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乡村实用型人才 为村干部“加油充电” 常山学院精心育才硕果累累
时间:2023-07-19 来源:《衢州日报》

“我们常山也有一所了不起的大学!”7月15日,常山县同弓乡关庄桥村村民邹忠新自豪地说。邹忠新口中“了不起的大学”,指的是浙江开放大学常山学院(以下简称“常山学院”)。

  近年来,常山学院依托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聚焦农村人才队伍培养,为常山广大乡村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的实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同时为广大村干部“加油充电”,提升素质,精心育才,可谓硕果累累。

  亩产千斤不是梦

  7月15日,赤日炎炎似火烧。在常山县同弓乡关庄桥村的常山县田美家庭农场里,农场主邹忠新正在油茶林里做防旱工作。“每年七八月份,是果实迅速膨大期,每株要均衡施肥,减少落果,促进果实膨大。此外,近期升温快,高温高湿的环境易感染真菌病害,需要提前做好砧木(指嫁接繁殖时承受接穗的植株)的管护和病害的防护。”邹忠新一边检查油茶树一边说,俨然是一位专家。

  在农业种植行业,邹忠新其实是半路出家。今年51岁的他,在2010年之前一直在外做工地业务。为了更好地照顾家里,前几年回到家乡,承包了600余亩土地,种起了水稻和油茶,当起了“种植大户”。但因为知识、经验都不够,2015年,他遇到了事业瓶颈。“水稻种植亩产350公斤左右,油茶每亩产油15公斤左右,产量不高,效益不好,主要是种植、养护方面的技术不到家。”邹忠新说,2015年秋季,他听说常山学院开设有园林技术专业,便马上报名就读,开始系统学习农业种植知识。

  “我主要学习果树方面的知识,包括油茶、中草药的种植和管理等。”邹忠新说,老师上的课很接地气,结合常山实际,传授了油茶种植管理技术、新品种推广经验、油茶果实采收处理与深加工、油茶低产林改造、油茶新品种培育以及油茶苗圃地套种等方面的技术。“老师教学非常认真,不仅作业认真批改,如果哪节课没及时赶到,班主任马上会电话打过来询问原因。”

  专科毕业之后,邹忠新觉得学的东西很实用,又报名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他一时找不到合适的选题,班主任朱圣昌老师建议他写写屋顶园艺,并带他去参观常山屋顶园艺做得比较好的一些实地案例,让他了解屋顶园艺并不只有美观,还能降低能源消耗,产生节能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他实地感受了屋顶园艺的魅力后,反复打磨,终于交出了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

  “在常山学院学习的那段时间很充实,碰到种植技术难题都有老师耐心解惑释疑。”邹忠新说,经过系统学习,他的水稻田亩产达到了600公斤,油茶每亩产油达到了30公斤,亩产千斤不是梦,走上了绿色农业的致富之路。其间,他先后创办了田美家庭农场、邹家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金美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为当地农民树立了科技创业的榜样。

  从“卖石头”走向“卖文化”

  常山县青石镇砚瓦山村的刘中清也是常山学院的一位优秀毕业生,目前他同时经营着中清绿化园林公司和砚瓦山农庄。

  1994年,刘中清用积蓄和借款,买了一辆大型货车,搞起了运输业。2001年,他又购买了一辆铲车,继续把业务做大,进展顺利。

  砚瓦山村许多人家都是石匠家庭,祖孙几代靠开采石头为生。刘中清又把目光瞄准了石头,开始经营花石生意。2008年,他创办了中清绿化园林公司,主要承接景观、园林工程设计。从挖石到全国采石,从卖石头到卖创意,对原石开采加工、园艺设计、盆景制作等一系列的产业链环节进行不断地创新和突破。

  2009年,刘中清利用砚瓦山地理优势和产业优势,在048省道与马车村交界处,筹办了砚瓦山村第一家农家乐,名叫砚瓦山农庄,总投入资金300多万元。经过多年努力,公司和农庄都经营得不错。

随着市场变化,刘中清发现山水结合的自然之景非常受喜欢,而山石、植物、流水、亭台、小桥等景观的存在,增加了院子的美感,让庭院看起来既充满自然之趣,又富有生机之感。怎样打造优质的园林景观呢?他亟需提高这方面的专业知识。

  2014年,刘中清报读了常山学院的园林技术专业。在这里,他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又得到了老师的悉心指导。“我们班主任朱圣昌老师经常带我们去采风。”他说,在东案乡的田蓬村,他们领略了田蓬村附近三衢石林、黄岗山风景区等自然之美。在芳村镇古街,他们又感受到了人文之美。

  系统地学习了园艺知识之后,刘中清对继续做大做强花石生意有了底气,他意识到,要把自己的事业做大,要把砚瓦山自然风景、特色的餐饮与石文化环境融为一体,做出自己的特色。目前,他正积极规划,准备全面提升中清绿化园林公司石产业、石文化的发展规模和档次,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同时,经营好特色农家乐,在现有农庄基础上增加住宿、休闲场所,实现餐饮、住宿、休闲一体式消费经营模式,打响属于砚瓦山村的优势品牌。

  农民素质提升“加油站”

  邹忠新和刘中清两位优秀毕业生,从自己的行业里脱颖而出,这是常山学院“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育工程结出的众多甜果之一。

  常山学院不仅积极开展农民素质培训,还助力280名“领头雁”学历提升。从2019年秋季开始,推出了面向村“两委”干部的“领雁”人才培养工作,与常山县委组织部对接,对村“两委”干部启动了首轮学历提升培养工作,招收61名村“两委”干部入学就读,全额减免学费。4年来,共招收村“两委”干部学员280名(已毕业91名),占全县村“两委”干部22.67%,其中村党支部书记42名。

  常山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深化农民大学生培养工作,利用浙江开放大学纯农专业招生指标,依托“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深化与县委组织部联动,为广大乡村培养更多的本土人才。(记者 郑理致 通讯员 徐功富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