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河北省排名第一的国家优质校。学校占地1400亩,全日制在校生1.7万人,招生分数及招生人数连续多年领跑河北高职院校。学校始终坚持“立足装备制造,突出冶金特色,服务区域,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的办学定位,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教学管理整体情况
学校教学管理坚持“以质量为核心,健全管理体系,加强信息支撑,创新管理模式,保障教学中心,持续改进提升”的工作思路,形成了“制度建设全面化、三级管理精细化、管理队伍多元化、企业参与深度化、过程管理信息化、诊断改进常态化”的工作机制,教学管理效能不断优化,教学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一)抓规划,明确工作方向
依据国家职业教育相关文件精神,遵循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制定并实施专业、课程、师资、信息化等“十三五”专项规划及相关实施方案。明确了建设目标,细分了时间任务,全力推动学校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抓组织,健全管理体系
在组织体系上,建立有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管理机构,成立有教学工作委员会、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选用委员会等教学工作机构,形成了常态化的教学管理工作机制,定期对教学工作开展专项研究及审议。在制度体系上,落实落细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制定修订了专业建设、课程与资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80余项教学管理制度。
(三)抓实施,创新管理模式
学校建立了常态化的日常教学监督与检查机制,确保教师严格执行教学工作规范、课程标准等教学要求。推行项目教学和混合教学模式,推动课堂革命。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依托实习管理云端平台,形成“四运行四监督”实习管理机制,提升了实践教学效果。建立了内部质量保证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持续推进四级听评课,开展校系两级教学督导,实施二级院系教学工作评价,保证了教学质量。
(四)抓保障,突出中心地位
学校教学建设经费充足,每年投入不少于8000万元用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高度重视两支队伍建设,培育了专业化的教学和管理队伍。建有一支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双师队伍;建有一支能力强、作风硬,校企结合、专兼结合的教学管理队伍。教学基础设施一流,建有6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有16个产教融合实训中心,生均实践场所面积9.36平米,生均工位数1.06个,入选2018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
二、教学管理特色创新
(一)坚持立德树人,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学校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作,面向全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通过微视频、微课程等网络教学资源,实施“互联网+”学习新模式,扎实推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系统梳理和挖掘各门课程所蕴涵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融入考核评价体系,实现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了“一平台(信息平台)三课堂(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课堂)三维度(时间轴+空间轴+能力轴)”的三全育人模式。持续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开设劳动技术必修课,强化劳动育人,培育工匠精神,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高度融合的“钢铁文化”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坚持“互融共生、资源共享、实体运作”的思路,牵头成立了全国钢铁行业职业教育联盟、全国冶金职业教育信息化研发培训基地、河北省钢铁焦化职业教育集团、河北省BIM技术协同创新联盟,开展育人与服务工作。
与河钢集团、三一重工、福特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同开展双师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等产教融合项目,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在装备制造类、汽车类等技术性、实践性强的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全面推行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
2018年引进企业投入7300余万元,持续共建融教学、生产、培训、大赛、创新创业、资源共享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制造中心、环境检测中心、计量检测中心、3D打印中心等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企业真实项目进入实习实训课堂。通过课程模块项目、课程综合项目、综合实训项目和毕业设计项目构成的四级项目教学,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技能训练与岗位工作对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三)紧密对接产业,优化专业群布局结构
坚持“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对接区域经济发展、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岗位群发展变化”的原则,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打造重点特色专业、新建战略新兴专业、加强民生急需专业、改造传统优势专业、撤销对接脱节专业等举措,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紧密对接河北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面向产业链岗位群建设专业群。将专业群建设作为专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抓手,作为资源共建共享的重要载体,作为服务灵活有效的重要途径,作为内部治理重构的重要机遇,作为凝聚办学特色的重要基础。吸引领军型企业以资本、技术和人员等资源投入形式联合共建产业学院,开展多方协同的专业群建设。
优化专业群布局结构,以黑色冶金技术和电气自动化技术2个高水平专业群为龙头,以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健康管理4个重点专业群为带动,商贸物流类、财经类、冶金焦化类、冶金建筑类等专业群协调发展,形成“双引领四带动多协同”的专业群建设格局。
(四)打造六大平台,提升教学管理效能
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是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近两年投入7000余万元,建设了数据共享、标准规范、扩展便捷的管理服务系统和应用终端,打造了一流的六大教学管理信息平台。
一是创建了教学管理平台,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教学管理平台集合与共享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核心数据及重要文件,优化了教学工作过程管理,通过实时数据整理、分析与反馈,实现了教学管理的流程化、无纸化、透明化。
