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高就业率的背后
有人说,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大提升,因为中职生定位准确,中职生就业已经不是问题,而提高中职生优质就业率才是我们努力要实现的目标。所谓优质就业,主要是指要有良好的工作环境、较为丰厚的收入待遇,以及较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走进中职校,采访一个个鲜活的学生,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借鉴。
强调“第一技能” 备受企业欣赏
今年6月,颇有实力的富阳美星电脑有限公司来到富阳城镇职业高级中学招聘实习学生,按计划要求招聘实习学生为8人,但企业实际录取为11人,破格多录取3名实习学生,这意味着这11名学生提前一年找到了工作。
面试时,学生们都统一穿着校服,胸前挂着学生证,仪容仪表规范。每个面试学生面带微笑,主动问好,坐姿端正,双腿并拢,回答问题干脆利落,阳光自信。在一旁排队等候的其他学生也落落大方,不急不躁,面试结束都把椅子放回原处。“体现出了一个职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行为习惯。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员工!”企业负责人这么告诉记者。
“这并非偶然,印证了学校一直以来开展的‘第一技能’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成效。”富阳城镇职高校长何永刚说,学校在教育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更注重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着力打造的“第一技能”具体来说,包括踏实的劳动态度,吃苦顽强的品质,勤奋敬业的精神,团结协助的合作意识,按章行事的规则意识,精益求精的质量意识,良好的适应性,阳光般的自信,文明的行为举止,等等。
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毕业生的技能还是其次的,企业可以培训;我们更需要的是对企业的忠诚度,是良好的职业精神,这不是农民工培训几个月后可以做到的。”确实,良好的文明礼仪、踏实的工作态度、敬业的工作作风,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这是富阳城镇职高的学生为何受企业欢迎的原因。
据悉,今年该校的毕业生早被各家企业“瓜分”完毕,许多企业已在等待明年毕业的学生。在学校今年870余位高二学生中,除了就读高三或进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的,其余的顶岗实习的学生全部由学校统一安排,推荐就业,顶岗实习学生人数远低于企业的实际需求数。
理论实践一体 教学改革提升能力
刚刚毕业的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汽修102班的郁文周,在学校接受汽修专业项目化教学后,每一项技术都学得非常扎实,高一时就在嘉兴市第六届技能竞赛中取得好成绩,2012年在浙江省技能大赛中获得银牌,因为优秀表现,被推荐到杭州一家大型汽修公司实习,并拿到2000元的月实习工资,别的实习生要6个月才能转正,郁文周以优异的表现实习3个月就转正,月薪也涨到了3000多元。
“海职高汽修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强,专业技能基本功扎实,上岗进入角色快,具有良好的敬业和吃苦耐劳精神。有的汽修专业优秀学生多次在省市汽修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这些好苗子可以为我们企业创造更多价值。”海宁浩通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的王经理说。海职高实习生和毕业生成了落户海宁的20多家汽车4S店和上百家汽车修理厂的主力军,有许多优秀人才被杭州、宁波等大型汽修企业高薪录用。
海职高校长李建军说,这来自学校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内建外引,着力构建“理实一体”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大力实施项目教学、模拟教学、做学一体教学。按照职业活动过程和职业教育规律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业能力。
学校采用项目化课改教材,打破原班级建制,每班组16人,采用“师不转生转”的办法,一名实训指导教师固定指导一个项目,学生完成一个实训项目后转到下一个项目。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动手机会,对生产各环节都有清晰的认识,提升了技能教学的质量。这被称为“班组式项目化教学”。
专业课的教学地点、教学方式等发生了改变,教室变工场,学生变职工,作品变产品,使学生深度体验创业过程,强化职业意识。学校把中国传统的“师带徒”方法引入到现代职业教育中。在技能性较强的专业技能训练中采用“导生制”形式。例如在汽修专业中,教师选择优秀学生和高年级学生为“导生”,先对其进行培训,让其明确教学职责和目标,然后由这些学生负责把实训项目的技能教给其他学生。“导生”在指导与被指导中使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得到了巩固和升华,其他学生也得到了更多的实训机会。
专业围着产业转 行业订单更靠谱
“在我们学校,学生就业不用愁,而且是优质就业。我们与行业签订订单班,避免了单一企业订单班的弊端。”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校长黄桂众告诉记者。
浙江北部湖州市的南浔镇是全国电梯行业的集中产业区之一,拥有像巨人、沃克斯等大小电梯企业共二三十家,在全国电梯市场占有相当大的份额。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坚持“学校围着市场转、专业围着产业转、人才围着需求转”的办学方针。2003年,学校在调研中小企业用人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与行业协会合作,占领市场先机”的市场扩张战略,与湖州市电梯协会合作,举办电梯行业订单班。
由湖州电梯协会牵头,与学校签订校企联合办班协议。学校每年召开一次学校教育教学及实训校企研讨会,校企共同商定订单班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实训安排,企业专门派技术人员到校上课。
