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类课程的改革应从教学方法与课程开设着手。
良好的沟通能力,既能体现自身综合素养,也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便利。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沟通表达与应对能力。可见,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提升沟通能力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
一、高职院校“沟通技能”课程定位
高职院校开设的“沟通技能”是一门职业技能型的实训课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沟通技能”课程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在校人际交往能力,减轻学校学生管理压力,更有利于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学生人际沟通特点
随着需求的不断提升与自我意识的日益强化,高职院校学生会更加渴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从中获得自信与激励,为自己走向社会、适应角色转换做好充分的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但是,笔者在日常观察中发现,现阶段学生的沟通状况并不乐观。对此,笔者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得出以下原因:
1.自身性格使然
不少学生腼腆内向,他们希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但迷茫于如何得到周围人的关注与重视。也有少部分学生很享受孤独,不在意外界评价,只想做好自己。
2.原生家庭影响
调查数据显示,一部分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这类学生大多受到很好的保护,是家庭的重心,但容易形成同理心缺失、过度自我、精致利己的个性。另外,有些家长工作繁忙,陪伴孩子较少,没有领会到与孩子沟通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因此,在大学这一高人口密度的社会集体中,这两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倍感突兀,容易焦虑。
3.情绪状态不佳
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沟通出现问题与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有关。当他们身体不适或面对课业紧张、生活环境改变时,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进而形成社交恐惧症。
三、高职院校“沟通技能”教学方法探索
根据上述情况,笔者认为沟通类课程的教学方法需要细分与落地。开设“沟通技能”相关课程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增加课堂交流体验感,提前干预学生心理状态。
2.深入启发学生自我呈现,引导其掌握社会交换理论。
3.注重课堂从理论回归现实,正向突破校园舒适圈。
4.重视前瞻性职业规划,课程体现专业对口就业。
四、针对不同专业开设沟通类课程的探讨
1.财务管理专业
学生在课程中会遇到许多案例与模型,在自主理解知识点的同时,需与同学和教师进行多维度探讨,产生思维火花。而管理学本身就非常注重信息互联,它的研究内容中就有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激励成员,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实现团队目标而服务。因此,在商科专业的课程目录中添加“沟通技巧”相关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2.医疗护理专业
在医患关系较为敏感时期,为减少医疗纠纷事件发生,良好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在与患者的相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仔细耐心、共情并换位思考,用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去帮助患者解决问题。而这一过程需要该专业学生出色的沟通观察能力,使自身的职业素养得以充分展现。因此,该专业应当开设“医患沟通”等相关课程,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3.艺术设计专业
现阶段的德育十分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许多学生从小接受艺术熏陶,拥有良好的美学基础,并被最大程度地启发创造力与创新力。然而,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学生需适应团队并发展更多可能性。艺术领域的成功人士,离不开背后团队的辅佐。该专业的教学会多次采用团队作业进行共同创作。学生在与不同创作风格的成员交流时,有效的沟通是十分必要的。当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如何就业,如何与团队、客户沟通,如何与外界链接传递价值美感,这些都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因此,该专业需开设“人际沟通”相关课程进行关键辅助。(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朱林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