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融”之路创“三名工程”建设学校,树四川凉山职教标杆
时间:2025-05-26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2022年8月,宁波市鄞州职业高级中学副校长徐湖川响应国家号召,阔别妻女和年迈的母亲,跨越山海,远赴四川省彝族自治区盐源县职业技术中学校(以下简称盐源职中)开展为期三年的“组团式”教育帮扶工作。

作为一名支教校长,徐湖川始终秉持“教育帮扶既要输血更要造血”的理念,以“六融”创新策略为抓手,以中组部等部委关于教育“组团式”帮扶工作“四个明显提升”要求为目标,带领帮扶团队与全体教职员工戮力同心,着力推动东西部教育协作深度融合,带领盐源职中实现办学水平提升,打造出具有示范意义的教育“组团式”帮扶盐源品牌。

1.融东部经验,提管理效能

面对学校中层干部行政管理效能不足的难题,徐湖川将东部先进管理理念与盐源职中实际结合,构建“党建引领+制度护航”的双核驱动模式。在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下,选拔5名骨干支教教师担任学校中层正职干部,通过“传帮带”机制,将宁波、泸州优质学校的精细化管理经验融入学校日常。三年里,支教干部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带动学校干部队伍大幅度提升行政效能,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管理保障。

盐源职中党委班子及中层干部合影(第一排左三为徐湖川)

2.融东部理念,铸治校之魂

理念先行方能行稳致远。徐湖川深知教育帮扶的核心在于思想革新。他带领盐源职中与五所帮扶学校紧密合作,结合盐源职中实际情况,制定、修订并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将宁波教育的先进理念和管理办法有效植入盐源职中。在他的推动下,学校修订完善涵盖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师资建设、专业内涵建设等11个模块的198项制度,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化学校治理体系,为学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有力的体系保障。

3.融校际资源,强办学之翼

基于对盐源职中发展需求和帮扶学校能力的科学分析,徐湖川促成盐源职中与五所帮扶学校签订了长期有效的帮扶协议,建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校校成长共同体。通过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共享教学资源、开展联合教研项目等方式,盐源职中与帮扶学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改革等方面实现了深度合作,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了“借梯登高”,促学校发展的目标。三年来,学校出版校本教材2部,编制各类教学资料12部,上线精品课程2门。

4.融师资力量,育栋梁之师

教师强,则教育强。为充分发挥帮扶学校的师资优势,徐湖川启动“甬盐1+3‘双师双擎’师徒结对培养工程”,组织宁波职教名师与盐源职中教师结成52对师徒,通过师徒听课评课、同课异构、同堂竞技比武、联合教研等形式靶向提升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了盐源职中教师的专业成长。“甬盐1+3‘双师双擎’师徒结对培养”模式及成果被中国教育报两次进行了专题报道。他还推动盐源职中构建了“省—州—县—校”四级名师工作室体系,培育出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州级名师工作室2个、县级名师工作室1个。三年来,盐源职中教师队伍先后获得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省级奖项6项(其中一等奖2项)、州级奖项40项(其中一等奖8项),2025年更是以团体总分全州第一荣获最优组织奖;教师立项省级课题3项,8名青年教师成长为学科带头人。教师团队素质的显著提升,直接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2024年学生在省级技能大赛中荣获2金2银4铜的优异成绩,创下了全州历史最佳纪录;升学率实现了100%的突破,其中本科上线人数达到36人,相较于2023年增长了400%。

“蓝鹰工程”暨甬盐“1+3双师双擎”青年骨干教师师徒结对仪式

5.融企业资源,拓成才之路

聚焦学生就业与升学双重需求,徐湖川携帮扶团队创新打造甬凉校企合作“升学+就业双通道一站式‘蓝鹰工程’订单培养”模式。他带领团队深入宁波优质规上企业及“专精特新”企业调研,精准对接机械加工、旅游服务等专业,与宁波市佳利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宁波石浦酒店管理发展有限公司共建6个订单班,帮助205名彝区学子实现“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盐源职中“蓝鹰工程”订单班培养模式先后被学习强国、四川观察作专题报道,并入选《浙川东西部协作“蓝鹰工程”典型案例集》得到进一步推广。

浙川东西部协作暨蓝鹰工程”校企合作项目授牌仪式留念

6.融社会力量,夯发展之

教育振兴需要全社会同频共振。徐湖川协助党委班子团队多方奔走,成功争取到宁波市慈善总会捐资1200万元建设了教学综合楼一幢。三年来,盐源职中联动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多渠道筹措资金4000余万元,完成了教学楼、食堂、宿舍楼、教学综合楼四大基建项目,为校园面积扩容近万平方米。他还携党委班子多方奔走,成功推动县城至学校的交通干道改造项目,彻底解决师生“出行难”问题。如今,盐源职中已发展为一所硬件达标、功能完备的现代化民族地区职教标杆性学校,2025年成功通过四川省“三名工程”建设学校评估验收。

“教育帮扶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接力赛。”徐湖川说。如今,他三年帮扶期满即将离开盐源,但他的心依然坚守在海拔2500米的盐源职中校园里,将继续以“山海情深”浇灌盐源职教之花,为彝区职业教育发展之路与彝区学子们的成才之路贡献力量。(郭晓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