学校现在与冶金商会等多个行业协会(多个企业)进行订单培养。订单专业几乎全覆盖学校专业,涉及订单企业50多家。学校与行业及用人企业签订用人“订单”,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研讨商定订单班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实训安排。部分技能培训教师由企业派出。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理论实践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这种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受企业欢迎。
校企合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对学校来说,增加了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大大提高了培养合格人才尤其是企业满意人才的比率。对企业来说,一是缩短了新招员工来企业工作的培训期;二是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三是有强有力的人力支持。学校今后发展是配合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技能,特别解决学生在校电梯安装与维修的考证。
以“两创”为抓手 提升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近日,衢州中专数控专业学生张巍峰成为几家企业争抢的“香饽饽”,一家宁波企业想打包带走他们参加竞赛的全体成员,随后本地一家企业老总,在现场看了他的操作后,立即抛出了橄榄枝。最后他选择了自己中意的企业。张巍峰告诉记者他的“被追捧”是因为在学校的“大器创业服务中心”参加技能大赛集训时奠定的基础。
学校“大器创业服务中心”汇集影像艺术、电子商务、工业产品设计、光伏创新、电子装配等10多个创业创新项目工作室,各项目的开设以服务社会为基点,以市场化的运作为杠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开发出创新的产品。中心创办两年来,征集到小发明、小创意、小制作400多项,创业计划书1000余份。8项小发明获得国家专利,7项作品获得省级中职生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完成了10多项产品加工技术改造,并投入企业运用。
全校开设“两创”(创新、创业)课程,通过传授创业知识和模拟情境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商机分析、方案设计、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等创业基本要素,增强创业意识,提高职场创业和自主创业能力,努力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良好基础。
这种让中职生创业创新从“纸上谈兵”进入“实战演练”的变化,为学生们走出校园、踏上社会的“笑傲江湖”奠定基础、积累更多经验。该校的毕业生因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备受企业青睐。2013年,该校874名毕业生全部走上满意的工作岗位。
立足地方特色 培养高技能人才
这几天,绍兴中专学生小王非常高兴,他被塔牌绍兴酒厂作为人才招进了单位,薪水不低,他告诉记者,让他沾光的是学校的黄酒专业。该校黄酒专业入选全国“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这是国家教育部、文化部、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厅联合公布的100个示范专业之一。
“绍兴黄酒是地方特色,推进绍兴黄酒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培养符合绍兴黄酒文化产业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具有特殊的意义。”绍兴中专校长娄华水介绍说,绍兴中专开设与黄酒相关的专业已有较长的历史,早在1985年学校就开设了食品发酵、化学分析、水处理等与酿酒有关的专业。2006年黄酒专业正式建立,8年来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绍兴的黄酒企业提供了一大批行业蓝领人才。同时学校与浙江工业职业学院合作办学,建立了“3+2”五年制高职班,逐步形成了黄酒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在此基础上,黄酒专业不断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学校先后与绍兴黄酒总公司、会稽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塔牌绍兴酒厂等黄酒企业开展合作办学,不仅在有关企业设立了教育培训和实习基地,而且学校还建立了绍兴酿酒大师工作室,聘请黄酒酿造大师王阿牛等专家为学校的特聘教授,定期来校授课、交流、指导。尤其是2012年,学校国家级改革示范校黄酒专业人才孵化园项目的确立,更是为全面提高黄酒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建立系统完善的黄酒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质量决定口碑 品牌成就期待
在杭州市下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小学生西点DIY”课很受欢迎,下课了,学生们还围着上课的“小老师”叽叽喳喳不肯走。这位受人欢迎的“小老师”叫张齐金,是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烹饪班的应届毕业生。一位中心负责人说:“动手能力强,对孩子有极强的亲和力,这很难得!”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烹饪专业被誉为“现代烹调师的摇篮”。“我们培养学生对自己有更好的职业期待,因此我们的实习单位都是高星级的酒店,要让学生有自豪感和期待感。我们十分重视相关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就业面广、就业率高,短短的几年,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和创业道路上获得成绩。”校长高志刚说。为此,学校与杭州国大雷迪森酒店、杭州黄龙饭店、杭州凯悦酒店等企业单位进行集团化全方位订单式合作办学,与百年老店知味观联合开设“杭帮菜传承人班”,与杭城40多家四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建立了教师和学生实习基地关系。正是因为中策烹饪高规格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良好的社会口碑,许多有志于从事烹饪和餐饮服务的学生进入中策烹饪专业学习。(言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