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案例报告之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钢铁特色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是国家优质高职学校(河北省排名第一)。学校占地1400亩,建筑面积40万平米,招生分数与在校生人数连续多年领跑全省,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7万人。学校始终坚持“立足装备制造,突出冶金特色,服务区域,面向全国,接轨国际”的办学定位,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是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唯一高职院校,是“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5个高职基地之一,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入选实习管理50强案例,是入围2018年高等职业院校育人成效、教学资源、国际影响力、服务贡献50强全国8所大满贯院校之一。
学校通过抓规划、抓组织、抓实施、抓保障,学生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媒体融合路径、创新团队培养机制,育人实效不断增强,为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学生管理整体情况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党对学生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一)抓规划,明确学生工作新思路
针对产业需求复合化、生源结构多样化、成长发展个性化的特点,制定实施了《十三五学生综合素质建设专项规划》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计划》,按照一年级重体验、二年级重专业、三年级重服务的原则,在思想、文化、身心、职场、创新创业等方面实现了素质教育三年不断线。
(二)抓组织,落实学生工作新要求
完善了三全育人工作机制,成立党委书记和校长任组长的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围绕十大育人体系成立十个专项工作组,分别制定落实举措清单、实施路线图和完成时间表,建立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工作简报制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学生工作部指导协调,各系及相关职能部门配合实施,企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健全了学生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共同制定思想教育、学习管理、生活管理等相关制度71项,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三)抓实施,构建学生工作新模式
学校不断完善顶层设计,丰富育人载体,拓展实践基地,夯实育人保障,依托“学工系统”等信息化平台,建立常态化学生管理自我诊改机制,形成“一平台(信息平台)三课堂(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网络课堂)三维度(时间轴+空间轴+能力轴)”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学生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四)抓保障,夯实学生工作新基础
1.队伍保障。按照国家要求,足额配备专门力量,建立了一支由党团队伍、思政课教师、专职辅导员、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组成的校企结合、专兼结合的学生管理团队。
2.设施保障。近年来,学校投入8亿元,建成高标准的学生宿舍、餐饮中心、体育馆,建成了现代化的图文信息中心。2018年又投入7000万元,用于智慧校园升级改造。
3.经费保障。足额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经费,近三年投入2亿元,用于思政教育、学生资助、创新创业、共青团工作、日常管理、实习保险等方面。
二、学生管理特色创新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增长学生知识见识上下足功夫
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思政课程。坚持“八个相统一”,从内容、方式、载体三个方面推进思政课程改革,以红色教育为重点,把课堂开在西柏坡革命旧址、搬进纪念馆,创新了“专题讲授、线上教学、项目实践”教学模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建成省级在线精品课程,并在爱课程、智慧职教等慕课平台上线,超过1.2万人选课,被400多家单位使用,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建成河北省高校首家红色记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
2.课程思政。学校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各门课程所蕴涵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如《高等数学》课讲授“贷款利息计算”内容时,用数学推算呈现“校园贷”的恶劣本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2018年启动了“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遴选“课程思政”示范课23门,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3.劳动教育。2014年学校就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技术必修课,设立“爱校卫生月”,还通过建立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模范进校园等活动,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如学校学生到鞍钢集团顶岗实习,适逢鞍山遭遇暴雪,19名实习学生同现场工人师傅们奋斗48小时,主动清扫从居住地到厂区的道路积雪,受到通报表扬,荣立二等功,实习结束后,19名同学全部留在鞍钢集团就业。这仅仅是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成效的一个缩影。
(二)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上下足功夫
1.党建引领。落实党建工作标准,完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细则等15项制度。学校实施学生党员先进性熔铸计划,每年有2000人左右参加党校培训。突出支部堡垒作用,实施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培育“标杆院系”和“样板支部”。设立“一支部一品牌”项目,形成校企共建学生党支部、党员夜校等党建品牌。学校获评“全省党建工作示范校”,工商管理系教工党支部书记韩彦国作为“双带头人”,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河北省千名好支书”称号。突出党员模范作用,开展学生党员“先进性熔铸计划”,实施党校初、中、高“三级培训制”,每年覆盖超4000人次。组建师生红色宣讲团,宣讲“跟着总书记学读书”等主题内容,培养出“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曹沛等大批优秀学生。
