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3年8月由原广西轻工业学校、广西南宁化工学校合并升格成立,2013年10月贵港职业学院并入,有62年的办学历史和三次举办本科教育的历程。
学院现有南宁、贵港、武鸣三个校区,校园总占地面积约2000亩。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多人,教职工916人,其中专任教师741人,具有正高职称40人,副高职称167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近300人,双师素质教师596人。全国行业性优秀校长和教学名师、自治区教学名师6人,全国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6人、委员23人。
一、管理整体情况
学院围绕“五突出,五保障”,即突出现代大学治理理念,保障教学管理机制改革、突出教学质量文化理念,保障内部质量诊断体系建设,突出校企双育人教育管理特色,保障实施产教融合新机制,突出教学管理现代化,保障智能化校园建设,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保障教学改革稳步推进,推进教学管理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是广西开设专业涵盖工业门类最广、规模最全的高职院校,设有专业54个,紧密对接广西区九大创新发展名片中的传统优势产业、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互联网经济、高性能新材料、生态环保产业的需求,形成了以工业装备制造群为主体,以石油化工、食品制糖专业群为特色,生产性服务业专业群为衬托的具有工业特色的专业体系。
(一)突出现代大学治理理念,保障教学管理机制改革
学院按照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理念,总结办学管理经验,构建了教学管理新机制,即“115521”教学管理模式。学院成立了学院理事会——是在广西高职院校中第一家成立的内部管理机构,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支持和监督学院发展、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二)突出教学质量文化理念,保障内部质量诊断体系建设
学院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主任委员和秘书处单位,率先在广西开展了教学诊改工作,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建立了常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突出校企双育人教育管理特色,保障实施产教融合新机制
组建了广西规模最大的职教集团——广西工业职业教育集团,创建了集团“1818”管理机制和模式。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双主体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突出教学管理现代化,保障智能化校园建设
近年,学院投入2500万元用于学院智能化校园建设,研发了工院云课堂管理平台,实现了“互联网+课程”的教学管理信息化。
(五)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保障教学改革稳步推进
一是学院在顶层设计上突出以教学工作为重点;在经费支持上优先保障教学工作,实训设备三年投入1.3亿多元,每年划拨500多万元设立教学项目专门用于教学改革项目奖励;人员配备上以教学部门为重心,每年投入300多万元引进高层次人才。二是在教学管理上,实施了考核性绩效分配管理办法。
二、管理特色创新
围绕“五创新,五特色”,打造“广工院”教学管理特色和文化。
(一)创新“115521”教学管理模式,形成“广工院”内部治理特色
“115521”教学管理模式:
“1”:一个教学管理机制,即构建以党委领导为核心、党政双元一体、职能交叉,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管理机制,形成教学管理的顶层设计决策系统。
“1”:一个智能化校园管理平台,即利用学校的信息化平台对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监控预警。
“5”:推动决策管理、质量生成管理、资源建设管理、支持服务管理、监督控制管理等五个模块系统的运行,服务于教学。
“5”:狠抓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个质量生成主体,提升教学质量。
“2”:坚持发挥党建、纪检两个保障系统,保证教学工作的正确方向;实现学校的质量文化。
“1”:培育学校质量文化,即至善文化。
“115521”教学管理模式是学院内部管理运行的基础和依据,其中一个教学管理机制是实现科学治理的制度保障,一个平台是实现科学化管理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支撑,五个管理运行系统是科学设置学校内部教学管理机构的依据,五个质量生成主体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具体责任者,管理文化是学院教学管理的精神内涵。
(二)创新“互联网+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广工院”课堂教学管理特色
学院近三年投入大量资金,打造了多功能教室等教学软硬件环境,研发了工院云课堂等教学应用系统,建立了“互联网+课堂”的教学新模式。
云课堂以“互联网+课堂”不仅让学习有了新的实施、新的体验,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使得教师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执行教学实施。学院目前利用云课堂授课的专任教师比例达到80%,学生日均使用人数达10000人以上,2018年课堂互动总次数达48631次,平均每堂课完成2.4次互动。近年来,学院先后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奖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 和4个三等奖。学院教师参加全区信息化大赛共获得3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16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工院云课堂根据课前、课中、课后活动、学生考勤及教学目标达成度等情况,自动生成每堂课报告。
(三)创新管理激励机制,形成“广工院”教学目标管理特色
学院制定了《绩效工资改革实施方案》,以绩效工资改革为推手,建立了“目标—标准—运行—诊断与改进—绩效分配”常态化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形成了事前、事中、事后三环节紧密衔接的考核诊断体系,将部门和教职工个人完成工作情况分别与部门、教职工个人的年终绩效奖和月岗位工资挂钩,提高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质量。
