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龙职科技城校区启用纪实:一个校区、一份情,看见龙职人的“四见”担当!
时间:2025-09-02 来源:浙江职成教网

日前,龙湾区职业技术学校掀开了崭新的一页——科技城校区正式启用!从晨曦初露到星夜铺陈,有一群人始终奔走在这片崭新的土地上。他们不是建筑工人,却搬得动一口老缸、扫得净每一寸地板;他们不是设计师,却亲手勾勒出校园的文化脉络。他们是龙职教师们,用汗水和脚步诠释什么是“见行动、见速度、见成效、见品质”的“四见精神”。

一张草图:龙职人的“校园设计梦”

新校区的建设,不仅是砖瓦水泥的堆砌,更是一场关乎教育与文化的深情构筑。

在学校党总支书记郑源贺的带领下,校长室积极配合,顶层设计不再是文件里的术语,而是融入每一次现场踱步、每一张手绘草图中的温度。他们强调:“我们要建的不仅是一个校区,更是一个有魂、有根、有故事的地方。”

从“龙职智谷”到“齐家公寓”,从“粒粒餐厅”到“孚匠楼”,一个个看似简单的命名,背后是反复推敲的文化立意。他们说:“处处都要打造生动的育人场景!”。

一口缸:众人拾柴,传承的不只是器物,更是精神

如果说新校区是一幅正在展开的画卷,那么从瑶溪校区运来的那口老缸,就是画中最具情感浓度的一笔。

这口缸,在瑶溪校区见证了龙职多年的风雨与成长。如今,它要跨越两个校区,继续诉说新的故事。搬运它,成了所有老师心照不宣的“仪式”。

搬运现场,行政干部们二话不说,挽起袖子一起发力,或是扶稳缸身,或是清理安置点。这里,没有命令,没有指派,只有默契与共识——这口缸,必须安稳落地,就像龙职的精神,必须代代相传。缸虽重,情更重。它不再只是一口缸,而是“龙职四见精神”的象征:见行动——人人伸一把手;见速度——迅速响应齐上阵;见成效——安全运抵新家;见品质——安置得端庄稳妥。

看到这感人的场景,今年新入职的女老师严丹汝站上了货车,嘴里还念叨着:“我也要出份力!”,这应该就是“龙职四见精神”的一种传承。

一份坚守:亲力亲为、团队协作的暑期答卷

从区教育局将瑶溪三小原校址划归到龙职使用后,副校长钱海城带领总务一帮人忙前忙后,从宿舍楼改造到墙面的粉刷事无巨细,亲力亲为。

开学前夕,校长张金熙和科技城校区负责副校长徐国和带领校区行政团队奋战一线。从保洁开荒、功能布局到文化打造,连续工作数十个日夜,确保新校区每一处细节尽善尽美。      

不仅如此,其他校区行政力量也纷纷主动支援,携手并肩、不分你我,彰显了“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的优秀传统。

他们说:“干活很‘冲动’!”“龙职人说了就做,做了就见精神,是‘龙职四见精神’的体现。”“心痒痒,内心的洪荒之力要压不住了!”“每个岗位都很感人!”……

这就是龙职人的心声,展现跨校区协作的大局与担当。从一口缸到一棵树,从一盏灯到一张桌,龙职人用协作与细致,把“新校区”变成了“我们的校园”,让科技城校区在极短时间内焕发生机。

一道风景: 从“棕榈大道”到“齐家公寓”,文化自己会长出声响

校园不只要美,更要有魂。

你看,“棕榈大道”不只是通道,更象征着学子挺拔成长的模样;“齐家公寓”不只是宿舍,更是“修身齐家”理念的温暖落地;“粒粒餐厅”中回荡的是珍惜与感恩;“孚匠楼”承载的是信用与匠心的融合。

这些名字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是龙职人用文化浇灌出来的生命体。它们将在岁月中陪伴一批批学子,静默,却有力。(严丹汝)