2.第二课堂。学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开展了社团活动、科技创新、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连续10年举办社团文化节,累计开展各类活动1000余项,参与学生10万余人次,五月学社、绿色之友协会、青橙工作室入选全国高校优秀社团。学校为各系学生建立科技创新工作室,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参加挑战杯大赛等赛事,获奖多项。根据专业特点,将社会实践与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相结合,帮助设计农产品网络销售方案,助力精准扶贫,开展环保普查,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3.校企协同育人。学校成立校企合作处,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企业顾问委员会。出台《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管理办法》《企业导师聘任及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为校企协同育人提供制度保证。建立一体化企业导师库,组建冶金类专业“校友讲师团”;聘请中国人寿河北分公司总经理王吉山、长城汽车技术中心主任陈洪刚等一批优秀企业家、技术能手担任企业导师。创新校企共建党支部模式,将企业元素融入学生思想引领和育人过程,如汽车工程系党总支与上汽大通汽车公司党委、广汇汽车华北大区党委共建党支部,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党建资源建设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三)创新媒体融合路径,在使学生管理工作“活起来”上下足功夫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打造“一端两网三微”,实时推送时政要闻、职教政策、校园动态等内容,年均传播覆盖超过1000万人次,微信公众号综合影响力多次进入全国高职院校排名前十甲。开发卓越校园网络思政内容产品,实施“网络教育名师培育支持计划”。辅导员李岩老师运用自身“校园大V”身份在互联网上进行舆情危机干预和正能量传播,创立“岩之有理”网络互动平台,开展专题讨论、回访,阅读量近百万。建设魏鸿影音、艾听工作室两大新媒体工坊,订制贴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的优秀作品,年均覆盖百万人次。
2.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建立了常态化的学生自我诊改运行机制,依托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实时对学习数据、日常事务数据、第二课堂活动数据、服务数据等多类数据进行分析。建立8字型质量改进螺旋,设置目标链、标准链、设计链、组织链、实施链,实时诊断、专项诊改、自我复核、监督考评,实现科学化评价,学生获得感不断增强。
(四)创新团队培养机制,在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上下足功夫
1.师德师风建设。学校抓住师德师风建设这个重心,不断优化考核评价体系,将每年10月作为师德师风建设月,开展主题活动;支持全部专任教师每年参加“高校师德教育专题网络培训”,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逐步健全。
2.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领导干部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思政课教师培训、召开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党委书记带头推进思政课改革等多种形式,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3.学生管理队伍建设。2013年起,学校就在八个教学系配齐主抓学生工作的专职副书记。省内首推辅导员职级制(高级、中级、初级),特设思政工作系列职称评审体系(副教授、讲师、助教等),提供辅导员行政上升途径(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等),队伍结构优良。通过开展培训、组织沙龙、外派挂职、参与竞赛等形式,不断提升辅导员业务水平。设立“晓卉”工作室,发挥引领效应。1人被评为河北省辅导员年度人物,4人入选河北省高校骨干辅导员人才库;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2017年辅导员团队以总分第一名获河北省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专科组特等奖。
三、学生管理工作成效
(一)三全育人成效显著
积极搭建多元化育人平台,建设全方位育人基地,培养全员式育人团队,实施全过程育人评价,学校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建设单位”,建成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1个,入选河北省十佳高校团委,培养出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数名杰出教师。学校入选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是全国唯一入选的高职院校。
学校就业质量高,近两年,有3000余名毕业生入职河钢集团、西门子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和中国100强企业,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首钢技术能手”荣彦明,“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孟庆炜,“中国精益匠人”曹元军等大批技术能手、管理精英、创业英才。据中国教科院发布的2018高职院校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学校8项指标满意度指数均位列全国高职院校前11。学校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二)创新创业成绩斐然
学校建有2万平米大学科技园,设有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双创协同教育中心,出版《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材,在全国高职院校推广使用。全面实施TRIZ创新课程,构建“1+N+Z”双创课程体系,建成河北省就业创业指导优质课2门,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1门。学生获全国“挑战杯——彩虹人生”大赛特等奖1项、全国“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3项。据麦可思数据显示,学校2014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比例比全国高职(8.0%)高2个百分点。学校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育米众创空间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
(三)理论研究成果丰硕
开展了《全方位立体化高职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该成果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开展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机制教学研究》,该项目获批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实践,出版《形势与政策》等辅助教材3部,教师参加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比赛,获二等奖1项。2017年学校入选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四)文化传承落地生根
学校发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作用,开发《世界遗产在河北》等地域特色课程,举办“工院论坛”系列讲座,邀请国家非遗传承人、联合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郭海博等百位名师大家授课,五年开设讲座174期,受众5.5万余人次,工院论坛入选首批省级文化讲坛宣传阵地。将常山战鼓等燕赵民间艺术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非遗传承示范课“井陉拉花”入选教育部《传承的力量》大型展播活动。建有铁板浮雕、烙画内画两个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年均指导校内师生2000人左右,学生绘画作品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烙画内画工作室入选省级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
新时代、新目标、新方向,下一步学校将牢牢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建设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为契机,全力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不断提高学生管理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