为推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学院以绩效工资改革为推手,以智能化校园管理平台为支撑,构建了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导向作用的考核性诊断管理体系。通过制定学院《绩效工资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管理制度,明确了党政教辅部门和教学系部不同的考核细则,建立了“目标—标准—运行—诊断与改进—绩效分配”常态化诊改激励机制,形成了事前、事中、事后三环节紧密衔接的考核诊断体系,将部门和教职工个人完成工作情况分别与部门、教职工个人的年终绩效奖和月岗位工资挂钩,提高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了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完成质量。
(四)创新“双对接,四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广工院”人才培养特色
依托理事会和广西工业职业教育集团,按照中高职“七个衔接”和校企合作“七个共同”的要求,构建了“双对接,四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校企对接、中高职对接,构建中职、高职、企业三方协同的教学链、产业链、利益链融合体,实现 “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形式如: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双元育人、校企交替、工程导向、实岗训练”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金光纸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昭平县职教中心、藤县中等专业学校、苍梧中等专业学校和都安瑶族自治县职教中心共同开展“双元育人、校企交替、工程导向、实岗训练”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招生即招工、上学不花钱、企业来买单、毕业即就业”的现代学徒制的成功范例。
——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OBE导向,柔性共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藤县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昭平县职教中心、都安瑶族自治县职教中心共同开展“OBE导向,柔性共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五)创新教学质量文化,形成“广工院”的“至善”文化特色
学院每学期要求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等层面按照“五有”原则,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结合自己每学期承担的学校及院系重点工作任务,逐项分解、形成既有明确的目标、标准,又有明确的完成时间的任务书,通过教学管理平台时时检测工作进度,针对对标对表查找出来的不足,及时发出监控预警,进行诊断与改进,使工作质量螺旋提升,让各个层面的工作追求卓越,尽善尽美,形成了“至善”文化。
近年来,学院通过聚焦现代大学治理理念、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文化,创新“115521”教学管理模式,构建了“互联网+课堂”等智能化校园管理平台,建立了考核性诊断管理体系,全面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形成“至善”文化。
三、管理工作成效
通过努力创新实践,学院在“115521”教学管理模式下,实现了“三个转变”、“四个翻番”、“五个突破”,理论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一)管理机制成效显著,实现了“三个转变”
1.变管理为治理。创新了职业院校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办学方向,实现了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2.变主观为客观。构建智能化校园教学管理平台,全面颠覆以往靠“人管人”来实现的管理方式。
3.变被动为主动。构建考核性诊断管理体系,在新的“平台+诊改”体系的促动下,全面激发内生动力,使学院和广大师生变被动为主动,摆脱了以往“被管理、被评估、被考核”的思想桎梏,由以前的“要我干”彻底转变为“我要干”,树立了最终的办学质量是靠我们自己保证的思想。
(二)管理机制改革创新,实现了“四个翻番”
办学规模翻番,全日制在校生达到2万多人,成为广西办学规模最大的高职院校;
校园面积翻番,占地面积近2000亩,居广西高职院校之首;
实训设备投入翻番,仅2018年教学投入1.3亿多元。智能化校园建设经费翻番。
(三)管理成果丰富,实现了“五个突破”
专业建设实现新突破,形成了以工业装备制造群为主体,以石油化工、食品制糖专业群为特色,生产性服务业专业群为衬托的具有工业特色的专业体系。开展现代学徒制,实施校企双主体办学,构建了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新突破,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达98%,用人对毕业生满意度达99.8%。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实现新突破,每年为社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与鉴定2万多人次,横向社会服务到款额1000多万元。
国际化办学实现新突破,与埃塞俄比亚、泰国等“一带一路”国家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输出中国技术标准,培养国外技术人才近200人次。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新突破,牵头成立了广西最大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广西工业职业教育集团,与广西南南铝股份有限公司、华奥汽车有限公司、广州风神物流有限公司、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著名企业合作共建一批具有混合所有制特征的二级学院,获得了国家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单位。
社会影响力实现新突破。学院获得“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广西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管理先进单位”,学院牵头成立广西工业职业教育集团被评定为“自治区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等荣誉。近三年来,先后有省内外100多所院校1000多人(次)来我院学习交流教学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行经验,形成了示范引领作用。在国家和省级会议上学校做了经验交流。
(四)理论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三年来,有3个项目列为省级重点课题、撰写并发表12篇论文,撰写2部专著《 “双对接,四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教学诊改工作操作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