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技校17岁徐贤——《最漫画》插画画手
时间:2014-03-27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编者按】东阳技校17岁的徐贤,一个在校的职校生,就已经是国内大名鼎鼎杂志《最漫画》的插画手。这样的成绩不要说同龄人艳羡,恐怕就连专业人士,都会觉得后生可畏。就让我们来看看,徐贤的成才之路。
4年时间,200来幅漫画,8000余元稿费。这不是大学生的勤工俭学,而是中学生的兴趣红利。而且,给他发稿费的“东家”,是小四郭敬明力捧的《最漫画》。
如果你是宅一族,如果你是漫画控,那么你一定知道《最漫画》杂志。这可是小四郭敬明最喜欢的漫画杂志,为此,他还授权这本杂志,刊登自己的《小时代》系列漫画版。
 当然,这本杂志,也捧红了许多漫画家和插画师。
17岁的徐贤不算红人。但是,他凭着在《最漫画》上发表作品200来幅的业绩,成了非正式“插画画手”。就读于东阳技校计算机高二(1)班的他,因此把自己的梦想设定为漫画师。
乍暖还寒时的单薄衣裳,与小四相似的发型,说话时露出的牙套,都说明这是个爱美的男孩。而这个男孩也确实帅。因为没有模特,他时常会用镜子照着自己,绘出心中所想的人像。
 表哥引路提供机遇 

          相较于许多只身打拼的漫画作者,徐贤可谓幸运儿,因为他有个当漫画编辑的表哥。
表哥徐剑秋在大学毕业后就供职于上海的《最漫画》杂志,那时候的徐贤还在读小学。每次表哥回来探亲,都会送他一叠《最漫画》杂志。
与许多80后、90后不同,徐贤并没有过多接触日本漫画。“我很不喜欢日本漫画!”这名清秀的少年说这句话时很坚定,也很反感有人问他的漫画是否模仿了日本漫画的风格。出生于马宅镇徐宅村的他,从小受当地抗战历史熏陶,很少收看充斥荧屏的日本漫画连续剧,对日本漫画中的血腥、暴力情节尤为憎恶。
小学五年级时,一次心情烦躁,徐贤随手拿起一本《最漫画》看起来。看着看着,不禁被书中的情节感染得哈哈大笑。这个平时并不喜欢漫画的孩子,就这样开始接受了漫画。“没想到漫画也可以表现那么浪漫、唯美、快乐的内容。”这种最初的印象,后来影响了他的创作。他开始对着漫画书模仿创作,并在进入初中后,形成了看漫画、画漫画的爱好。
徐贤读初二那年,徐剑秋偶然看到了他的漫画作品,大吃一惊。欣赏赞叹之余,鼓励徐贤投稿。结果,徐贤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把几幅画稿递给了表哥,“他自己就是漫画编辑,给他不就是投稿么?”徐剑秋把漫画带回杂志社,很快,其中一幅漫画通过了审核,作为插画发表在《最漫画》上。平生第一次,徐贤拿到了稿费,这让他很兴奋。
 当然,徐贤没料到的是——因为一直阅读、模仿《最漫画》,他的漫画作品已经无意中带上了“最漫画”的痕迹,从而使他的投稿能与杂志的用稿标准吻合。
表哥的专业指导,自己的不断摸索,到初中毕业时,徐贤已有几十幅画作发表在《最漫画》上。2011年中考时,他选择了东阳技校,“看中的就是他们有计算机专业,有动漫制作课程。”
校园生活拓宽题材
无须讳言,漫画创作耗费了徐贤大量时间,这一度引起了父母的反对。
“我父亲是做木雕的,经常需要自己设计图稿。”徐贤说到此时不禁乐了,“木雕的设计图是白描画法,这和我的画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于是,徐贤闲下来时也会帮父亲画上两笔。那种立竿见影的提升效果,让父亲刮目相看。同时,看到徐贤对漫画创作乐在其中,父亲逐渐接纳了这个现实。
假期的时候,父亲不仅把徐贤送到邻近的磐安培训美术,还曾为他请来老师专职辅导。后来,辅导老师告诉徐贤:“你的基本功已经很扎实了,平时多练多学,肯定会有所成就。”
