滨职教集团,构建三层面理事会,形成产教融合长效机制。与397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华为、浪潮、奔驰戴姆勒等5个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与哈尔滨焊接技术培训中心、国家焊接协会等行业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具有“国际焊接技师”(IWS)资质的焊接人才;以现代学徒制试点等为载体,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共同体,创新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建立“0.5+2+0.5”工学交替双循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即0.5学期学校学习+2学期校企间交替式学习实践+0.5学期顶岗实习,打造校企互聘共用的“双导师”团队,保障学生成长进入“快车道”。政校企合作共建尚志创新学院等4个政企校职教综合体,完善区域职教体系,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四)全面服务学生成长,建设智能诊改工场
建设了集学生学业成长跟踪、职业发展跟踪、预警与分析、成长报告、自我诊断、自我规划和自我完善功能于一体的学生自主的智能诊改工场,为学生及毕业生提供终身的职业能力提升与发展的服务;开发了包含学生发展系统、校企合作与精准就业管理系统、校友管理系统等14个配套应用系统,为学生学习及教学工作改进与完善提供可靠数据统计信息;建立了“6S”诊改服务模式,为企业员工和社会学习者提供集自我规划(Self-planning)、自我诊断(Self-diagnosis)、方案制定(Scheme-design)、学习实践(Study & practice)、自主创新(Self-innovation)、自主提升(Self-evaluation)六位一体的高水平、高效率、个性化“6S”服务,提升学习者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五)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建立质量评价体系
按照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五个系统,明确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的主体责任,建立“五横五纵”联动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常态化的“8字质量改进螺旋”学校自主质量保证机制,完善诊改机制,实施考核性诊断,提升内生动力;建设了具有诊断和预警功能的质量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全过程质量管理;以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目标为指引,形成“重质塑能、自律精进、守正创新”的全面质量文化体系;以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为基础,建立完善有第三方参与的学院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及教育评估监测机制,成立专业理事会,建立专业理事会工作评价机制,发挥学校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督导评估的作用。
三、管理工作成效
(一)创新育人及管理机制,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院创新了“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和“一建二制三查四控”教学管理模式,办学内涵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新生报到率多年来保持在92%以上,毕业生近5年平均就业率99%以上,专业对口率91.88%,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98.82%,毕业生岗位起薪值平均3567.45元,综合指标位居全省前列。
(二)提升办学内涵,办学成果不断涌现
——形成“专产”生态共生机制,专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针对东北地区人才流失严重现象,学院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培养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人才10863名,人才落地率达到77.43%,开展扶贫等公益培训总额93634人日,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当地员工1082人。专业建设、创新创业与社会服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
——健全质量年报制度,促进办学质量全面提升。建立健全学校质量年报的编制、发布和报送制度,两年来入选国家年报典型案例3个。连续三年主持省级年报的研发和编制及报送工作,2018年省级年报在全国合规性检查中排名第四。
——输出中国办学标准,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赞比亚教育部引入机电维修与管理专业教学标准,作为其国家教学标准。连续两年入选全国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入选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持的国家焊接专业资源库服务于东北亚地区的教育教学。
——打造双元双师,教师能力水平持续提升。首批组建10个教授团队,引进林尚扬院士和高凤林大师等建设大师工作室8个;获得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1人、杰出教师奖3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有全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现代学徒制委员会委员7名;省级教学名师9人,国外特聘教授8名。形成了一支具有行业影响力和国际视野的双元双师队伍。
——对接标准,课程建设成果丰硕。参照《悉尼协议》开展课程实质等效认证12门,建成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国家级1门,出版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9部,开发双语课程标准40余项,出版系列双语特色教材,配套开发《工业汉语词典》APP。
——深化产教融合,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学院建设226个校内实训基地,获批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3个,设备总值1.65亿元。建设了453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获批国家政府主导型创新创业基地等称号。
——开展绩效考核,激发教师创造活力。学校教师评聘职称工作,以工作业绩为主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和软件平台,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成为绩效考核的典型范例。
——建设智能校园,信息化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学校规划建设智能校园,提升智能教育水平,建设学分银行,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提升,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建成数字化校园平台(CRP)和办公OA系统及教务、课程等28个系统。搭建了信息化质量管理平台,提升管理工作效能。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教学覆盖率达98%;课程信息化建设覆盖率达到94.5%。
(三)加大投入力度,项目研究有效反哺教学及管理
学院根据发展需要超前谋划,设立预研究项目,制订政策,提供资金,给予重点支持,试点运行,将研究成果转化实施,反哺教学及管理。近五年来,共投入2000余万元,设立预研究项目600余项,应用实践成果达90%以上。在预研究基础上,申报国家级项目5个,省级项目405个。获得省级科研经费300万元,学校配套400万元。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3项,获得省社科成果奖8项、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
(四)以先进管理理念为驱动,深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树立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不断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制度建设,培养了一支理念创新化、做事团队化、管理精细化、手段现代化、服务优质化、影响社会化的“六化”教学管理队伍。我院教学管理队伍由主管教学副院长、教务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以及二级院(部)院长、主任、教学总管、教学主管等组成,共计49人。其中全国指委委员2人、分委会委员5人,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理论研究奖1人,杰出教师2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