二是升级了教务管理平台,保证教学运行管理。适应高职学生特点及个性化成长需要,不断优化教务管理系统,增加跨班组课、个性化选课、素质学分转化等功能模块,实现了针对不同生源的分层分类教学运行管理。服务学生多样化需求,增建了在线教学服务大厅,实现了自助打印、自主选课等自服务功能。
三是打造了教师发展平台,促进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对接学校数据中心,汇聚教师的教育教学、培训进修、企业实践、教研科研、技术服务等过程数据,建立教师职业发展数字档案,形成教师个体职业成长轨迹图和自画像、学校层面的群体画像和专业层面的团队画像。依据不同层面数据画像,结合专业群建设需要和教师个性化成长需求,在教学方法、课程建设、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分层分类培训,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师职业成长双提升。
四是优化了实习管理平台,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自2012年建立实习管理平台以来,不断优化改进,实现四次飞跃,构建了“Web+App”的多终端协作模式,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多角色协同参与实习工作,实现了实习管理的云端化、移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效推动了实习工作。依托平台,创新了“生产性实训+虚拟仿真+云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学效果。
五是丰富了网络教学平台,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对接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智慧职教、超星泛雅、智慧树等知名平台,上线了689门课程。依托网络教学平台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专业教学资源库、虚拟工厂和仿真中心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不断增强师生信息化素养,深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通过资源传递、学情获取、师生互动、质量监控、及时诊改的智慧教学环境,实现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六是搭建了教学诊改平台,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对接教务管理、实习管理、师资管理、学生管理等业务系统,建立数据通道,开展数据综合关联分析,形成专业层面、课程层面、教师层面、教学效果层面的画像,及时对教学过程进行预警、辅助教学管理决策,提升了教学管理水平。
(五)培育质量文化,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继续完善全覆盖、网络化的“一核心、五主体、一平台、五系统”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在专业、课程层面建立了上下呼应的目标链、标准链,实施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依托具有大数据分析与监测预警等功能的教学诊改平台,消灭信息孤岛,实现各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以丰富的数据源、精准的诊改点、实时的分析与响应支撑体系运行。
建立了常态化的监测、预警、改进和激励机制,聚焦专业、课程建设的质控点,以大数据为基础,开展常态化的日常教学分析、生源质量分析、就业质量分析和“说专业、说课程、说教学设计”等系列自我诊改活动,定期发布教学工作分析报告。有效保证教学质量。进一步规范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填报工作,建立校系两级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学校及合作企业质量报告。“工匠精神促进职业发展,成就出彩人生”案例入选2017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三、教学管理工作成效
(一)教改成果多
通过强化内涵建设,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获得了丰硕的改革成果。学校建有国家示范专业4个、国家优质校专业6个、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骨干专业8个。是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3年立项建设国家职业教育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2015年通过验收,2018年获升级改进立项。联合主持建设黑色冶金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入选国家备选库。服务绿色钢铁生产,构建高职绿色校园文化等3个项目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是国家职业教育标准制定单位,制定轧钢工程技术、冶金设备应用技术等国家专业教学标准4个。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8项。建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9部。
(二)师资队伍强
以“四有”标准打造了一支教学名师和技术专家“双引领”,骨干教师和金牌工人“双带动”,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共育人”的教学团队。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支,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奖等多项荣誉称号。教师教学能力强,2018年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二三等奖4项。
(三)双创成效实
学校持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是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建有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双创教育协同中心,建有国家级众创空间,2万平米大学科技园,全面实施TRIZ创新课程,构建“1+N+Z”双创课程体系,建成河北省就业创业指导优质课2门,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1门。获“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1项。
(四)育人质量高
学校是河钢集团、首钢集团等单位招聘的首选学校,近几年有6000余名毕业生入职河钢集团、首钢集团、中车集团等世界500强和中国100强企业。目前河北钢铁冶金行业50%以上工段长经过学校培养培训,享有“工段长摇篮”的美誉。毕业生起薪高,发展好,平均起薪为4000元以上,毕业三年职位晋升比例85%以上,涌现出大批技术能手、管理精英、创业英才。学校是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入选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案例、全国高等职业院校育人成效50强。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把职业教育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财政加大投入、高职扩招百万等,促使职业教育迎来大有可为的政策红利期和发展机遇期。这些重大举措的实施推进,大大优化了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坚定了办好职业教育的信心,为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坚定立足高职教育办学本位,不断更新办学理念,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扎实推进内涵建设,持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培育输送更多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的“河北工匠”,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