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招聘”离不开“云思维”
时间:2020-03-19 来源:东方头条

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874万,同比增加40万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部分用人单位的春季校园招聘由线下转为线上,云招聘、云求职成为主流。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各省市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积极推进网上招聘、咨询、签约等一系列就业服务,3月份计划举办各类网上招聘活动2万余场。

云技术的积极应用的确给“云招聘”“云求职”提供了便利。诚如媒体报道,目前“线上双选会”“空中宣讲”等进行得如火如荼。智联招聘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该平台已有超过5万家企业参与线上校园招聘,提供超过20万个岗位,有超过45万学生投递了170万份简历。春招计划已全部放到了网上,甚至是许多招聘单位的标准动作。

云招聘、云求职成为主流,自然是好事,不过尽管线上招聘突破空间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毕业生更多选择,但也有一些用人单位反映,这种方式也存在精准性差、招聘双方难以全面了解等不足。由此可见,招聘求职从线下转到线上,不仅仅是“面对面”到“屏对屏”的转变,而相应的“云思维”若跟不上,“云招聘”就有可能做不好。

最简单来理解,通过视频对一个人进行判断,与面对面考察并不完全相同。也就意味着,如果求职者不进行充足准备,或者不诚信推介自己,就很有可能让招聘单位摸不清“底码”,比如,一些公司关键岗位的敲定仍然选择在疫情稳定之后进行线下面试。同理,如果招聘单位不诚信同样会给求职者带来伤害。更何况,一些网络招聘陷阱也须防范。

亦如媒体所评论,线下思维很难做好“云招聘”。的确如此。让“云招聘”惠利各方,“云思维”不可或缺。从招聘单位来讲,在顺应“云”形势时,应恪守诚信招聘底线。其道理不难理解,唯有以诚招人、以诚用人,才能留得住人才。所以,在招聘岗位设置及待遇承诺等方面,应该立足于尊重人才,这也是最为基本的担当。

从招聘平台来讲,同样须恪守行业操守。去年10月24日由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多家互联网招聘企业共同参与制定的《互联网招聘行业自律公约》正式发布,就明确,招聘信息要实时监测筛查,对虚假广告、虚假信息以及其他涉嫌违法违规的信息屏蔽、删除;对涉嫌违法违规的账号采取警告、临时封禁等必要措施。招聘平台理应做到此。

另外,从求职者角度来看,应该适应“云招聘”形式,既要提前做大量准备,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自己的优势全部展现出来;又应持警惕,对可疑单位,可要求对方提供资质证明等,以防范被骗。同时,高校也应做好相关知识的普及。当然,于监管部门同样不能缺失“云监管”思维,持续规范“云招聘”行为,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就业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