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工学一体化:课堂实践·标准构建·经验提炼
——嘉兴技师学院教学团队赴常州技师学院取经交流
时间:2025-07-10 来源:

近日,嘉兴技师学院副校长谢默带领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教学工作处负责人及部分工学一体化专业带头人,赴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开展深度学习交流活动。此行聚焦课堂实践观摩、课程标准构建研讨、先进经验总结提炼三大核心任务,为学校工学一体化建设的纵深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对标先进  求取真经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作为全国技工教育的排头兵,其在工学一体化课程建设与实施方面的成功经验,一直是学校学习和借鉴的重要标杆。恰逢全国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第三阶段建设院校及建设专业名单公布,学校在原有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应用、烹饪(中式烹调)三个专业基础上,智能制造技术应用、计算机广告制作、会计三个专业上榜。学校教学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带着对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和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迫切期望,希望通过实地考察、听课观摩、深度研讨,真正学到常州技师学院在工学一体化顶层设计、课程开发逻辑、教学组织实施、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精髓,为学校相关领域的改革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示范引领:深度融合“工”与“学”

团队成员们分别观摩常州技师学院精心准备的两堂工学一体化优质课堂示范课:《网店运营》《简单零件数控车床加工》。这两堂课充分展现“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核心理念。

在《网店运营》课堂上,授课教师巧妙地将企业真实的电商项目引入教学,学生分组协作,围绕产品上架等环节进行商品发布的实战演练。课堂即“职场”,学生即“员工”,学习氛围浓厚,技能提升迅速;在《简单零件数控车床加工》课堂中,“工学一体、做学合一”的特色更为鲜明。课程在数控车加工区实训车间进行,重点深入讲解“建立工件坐标系”这一关键技术环节,学生在真实生产环境中操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这两堂示范课生动诠释工学一体化如何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操作,如何将职业素养培养贯穿教学始终,其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为学校教师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教学范例。

思想碰撞:多维研讨深化认知

课后,学校教师就课程设计思路、教学难点突破、学生学习评价、实训条件支撑等问题与常州技师学院的授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充分交流。常州同仁毫无保留分享他们在课程开发、教学组织、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独到见解。

座谈会上,常州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学院院长金玉峰系统介绍常州技师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在推进工学一体化方面的整体规划、制度保障、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成功做法。同时,常州技师学院的部分骨干教师也介绍了他们在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拓宽学校教师的视野。

课程标准共探:分享经验与专家献策

在研讨环节中,学校专业带头人代表就在工学一体化课程标准开发方面的阶段性成果、核心思路以及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与困惑,向常州技师学院的专家们进行专题汇报。汇报内容详实,问题聚焦,充分展现学校在课程标准本土化、特色化方面的努力。

常州技师学院的专家们认真听取汇报,并结合其丰富的工学一体化课程开发与评审经验,从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可操作性以及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对接等方面,给予精准点评和极具建设性的指导意见。这些宝贵的建议,为学校下一步完善和优化课程标准体系指明方向,提供重要遵循依据。

“金课程”论证:借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为进一步提升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打造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金课程”,学校邀请常州技师学院的资深专家对学校部分重点建设的“金课程”方案进行论证指导。专家们从课程目标定位的精准度、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性、考核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与有效性等多个维度,对课程方案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并提出诸多富有启发性的优化建议。

通过专家的“把脉问诊”,学校教师对“金课程”的建设理念、标准要求和实施路径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这对于提升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满载而归  蓄力前行

此次学习交流内容充实、节奏紧凑、成果丰硕。通过亲身体验常州技师学院的工学一体化课堂,深入参与课程标准和“金课程”的研讨,学校教学团队对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外延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大家表示,常州技师学院在工学一体化建设中展现出的前瞻性理念、系统性设计、精细化管理和持续性创新精神值得学校学习和借鉴。

学校将以此次学习为新起点,认真总结、消化吸收所学所得,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和专业特色,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努力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行动,持续深耕工学一体化建设,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谱写育人新篇章。(陈铭 董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