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郭长平 欧阳琴 张辉 周维
摘 要:高职会计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整个会计工作的质量。从目前的社会调查表明,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率不容乐观,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会计实务界对高职会计教学持不信任态度。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社会需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构建会计教学改革新模式的设想,以期为今后会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社会需求;改革模式
会计学是一门技术应用性较强的经济管理学科,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越重要。因此,会计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会计专业作为一种传统的专业,在高职教育新兴模式下,无论是教育理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都凸显滞后。为此,改革会计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深化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为: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能熟练掌握会计理论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会计实际操作的大学专科层次的高级技能性人才。因此,探索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的课题研究已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社会需求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本课题组成员从2006年7月开始,就高职会计专业社会需求现状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利用暑期先后走访了青岛、上海、汕头、深圳、珠海等沿海发达地区的100多个企事业单位,了解当前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与社会需求状况。通过调查整理表明目前社会招聘的专业数量中会计专业排在第十位,应聘数量中会计专业排在第二位,但招聘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会计人才,人才供需双方出现某种不平衡状况。因为各大企业招聘会计人才都注明要有两年以上会计岗位经验或有会计师资格证的高级财务人员,而且要求应聘的会计人员,除了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具备各项综合素质能力,如思维敏捷、分析技巧和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等。对一个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来说,当然达不到这个要求,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科毕业的实际就业率不容乐观,这使会计教学界面临着尴尬的局面,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与研究。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会计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定位不一致
从现有不同高职院校会计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上看,很多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么是照抄会计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会计师”或“高级专门人才”等;要么认为高职生是高考落榜生,低人一等,只能做些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谈不上什么素质和能力,只要学会基本的会计核算就行了,谈不上什么培养目标。对到底培养什么样的高职会计人才缺乏认真、科学的研究。因此,树立明确、切实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教学目标是当务之急。否则,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教学方法运用不合理,势必导致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很难达到。
(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
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把所有的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实施的课程不是中职课程模式的照搬,就是大学本科课程的翻版,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的“一专多能”、“一专多用”的多样化需求,会计教育仅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会计实训操作的教学,导致课程体系内容达不到会计教育目标的要求,很难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三)会计实务的理论教学和实际处理方式差别很大,会计教师重理论轻实践
受传统的会计教学的影响,教师讲个不休,学生写个不停,学生思维闭塞,把记忆当作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被动,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教师虽教会了学生理论知识,但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去应用这些知识。学生虽学会了书本知识,如怎样编制会计会录、怎样编制报表,但遇到实际会计工作中的业务处理时就不知如何下手,也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财务信息帮助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由于许多会计教师长期从事理论教学工作,缺乏实践经验,因而其实践性教学也不可避免带有强烈的理论色彩。
(四)教学方式单一,会计实训教学硬件滞后
教学方式包括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从目前我国高职会计教育来看,教学设备简陋,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的状况仍具有普遍性。从教学方法看,各高职院校普通存在的问题是以单一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代替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讨论和深究,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教学手段看,许多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紧张,环境限制太多,教师仍在运用“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手段,致使多媒体课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由于教学硬件滞后,又得不到有效的更新,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校得不到真正的锻炼与提高,从而影响到整个会计教学的工作质量与教学效果。
三、构建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新模式的设想
(一)会计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紧密联系
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真正胜任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我国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来制定。每学年都要进行相应的修改和替换。每当出现新理论、新政策、新法规时,老师都应及时把它们加入到授课内容里面,避免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需要脱节。另外,学校还应加强学生财务软件(用友、金蝶)、办公软件、数据库等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目前社会用人单位都非常重视学生职业专项技能,为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社会考试。如考取电算化证、会计从业证、计算机等级证和助理会计师证等。同时加强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运用与创新会计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完成作业和社会调研等活动过程中,表现出自我管理、与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和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设计和创新等能力。
(二)以增强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式改革
会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了体现高职会计专业的应用性特点,要增加实践性课时比例,力争使实践性课时占课时的40%以上,为此要改革教学计划,在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增大实践实训课时的比重。同时,要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为此,一方面要求教师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到企业锻炼,另一方面要引进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着重加强学生课程实践技能的操作,学生综合模拟实习技能的操作以及财务会计软件的技能操作。最后要联系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作为学校的专业实训基地,并聘请具有丰富会计经验的会计人员做学生的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在社会第一线得到实践锻炼。
(三)建立会计职业界和会计教学界强有力的联系机制
建立会计职业界和教育界的联系机制,应当尽可能利用第三方的优势,如政府、学术组织等,同时还应扶持和培养会计职业界的代表——会计民间职业团体,如注册会计师协会,管理会计师协会等,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各种方式,发挥民间职业团体在沟通与交流中的职能。如参与会计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制定。调查企业的需求,组织广泛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大力提倡会计教学界人士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兼职,同时积极邀请会计职业界的资深人士参与到会计教学工作中。这样一方面弥补了学校技能课教师的不足,保证了教学上较高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保持了学校师资结构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因此,改革高职会计教学已成为会计理论界与会计实务界的共识。
目前,高职教育已由原来的“数量规模型”发展到现在的“内涵质量型”,而高职会计专业又是一个热门专业,学生人数较多。会计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人才的能力和整个会计工作质量。因此,探索高职院校会计教学改革,有利于为今后会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理论支持,研究分析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的不足,对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少华.论我国大学会计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会计研究.2003.10.
[2]杨有红.二十一世纪会计教育.会计研究.2000.8.
[3]李培根.关于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总体构想.兰州商学院报.1999.4.
[4]陈锦婉.建立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会计专业课程新体系.南京航天大学报.2000.1.
[5]李延.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新趋势.中国教育周刊.2006.2.
[6]迟荣.关于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会计之友.2003.2.
[7]谷亚芹.浅淡高等职业学校的会计教学.邯郸医专学报.2001.3.
[8]秦桂莲.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问题研究.中国职业教育网.
[9]钱金云.高职会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中国职业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