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批国家改革示范校——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与港华汽修有限公司签订了“双主体”合作办学协议,共同打造毕业即就业,到岗即顶岗,用啥则学啥,谁用则谁评的“双主体,六合一”人才培养体系。
为构建科学的现代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各类资源优势,调动企业共同育人的积极性,为社会、为企业、为学生服务,温职专走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结合学校专业特色,企业工作岗位要求,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突出“学用零距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双主体:职业学校与用人企业并列作为办学主体。从学校一个育人主体,拓展到校企两个育人主体,从关注学生需求,拓展到关注社会需求。双方共同规划、招生、教学、管理、评价、出资,实现量身打造、工学结合、模块教学、理实一体、多元评价的定向人才培养。从企业参与办学到办学主体,明确了企业应担负的职责,强化了企业的主人翁意识,让企业从被动配合或只下订单发展为在人才培养的规划、实施、评价等多方面拥有主导话语权,充分体现教育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和企业的主体地位。避免了教学内容的滞后性,教师专业技能的单一性,学校单主体办学的盲目性,教育部门评价的片面性。
六合一:
身份合二为一。师生都有双重身份。既是中职学校的学生(老师),又是有企业身份的学徒(师傅)。校企共同招生,中考成绩与面试成绩结合,与学生和家长签订培养协议,确定录用名单。在校企双方场所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知识、技能的教学,在学校是学生(老师),在企业是学徒(师傅)。
规划合二为一。统一企业的用人规划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对中职人才的年需求量就是学校的招生量;缺人的岗位就是人才培养的方向;工作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专业教学的内容;职业素养就是育人的目标;生产的周期就是学习的学期;文化课的教学内容就是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
资源合二为一。企业的生产项目、车间场地、技术人员、研究课题、操作视频、培训资金等资源与学校的教学项目、教学教室、教师、教研课题、信息资源、专项投入等取长补短,融合使用。普通教育经费由校方投入,特殊需求经费由企业投入。
管理合二为一。无论在校、在企,实行双重管理,校企各设一名班主任,在教学协调、管理沟通、专业育人、素养提升、文化熏陶、职业规范、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分工合作。学生必须遵守学校、企业双方规定,否则将受到学生、学徒的双重处理。第三年顶岗实习期间,企业为学生发放实习期工资,表现突出学生可以享受企业正式员工待遇。
评价合二为一。校企从教师教学、教师技能、技术研发等方面对教师共同进行评价,从学习效果、能力提升、方法掌握等方面对学生共同进行评价。总体评价是各项目评价之和。项目评价由文化素养、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三方面构成。优秀的教师与学生可以得到学校、企业分别提供的奖教、奖学金。企业对教师、学生的评价分别纳入教师与学生考核体系。
培训合二为一。校企在学生毕业后继续开展合作,依据学生工作能力、企业发展需要,为毕业生进行在岗提升培训。学校通过短期培训、远程教育等形式,为毕业生和企业打造学历、技能提升的终身职业学习平台。
“双主体”职业教育模式服务学生、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明确了就业方向,培养针对性强,人才学以致用,实现了学用零距离,真正为学生服务,解决就业难;为企业服务,解决招工难;为教师服务,提升专业水平;为职教服务,创新培养模式;为社会服务,培养紧缺技能人才。(朱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