初中时,徐贤的漫画都用纸笔完成:初稿、修改、上色,再拍成照片传给杂志社。进入技校后,徐贤接触了Flash和3Dmax这两门课,掌握了计算机绘图与动漫制作技术,并逐渐改变了创作方式。但由于在校期间电脑使用时间有限,徐贤至今保持着用纸笔初创漫画的习惯。
作为技校生的徐贤,是个典型的“闷骚男”。最先发现他这方面才能的,是教他动漫课的老师汤光尧。一次,汤光尧和学生聊天,听说徐贤靠着自己画画不向家里要生活费时,大吃一惊。因为在他的印象里,徐贤成绩并不突出,只是画画不错,对动画制作很感兴趣。打那之后,徐贤制作动漫时,汤光尧在情节设置、节奏安排、镜头切换等方面给予了更多指点,经常表扬他的作品,鼓励他要自信,保持创作激情,“很多技校生对自己没信心,我告诉他,技校生其实可以很棒!”在老师的指导下,徐贤还向网络游戏借鉴动漫人物造型。去年10月份他发表在《最漫画》上的作品,其原型是就游戏《英雄联盟》的人物“黑暗之女”安妮。
对于徐贤这样的“类型学生”,汤光尧认为,学校还可以通过建设学生社团如动漫社,让他得到更专业的美术与动漫指导。
在技校,徐贤拓宽了自己的创作题材:青春、热血、校园、爱情等等,正是当下漫画界最集中的题材。初中时对这些题材,徐贤显得懵懂;如今,他已有了真切的感受——通过观察,他把男女同学之间那种微妙的情愫,纤细入微地表现出来。他展示了作品《双子》:画面上,一对少男少女呈45度背面而立,女生直视前方,眼中流露出迷朦,男生则目光微俯,脸上写着懊恼……虽然徐贤说这是反映男女同学在“思考”的状态,但面对“不是在谈恋爱吗”的询问时,他不好意思地笑着默认了。这幅画,他用了两个多月的周末才完成。
个人风格亟待形成
4年多来,徐贤坚持着自己的独特创作方式:边模仿边独创。“有时候看到很好的小说,想把它翻成漫画,但是有种无法表达的感觉。”这种受理解和表现能力限制而产生的“无力感”,始终在困扰着他——很多次,看到书中精彩的片段,酝酿几天,画出来却全然不是那么回事。
时不时枯竭的灵感,也成了徐贤的创作瓶颈。早在初中时,他就遭遇过很长时间没有灵感无法作画的情况,为此他几乎失去了信心。后来,有同学告诉他,在网络上看到了他的漫画《兄弟》。半信半疑的他在“唯美漫画图片”中搜到了自己的作品,重新拾回了信心。“也许在别人的眼里,漫画是虚构的;但在我眼里,它是真实的。对我来说,灵感很重要。每一次提笔画画前,我一定要先有灵感。”没有灵感该怎么办?那只能寻找。他就经常看别人的漫画,揣摩其构思和创意,并模仿绘画。虽然在模仿中徐贤提高了画技,并暂时找到了灵感,但他承认,这延缓了他自身风格的形成。表哥也多次提醒他:努力在突破中形成有创意的风格。
 翻看徐贤近期的几幅画作时,他很认真地“自责”:“我太注重人物的造型,总在揣摩怎么样才能把人物表现得更生动,结果忽略了背景的构造。”他还说自己不多的几幅背景人物画,受了父亲的木雕构图影响,把时尚的人物置于古典的背景里,搞不好就有违和感。相较之下,他的校园题材作品由于以自己熟悉的校园环境为背景,线条流畅随性,显得很是灵动。
“我正在努力摆脱一些格式化的符号,比如说漫画中的女孩子不一定要大眼睛、瓜子脸、长头发,看上去像童话中的公主一样,而是尽量接近生活中的人物。”他创作的几幅校园风漫画,就以同学为原型,受到了大家的好评;一些同学在他带动下,也开始学习漫画创作。
眼下的徐贤已经开始思考,“在创作插画之外,通过提高文学修养,尝试创作情节完整的故事漫画。”徐贤说,他最崇拜漫画家周洪斌,不只喜欢他的画,更喜欢他的画风。“我想一直超越自己,也希望更多人看到我的漫画。”周洪斌说过的这句话,让徐贤一直努力着,“我现在研究周洪斌的漫画。在汲取各路漫画名家长处的基础上,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张锦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